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作者:Bruce 來源:X,@zbreezea
2025 年 7月 15 日,渣打銀行表示其英國子公司將正式向機構客戶開放 BTC 和 ETH 現貨交易服務。
這是第一家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G-SIB)真正把加密資產納入自身交易體系:不是掛個 ETF,不是投個基金,而是親自下場撮合、清算、託管,一條龍搞定。
也不難理解其背後原因:BTC 不斷刷新 ATH,加上特朗普「力挺加密」的最新表態,讓機構客戶的配置意願空前高漲。
這一次,不再是敲門試水,而是銀行自己推開門,走進來了。
這隻是一個「監管友好」的 PR 案例,還是一道真正的分水嶺?
渣打這次不是「提供通道」,是真正上桌。 和以往所謂的「合作開放」不一樣,渣打這次不是托第三方券商或做市商打包產品,也不是搞個 ETF 的代持,而是自己做場內交易。 這不是「把加密資產包成傳統產品賣給客戶」,而是「讓客戶直接交易加密資產」。 渣打不是第一個想做這件事的銀行。 高盛、摩根大通、花旗都想做,早在 2017 年開始設實驗室、掛試點項目,甚至連法巴、德銀也在盯。 但都停在「監管紅燈」前——誰都怕,搞不好就變成了「涉非法證券交易」、「未授權提供数字貨幣服務」,甚至被 SEC、FCA、MAS 多重夾擊。 渣打卻踩下油門直接推五檔了: 不是偷偷做 OTC,也不是灰色的結構化產品,而是旗幟鮮明地說:我們要做「機構加密交易市場」,直接接入 BTC 和 ETH。
誰能這樣干?也只有渣打了。 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為啥偏偏是渣打?為什麼敢? 憑什麼敢?因為小渣所處監管環境更靈活、歷史包袱更輕、加密布局也早。其實,如果你熟悉傳統金融圈的風格和歷史,就知道——小渣一直不是那種「好學生」式的大銀行,不乖,有點調皮勁兒。 它在投行圈一直有兩個標籤:願意冒險 + 站在邊緣。 而且小渣不是那種「太大不能倒」的中心銀,不是高盛、不是摩根,也不是巴克萊、滙豐。
它的業務核心一直在「邊緣市場」,非洲、中東、亞洲(尤其是新加坡和香港)。
簡單講:在紐約、倫敦、法蘭克福這些金融中心圈層里,它不是最主流的「能定規矩的人」,但在邊緣市場,它往往能「得風氣早,比老傢伙們先邁一步」。
其實你們如果經常看新聞,就能意識到渣打長期盯着加密。
早在 2018 年,渣打就參与過 Ripple 的跨境支付實驗。
2021 年,它就成立了 Zodia Custody,搞了個合規数字資產託管平台,拿下了英格蘭央行和 FCA 的監管許可。
2023 年,又搭建了 Zodia Markets,一個針對機構客戶的 OTC 加密平台。
也就是說,不是「突然心血來潮」,而是早就埋了點、試了水、拿了照。 只不過之前一直是「偷偷地進村,打槍地不要」,不明說而已。 現在,監管鬆口、MiCA 落地、香港、新加坡爭當 Web3 門戶——渣打說我要揭盅,於是便揭盅,做起了第一個吃螃蟹的銀行。
「機構入場」這個詞,我們在幣圈聽爛了。 2017 年這麼說,結果來的是 BitConnect; 2020 年這麼說,結果是 MicroStrategy 闖入了鏡頭; 2021 年還這麼說,卻發現機構只玩 ETF,交易還是在 Coinbase 上完成。 現在,渣打做了一件以前沒人做的事:把加密資產納入銀行賬戶體系。 它的影響有三層:
對傳統金融機構:把 BTC、ETH 變成「合規資產」 ,現在最大的變化是:BTC 可以被「合法入賬」了。 過去,即便是大型機構想配置一點 BTC,都得繞道: 用 ETF?買灰度 GBTC?通過離岸基金?
