所有語言
分享
2023 年 7 月 6 日,2023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簡稱 WAIC)在上海拉開帷幕。數據显示,大會吸引了1000多位嘉賓參与,包括80多位院士,4位圖靈獎得住,也包括像埃隆·馬斯克這樣的創業領袖。
有參會者感慨,這場人工智能大會感覺就是ChatGPT的專題討論會。這意味着,這場人工智能大會正在討論全球最熱門的話題。
以下是現場嘉賓的精彩分享,經巴比特整理。
人工智能在未來人類的演進中將發揮重要作用,並對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未來,機器人的計算能力要遠遠超過人類,這似乎是一個發展趨勢。這將帶來积極的影響,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
——特斯拉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
今後任何一家公司都需要具備駕馭数字技術的能力,每一家公司的每一個應用程序都將由人工智能來驅動。人工智能的技術突破正在為各行各業帶來千載難逢的創新機遇和挑戰。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侯陽
在過去的六七年裡面, AI 在學術界、思想界有一個路線之爭,就是說我們現在依賴強化學習這條路線,是不是正確。我想應該堅持研發強化學習這條路徑,對於通用人工智能未來發展有很大益處,對於AGI的技術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
人工智能是最熱的話題,這意味着方向清晰了,而剩下的就是路徑問題,華為的選擇是推動人工智能向深向實。首先是深耕算力,打造算力底座。其次是結合大模型,從通用大模型到行業大模型的研究創新,讓人工智能服務號千行百業,科學研究。
——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
某些人害怕人工智能,希望對其進行嚴格監管,他們認為任何人可以用人工智能做任何事,那麼就危險了。我完全不同意,長遠看,要讓人工智能平台安全、良善,就是讓它開源。未來每個人都能通過人工智能助手和数字世界溝通。如果人工智能只被少數人控制,這是不可以的。
——2018年圖靈獎得主楊立昆
AI研究要保持開放性和全球化,因為好的科學無論發生在哪裡,對各地的科學發展都會有好處。我鼓勵開放的科學。
——IEEE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賽義夫·拉曼
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成效顯著,基礎資源建設水平有待提高。從報告的數據看,整體表現為4個特點。第一,10個三級指標排名上升,主要集中在網絡基礎、人才、教育、創新制度、專利等方面。第二,優勢指標數量不斷增長,排名前五的指標數量從2020年的12個增加到2022年的18個。第三,大多數指標都落後於美國,11個二級指標中9個落後美國,33個三級指標中24個落後於美國。第四,數據和網絡基礎有待提高,公共數據的質量和開放度不高,網絡基礎多個指標仍處於參評國家的中等偏下水平。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所長趙志耘
香港科技大學正全面推廣基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學,高校不能抵制ChatGPT,因為人工智能是非常重要的革命,它對教育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它會影響教育的理念、方法、工具、學生的能力等。傳統教育是傳授知識,AI時代的傳統教育是AI成為工具,而生成式人工智影響下的教育,需要把人工智能在教育中進行創造性應用,讓學生從消費者變成共同的創造者。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需要讓學生掌握批判力、創造力,以及與機器的交流能力等等。聰明的我們應該用我們創造的智能機器去培養更聰明的人,他們再去創造更聰明的機器。
——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郭毅可
在電影製作領域,大概有24個AI相關的應用,包括劇本創作、拍攝、宣發等。AIGC正在極大的影響電影製作,比如,在科幻電影的概念圖設計環節,Midjourney的效果非常出色。同樣一個畫面,擁有數十年經驗的設計師要畫一周,但MJ一個晚上可以出大量圖片。甚至,當導演看到這些設計圖時,人類設計師的作品反而率先被淘汰。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
我最喜歡閱讀兩類書,一個是科幻文學,另一個是中國古典文學,MidJourney名字的來源就是莊子,莊周夢蝶,對應中文的“中道”。未來,AIGC技術會如何發展?很難講未來技術會怎麼樣,我們在這個領域的發展才剛剛開始,未來會有10倍、100倍的進展,不僅僅是技術,我們會在用戶界面、產品等領域有更多進步。
——MidJourney創始人大衛·霍爾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