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撰文:Jessy,金色財經
山寨幣的「微策略」潮,從 2025 年 5 月開始掀起。
類似 ETH、TRX、SOL、XRP、DOGE、BNB 等山寨幣的模仿微策略的公司如雨後春筍搬崛起。
和微策略單一的發行可轉債來購買比特幣的策略不同的是,其操作路徑大致是,這些山寨幣背後的利益相關方在美股上買一個殼公司,然後宣布購買某種代幣作為儲備。而股價和幣價也會在短期來迎來一波上漲。
然而,在短暫的股價的狂歡之後,這些山寨幣們的微策略均迎來了股價的下跌,如以太坊版微策略 Sharplink 的股價在消息公布后,最高股價達到了每股近 80 美金,現如今股價為不到 20 美金一股。目前倉以太坊最大的機構 Bitmine 則在 7 月 3 日股價達到了 135 美金的高點,目前也只有 34 美金一股。而 BNB 的微策略 CEA Industries 在 7 月 28 日衝上 57 美金的高點之後,現如今股價也回落到 35 美金。
類似的這些山寨幣的微策略們,通過增發股票來拉高市值,融到資金購買相應的山寨幣,其實是用不斷稀釋普通股股東權益來為代幣增持提供現金流。山寨幣有了大量的資金來為其價格托底,幣價被不斷拉高,該山寨幣的大戶得到了機會高位賣出,而對於跟風參与該類股票的散戶來說,大多卻買在了股價的最高點,也成為這場盛宴的最終買單者。
2025 年 5 月以來,多家與主流山寨幣有關的公司相繼在美股市場上複製「微策略」模式。他們的共同操作路徑是:先控制一個美股殼公司,再宣布購買某種代幣作為「戰略儲備」,隨後通過股價拉升獲得融資,再用融資增持代幣,試圖建立一個代幣價格與公司估值的飛輪結構,但實際則是金融世界里十分常見的左腳踩右腳的遊戲罷了。
以太坊版的「微策略」公司 Sharplink Gaming(SBET)在宣布購入 ETH 后,股價一度飆升至近 80 美元,而目前僅剩不到 20 美元;持有最多以太坊的 Bitmine 也在 7 月初漲至 135 美元的階段高點,如今已跌回 32 美元。
波場 TRON 通過反向併購一家名為 SRM Entertainment 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來實現上市,隨後 SRM Entertainment 更名為 Tron Inc.,而其具體的入股是以價值 1 億美元的 TRX 代幣入股 SRM Entertainment,而 SRM Entertainment 計劃將這筆 TRX 存儲在公司金庫中,構建 「TRX 儲備金」 模式。消息宣布之後,SRM Entertainment 股價於 6 月 16 日暴漲 533%,從 1.45 美元飆升至 9.19 美元,盤中最高達 10.83 美元,目前價格還算穩定在近 9 美元美股。
甚至連 DOGE 也有自己的「微策略」:這個七月 Nasdaq 掛牌公司 Bit Origin 宣布已募得 5 億美元資金(其中 4 億美元來自股權融資、1 億來自債務),計劃用來建立 DOGE 金庫,而另一家上市公司 Thumzup Media 則早於 Bit Origin,其已經核准建立包含 DOGE 的 2.5 億美元加密貨幣金庫。當下,前者股票價格已經距離宣布消息之後的高點攔腰斬斷。
而最近最受關注的,則是 BNB 的微策略。首先 CEA Industries(VAPE)(YZi Labs 有投資)在 7 月 28 日把「進行 5 億美元的公開股權私募投資 (PIPE),此次 PIPE 包括 4 億美元現金和 1 億美元加密貨幣,此外還包括可能行使認股權證而獲得的最高 7.5 億美元收益。該公司將利用這些資金創建 BNB Chain (BNB) 加密貨幣金庫。」消息宣布后,當日股價從 8.9 美元狂飆至 57 美元,次日便劇烈回調至 40 美元附近,現如今的股價為 35;另一家則是中國微芯片公司 Nano Labs(NA)在 6 月底宣布將通過發行 5 億美元可轉換債券購買 10 億美元 BNB,意圖長期持有 5–10% 的流通盤。消息一出股價一度翻倍至 15 美元附近,不過目前跌至 6 美元附近。
從表面看,這些山寨幣項目複製微策略的操作邏輯,似乎是以加密貨幣作為儲備,以此體現其對區塊鏈長期價值的信仰。但實際上,這是一場包裝的資本遊戲,其核心不是創造價值,而是將幣價與股價人為綁定,在一輪輪增發中製造短暫的市值幻覺。
它的運作邏輯十分清晰,項目方或控股人操控上市公司發布持幣公告,在幣圈與美股市場上同時激發炒作情緒,帶動股價上漲;隨即通過定向增發(ATM、PIPE、可轉債等方式)獲得融資,用來回購相關代幣。這輪操作的關鍵在於節奏控制——幣價上漲帶動股價,股價上漲帶來融資空間,融資完成再推動幣價,飛輪得以繼續旋轉。
但問題在於,這一切建立在情緒和估值之上,缺乏內在價值支撐。代幣本身並不產生現金流,公司也無法從持有代幣中穩定獲利。而增髮帶來的融資,其實是通過稀釋普通股股東權益來換取短期流動性,實現「以股換幣」。
當熱情消退、幣價停止上漲,或融資能力受限,這套結構就會迅速崩塌。幣價與股價開始脫鈎,融資窗口關閉,公司便再也無法維持對代幣的增持與托底。山寨幣失去了最大的買方,市值泡沫也隨之破裂。
與此同時,那些在高點買入公司股票的投資者,成為了這場虛假繁榮的最終買單人。這種模式的危險,就在於他將加密資產的風險轉移到了股票市場上,形成了一個跨市場的龐氏:情緒消息推動股價,股價推動融資,融資推動買幣,幣價上漲。
而鏈條一旦斷裂,崩盤也來得更快。首先如果代幣價格回落至公司平均建倉成本以下,公司的資產負債表迅速惡化,另外,目前這樣的操作,其實是踩中了正是監管滯后的漏洞,當監管叫停這種融資買幣的模式后,毫無疑問的,股價和幣價會引來雙雙的血流成河。而更有可能預見的,或許更是當情緒的熱潮和資本撤離時,價格的下跌,它不是像 Luna 般的螺旋式的迅速歸零,而是股價再難回到高點。到那時,飛輪不再轉動,留下的只是一地雞毛的市值,和一群在高位上車的無知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