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最近,Robinhood推出了股票代幣化產品,在Web3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不過,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區塊鏈技術的人,我想跟大家聊聊這個產品背後的真實情況。說實話,這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營銷活動,而不是真正的技術創新。
Robinhood 搞的這個股票代幣化產品,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營銷活動。它主要是想搶佔RWA這個熱門話題的高地,但從實際創新角度來看,亮點不多。簡單來說,它把區塊鏈當成了品牌宣傳的工具,並沒有充分利用區塊鏈去中心化和可組合性的核心優勢。
Robinhood 的 “合成封裝” 模式和 Kraken xStocks 的 “数字孿生” 模式比起來,在法律結構和功能上都差了不少。它給用戶的就是一份衍生品合約,而不是對底層資產的真正所有權。而且它號稱能為歐盟客戶提供美股敞口,可這用傳統金融工具就能輕鬆做到,根本沒必要搞這麼複雜。另外,像 “24x7 交易” 和 “散戶投資私募股權” 這些聽起來很厲害的願景,在現實中很難實現。
雖然 Robinhood 靠這個產品成功把自己包裝成了行業創新者,但它真正的意義在於,為TradFi和DeFi的整合指明了一條可能的道路。而這條路,可能會由那些能把 Web3 的複雜性簡單化,然後封裝在一個更可控的生態系統里的 Web2 公司來引領。
在深入分析Robinhood的產品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股票代幣化的幾種不同方式。就像做菜有很多種方法一樣,把傳統股票搬到區塊鏈上也有好幾種路徑。
它是什麼? 這是一種純粹的DeFi玩法。你不需要持有任何真實的股票,而是通過在智能合約里超額抵押一堆加密資產(比如ETH),來“憑空”創造出一個能追蹤任何現實資產(包括股票)的代幣(比如叫sTSLA)。合成代幣的價格錨定由智能合約主導:藉助 Chainlink 等預言機獲取真實世界的資產價格,以此為依據結算代幣持有者的損益,從而確保代幣價值與目標資產價格保持聯動。
信任誰? 你信任的是代碼和經濟模型。你賭的是這套智能合約系統足夠穩健,超額質押的抵押品價格穩定,不會崩盤 。
代表玩家: Ostium, Synthetix 。
代表玩家: Robinhood 。
它是什麼?本質上是一種衍生品玩法。用戶購買的代幣,實際代表着與 Robinhood 簽訂的一份合約 ——Robinhood 承諾向代幣持有者支付與對應股票價格波動幅度相等的收益。為了履行這份兌付承諾,Robinhood 通常會買入真實股票作為對沖,但這並非其法定義務。理論上,只要能獲得監管認可,它也可以通過購買期貨等其他衍生品來替代股票持倉,無需按 1:1 的比例購置股票。Robinhood 也沒有義務向代幣持有者披露其具體的股票持倉情況。
信任誰? 你100%信任的是Robinhood這家公司和它背後的監管機構 。
代表玩家: Kraken交易所上的xStocks(由Backed Finance發行)。
它是什麼? 這是目前最受認可的模式。發行方每發行一枚代幣,就必須在一家受監管的託管銀行(比如瑞士的InCore Bank AG)里,真實地存入一股對應的股票 。你手裡的代幣,就像一張股票的“数字認領憑證” 。