這些操作不但流程複雜,還有巨大的流動性折扣。更別說還要合規託管、報備、審計。 但現在,渣打說:機構啊,爾等可以在我這開戶了啊,你的 BTC 會在合規監管下被託管、清算、報價,跟你買一張債券一樣自然啊。 從此,加密資產第一次擁有了「主流金融產品」的入場券。 對加密行業:也弱化了最大「痛點」——信任。
這次的重點不在於「某個機構買了幾千萬的 BTC」,這種事以前也發生過。 真正不同的是,從現在起,BTC 可以作為一個合規的投資標的,堂而皇之地出現在策略模型里,寫進資產配置報告,進審計,進季度風控表。 它不再是「買一點試試」的另類倉位,而是可以系統性納入管理邏輯的正式資產。 這個,才叫入場。 而且,我們都知道,大機構和主權國家要配置加密資產,可不會像散戶那樣,興沖沖衝上交易所下單買幣。 他們要買 BTC,買的是體量,是合規,是穩准狠,動輒幾千萬、幾億美金的單子,一不小心就把市場拉爆。 所以,他們通常走的是場外交易(OTC)這條路,這是一種「不驚動市場」的地下通道——價格談好,數量鎖定,不在公開市場掀波瀾。 交易對手可能是專業做市商,也可能是礦場、基金,甚至是加密券商旗下專門的機構部,比如 Coinbase Prime、Gemini Pro。這樣做的好處是清清楚楚,滑點小、速度快、也沒人盯着盤口看你大手筆進出。 而為了把這套流程做得更像傳統金融,他們往往還會接入加密的「大宗經紀服務」——就是所謂的 Prime Brokerage。 這不是個新概念,華爾街幾十年前就在用。它的好處是把交易、清算、託管、借貸、數據服務打包成一整套。 你只管決定買不買,剩下的事有人幫你打理得妥妥的。 當然,如果你是主權基金,或者背後要對審計、合規負責,那就更不會直接碰幣。很多時候他們選的是「繞遠路」——比如買現貨 BTC ETF。 或者在傳統證券交易所上買個份額,背後由託管機構實實在在地持幣,自己只是持有一張票。 這張票跟幣的價格掛鈎,但不用操心錢包、私鑰、KYC、洗錢條例這一堆事。該怎麼做審計、怎麼走審批流程,都已經走過無數遍了。 他們買的是 BTC 沒錯,但走的,是他們熟悉的系統。那是一套不靠 FOMO 靠制度的遊戲規則。
說得遠了,回來接着說第二層影響: 監管與政策方向上,這是一場政策試探的勝利。 這件事的背後,其實是對現有政策口徑的一次「壓力測試」。 渣打能這麼干,背後一定和 FCA、新加坡 MAS 等一系列合規機構有溝通。
一旦這件事沒有遭到封殺,那麼它就成了現實意義上的「破局」。
也就是說,這一次不是某個銀行「偷偷做了加密業務」,而是監管已經在放行了。 這才是大事。
最後,這事的長期影響:不僅是牛市催化劑,更是遊戲玩法改寫。 真的,不要把它當成一則「銀行買幣」的新聞。 它其實是金融體系底層敘事的劇烈扭轉。
DeFi 和 TradFi,第一次坐到一張牌桌上了。 趨勢的發展正在扭轉整個行業的看法:大家最初都以為,Web3 世界是一個「替代性世界」,要革的是銀行的命。 但現在看來,它更像一個平行世界,而這兩個世界,正通過渣打,開始產生「接口」: TradFi 有清算、託管、反洗錢、風控機制; DeFi 有去信任、透明、流動性設計、可編程性。
過去兩者互不相認,現在,接口開始對接。 而這種融合,會誕生很多「不可預料」的新產品:比如鏈上債券、程序化對沖的加密結構性票據、DeFi 模塊化銀行服務等等。 而往後,機構認知會徹底改變對 BTC/ETH 的「定性」 BTC 和 ETH 不應該再被定義為「投機資產」了。 你可以不買,但你不能不解釋為啥不買。 因為它們會進入銀行的「策略部門會議」、資產管理公司的「年度配置權重模型」、養老金的「另類資產籃子」。 就像 20 年前,沒人敢配中國 A 股,10 年前,沒人配 BTC。 現在,它正式進來了,而且是銀行帶頭。 我們會看到更多機構在未來 12 個月內上線類似服務,而 BTC 和 ETH 會成為新一代的「類黃金 + 科技股」,這種都不叫預測,甚至都是很保守的看法。
渣打是開始,不是高潮,別太興奮。 這隻是開胃菜,真正的高潮在後面。 我們真正應該盯住的是兩個問題: 誰會是下一個? 摩根大通、花旗、滙豐、法巴?它們敢不敢接下一棒?
這套服務會不會拓展到「更廣的鏈上資產」? 渣打目前只支持 BTC 和 ETH,但如果這事穩住了,下一步會是啥?你們自己琢磨。
那時候,加密資產真正進入「結構化產品時代」,Web3 的金融基礎設施進一步有了大的改觀。 這一刻的意義,不是一個傳統銀行終於承認了 BTC 的地位。 而是一個現實:BTC 和 ETH 已經變成了現代金融的組成部分。 別小看這一小步,這一下子,說不定不亞於阿姆斯特朗的那一小步。 這是一箇舊世界對新秩序的承認,是一次現實主義的投降,也是一次格局的擴容。 過去我們說「幣圈是銀行的平替」,現在要改口了——銀行開始做幣圈的業務。
加密逐漸不再需要「地下革命」,它要和平地進來。 你問,機構什麼時候入場? 他們已經在場。 你問,那 Coinbase 怎麼辦?我估計它得選邊站了——是做未來銀行的管道,還是繼續扛着「去中心化」的旗,跟傳統金融比氣場。 你說,普通人怎麼辦?普通人就別只看漲跌。這不是資產漲了,而是結構在變。從錢包到治理,從交易到託管,渣打這一步,不只是銀行在發力——是整箇舊金融系統,開始給新世界留位置了。 OK,喘口氣,在我盡可能客觀的描述完渣打事件后,其實我最想說的還是: 哪怕渣打入局,哪怕貝萊德高舉 ETF 大旗,哪怕主流金融終於願意把 BTC 寫進季度報表,我們都得承認:這遠遠不等於加密的終點到了,跟主流社會徹底融合了。
相反,它更像是一種分流的開始。
一部分人,走進了更舒適的界面、更穩定的合規產品、更熟悉的資產配置模型中去; 而另一部分人,依舊願意守着冷錢包,盯着鏈上地址,用自己的私鑰捍衛資產主權。
他們知道,金融系統再怎麼擁抱加密,也不會替你保管自由。
他們更懂得:真正的去中心化,不在菜單里,而在行為里。
只要還有人選擇自己保管資產、自己判斷風險、自己寫入地址並簽名確認,BTC 的內核精神就還在蔓延。
永遠有人,把自由當成習慣,而不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