信任誰? 你需要同時信任發行方、託管銀行和監管,但好消息是,它通常有鏈上工具(比如Chainlink的儲備金證明)讓你隨時檢查“金庫”里的股票是不是真的還在 。
它是什麼? 這是最具革命性的。股票不再是鏈下資產的“影子”,而是直接“出生”在區塊鏈上。區塊鏈本身就是法定的所有權記錄,徹底告別了紙質證書和中心化系統 。
信任誰? 你信任的是區塊鏈網絡本身和承認這種形式的法律框架 。
代表玩家:比如歐洲投資銀行(EIB),在受盧森堡法律管轄下,直接在高盛的 GS DAP™私有區塊鏈平台上發行了 1 億歐元的原生数字債券。
共同點: 兩者都為用戶提供股票的經濟敞口,而非直接所有權 。本質上,它們都是衍生品,旨在複製股票的價格表現 。
不同點: 核心區別在於信任的根基。
Robinhood的信任來自於機構和監管。用戶相信Robinhood這家受監管的公司會履行其合約義務 。
Ostium的信任來自於代碼和經濟博弈。用戶相信代碼健壯性、超額的抵押物能夠保證合成資產的價值穩定。
共同點: 兩種模式的發行方背後,理論上都持有真實的股票作為支持 。
不同點:
持有股票的目的不同: Robinhood持有股票是為了對沖自身的風險,這是一種風險管理手段,並非對用戶的直接法律義務。而xStocks的發行方Backed Finance則有法律義務為每一枚發行的代幣1:1持有並託管一股真實股票 。
所有權歸屬和風險不同: 在Robinhood的模型中,股票屬於Robinhood公司資產,用戶只是其無擔保債權人。如果Robinhood破產,這些股票將用於償還所有債權人,用戶沒有優先權 。而在xStocks的模型中,股票被存放在為用戶利益而設的隔離託管賬戶中,理論上可以與發行方的破產風險隔離,用戶的資產所有權保障更強 。
鏈上效用不同: Robinhood的代幣被限制在其“圍牆花園”內,無法與外部DeFi協議互動 。而xStocks是開放的,用戶可以將其提取到自己的錢包中,用於DeFi借貸、交易等,具有真正的可組合性
答案是:完全可以。Robinhood提供的功能,即讓歐洲用戶在不持有美國股票的情況下也能享受美股上漲帶來的收益,完全可以用差價合約(CFD)或者其他衍生品來實現,而這種產品在傳統金融世界里已經存在了幾十年。Robinhood完全可以用一個普通的中心化數據庫來記錄誰買了多少,根本不需要動用Arbitrum這條區塊鏈 。
那為什麼還要用? 答案很簡單:營銷。在RWA和代幣化概念火遍全球的今天,給產品套上“區塊鏈”和“代幣”的外衣,能立刻吸引眼球,製造新聞,讓公司股價上漲,把自己包裝成走在時代前沿的創新者 。
現實是:Robinhood的股票代幣,一步也離不開它的App。 雖然它發行在公共區塊鏈Arbitrum上,但它的智能合約里寫着“門禁代碼”,只允許在Robinhood批準的錢包之間轉移 。這意味着你不能把它提到自己的錢包,不能在DEX交易,更不能拿去抵押借貸——所有Web3的可組合性玩法,都與你無關 。
為什麼這麼做? 這是為了控制和合規。一旦開放,Robinhood就無法管理KYC/AML等監管要求。所以,它寧願犧牲區塊鏈最核心的開放精神,也要建一個絕對安全的“圍牆花園” 。
現實是:你必須100%信任Robinhood。 區塊鏈唯一能向你證明的,就是“你確實從Robinhood那裡買了一份合約” 。但它無法證明Robinhood是不是真的買了股票來對衝風險,也無法證明萬一Robinhood破產了,它還有沒有能力兌付這份合約 。
信任的悖論: 這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悖論。區塊鏈本是為了消除對中心化機構的信任而生,但Robinhood的模型卻要求你把所有的信任都押在它一家公司身上。既然如此,那用區塊鏈來證明“你買了”這件小事,又有多大意義呢?
小結: 從這三點來看,Robinhood這次的股票代幣,確實是“有區塊鏈之名,無區塊鏈之實”。它更像一個偽裝成Web3的Web2.5產品,一場華麗的“區塊鏈SHOW” 。
除了Robinhood本身,我們也有必要對當前一些被過度吹捧的RWA概念進行一次現實檢驗。
聽起來很美,但現實很骨感。 為什麼Robinhood只敢承諾“24x5”而不是“24x7”?因為周末两天,是全球金融市場的“風險黑洞” 。
做市商的難題: 任何交易市場都需要做市商來提供流動性。做市商為了對衝風險,需要在你買入代幣時,去真實的股票市場買入股票。但在周末,紐交所、納斯達克全都關門了,做市商去哪裡對沖?如果不能對沖,他們就只能自己硬扛所有風險。萬一周末出了什麼大事,周一開盤股價暴跌,做市商就破產了 。
24x5的真相: 即使是在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因為真實股市也已閉市,做市商只能通過股指期貨等工具進行不完美的對沖。為了彌補風險,他們會大幅提高買賣差價(bid-ask spread)。所以,盤后交易的成本會非常高,流動性也差,只適合有緊急需求的用戶 。它更像一個昂貴的“緊急出口”,而非一條暢通無阻的高速公路。
爭議:Robinhood曾推出贈送OpenAI、SpaceX代幣的活動,這一舉動立刻引發關注——OpenAI隨即澄清未授權任何相關代幣發行,市場一片嘩然。而筆者關心的兩個問題是:一是這類熱門公司的股票為何會被拿來贈送?二是既然Robinhood稱代幣由真實股票支撐,那OpenAI、SpaceX這類未上市私有公司的股票又來自何處?
股票從哪裡來?答案藏在普通人難以觸及的“私募股權二級市場”。這裏的交易不透明、價格不公開,流動性也極差。Robinhood很可能是通過複雜的“特殊目的載體”(SPV)結構,才好不容易買到少量股份。而這些份額由於數量太少,即便上鏈后也缺乏流動性,索性被當作營銷噱頭贈送。
機會還是風險?私募股權投資向來門檻極高,僅對“合格投資者”開放,核心原因在於其風險極大且信息高度不對稱。有能力參与這類投資的機構,無需依賴股票代幣也能完成交易;而普通人之所以被限制接觸,是因為他們既不需要也難以承受這種風險。將這類資產代幣化,看似是在“普及機會”,實則是把本不應由普通人承擔的風險推向了大眾——本質上,這更像是在“普及風險”。
說了這麼多,難道Robinhood這次的動作就一無是處嗎?不,恰恰相反。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可能是一次天才般的第一步。
一場敘事戰爭的勝利: 儘管產品本身在技術上乏善可陳,但Robinhood在品牌認知和市場聲量上,完勝了那些技術更硬核但名氣較小的對手。它成功地把自己和“金融的未來”這個宏大敘事綁定在了一起,這對一家上市公司來說至關重要 。
為未來鋪路: Robinhood的野心絕不止於此。他們已經宣布,未來要建立自己的Layer 2區塊鏈,並支持用戶“自我託管”資產 。這才是關鍵!這意味着今天的“圍牆花園”只是一個過渡階段,一個用來積累用戶、測試技術、與監管周旋的試驗田。當花園的大門真的打開時,我們今天討論的所有局限性都可能被顛覆。
Web2巨頭的持久力: 最後,這件事也告訴我們,Web3的大規模採用,可能離不開Robinhood這樣的傳統互聯網券商。因為純粹的DeFi對普通人來說還是太複雜了。而Robinhood最擅長的,就是把複雜的東西變得簡單、無感、好用 。他們就像是翻譯官,用大眾能聽懂的語言,講述着Web3的故事。
所以,我們的最終結論是:
Robinhood這次的股票代幣,在當前階段,確實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是一場成功的營銷炒作。
但它也像一個楔子,敲開了傳統金融與區塊鏈融合的大門。它用一種最討巧、最務實的方式,邁出了第一步。真正的革命不會一蹴而就,而我們正在見證的,正是這場偉大變革的序幕。
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保持清醒,看懂門道,既不被華麗敘事沖昏頭腦,也不對未來的可能性嗤之以鼻,或許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