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6 月 20 日,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轉評了 ConsenSys 創始人 Joseph Lubin 的一篇推文,表示「以太坊一層(Ethereum L1)是世界賬本」。
這也是 Vitalik 針對近期以太坊宏觀敘事討論的罕見表態。
眾所周知,在區塊鏈世界中,每一條公鏈基本都有設計定位,也往往奠定其技術架構與生態格調。
譬如以太坊,自誕生之日起,終極願景就是構建「世界計算機」:一個可以運行任何智能合約、承載各種 Web3 應用邏輯的開放平台,Vitalik 也曾明確指出,以太坊不只是一個支付網絡,更是一個通用的去中心化計算層。
那如今,從「世界計算機」到「世界賬本」,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敘事流變?
其實不止以太坊,就連最初明確提出「电子現金」(Electronic Cash)願景的比特幣,伴隨着體量增長和市場演化,其支付定位也逐漸淡化,轉向以價值存儲為核心的「数字黃金」。
客觀上來說,這種轉變本身就是一種務實選擇,畢竟 BTC 作為加密資產出圈破界的代表,已經實質性被納入主流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逐步成為 TradFi 配置的核心資產之一。
而同樣回顧以太坊的發展路徑,我們會發現主線雖然沒有經歷宏大敘事的劇烈轉變,但早已處於持續的動態演化之中:
2016 年開始的一輪輪市場周期演進,以太坊都作為所有智能合約平台的龍頭,引領整個賽道誕生了大量鏈上用例,從 ERC20 到 DeFi,再到 NFT 與鏈游,每一輪熱點都印證了「鏈上計算力」的魅力。
可以說,智能合約一直是其核心,因此 Vitalik 才多次強調,以太坊是一個去中心化應用平台,目標是承載各種 Web3 原生邏輯,而不僅僅是資產轉賬。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現實中的矛盾。
最飽受詬病的自然就是曾經高 Gas 費、低 TPS 等性能問題,限制了真正複雜計算邏輯的大規模落地,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從 2020 年開始,Rollup 技術逐步登堂入室,經過 5 年來的發展,以太坊也逐步確立了「L1+L2」的分層結構。
在這種架構下,尤其是過去兩年來,越來越多跡象显示,以太坊正在顯露出成為一個可信、穩定、主權級別的「世界賬本」的跡象。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種分工,「以太坊主網主網負責安全與結算、L2 承接高頻交互」應該恰如其分。
說白了,如今以太坊生態內部已經形成了一種清晰的分工模式,即主網負責提供安全和最終結算的基礎設施保障,而 L2(如 Base、Arbitrum、Optimism 等)則承載起大部分高頻交易和用戶操作。
這樣既提高了擴展性,也進一步強化了 ETH 的價值捕獲邏輯,天然將以太坊主網推向一個「全球去中心化賬本」的定位,L2 越多,越成功,生態越繁榮,以太坊主網作為統一大賬本的價值越高。
畢竟所有 L2 網絡都依賴它做「央行」級別的結算層。
正如 Web3 研究員 Haotian 所言,EIP-1559 無疑是以太坊敘事轉折的關鍵節點,它不僅引入了 Base Fee 和燃燒機制,更深層地重塑了以太坊的價值捕獲方式,使得以太坊不再依賴主網上的大量交易所帶來的 Gas 收入,而是轉向依靠 L2 實現持續「納稅」。
換句話說,過去用戶就是主網的直接客戶,現在則變成了 L2 各自代理運營,負責向用戶提供服務、收取手續費,最終「上繳」費用,向主網換取結算權,這一機制設計很像歷史上的「包稅人制度」:
主網成為交易清結算的最終可信賬本,類似央行;
L2 像商業銀行,負責面向用戶的高頻服務;
而每筆 L2 交易回到主網驗證時,都會燒掉 ETH,為賬本的安全性付費;
可以說,以太坊沒有放棄「世界計算機」的願景,只不過 L1+L2 的分工架構與發展路徑,正在引導它先成為「世界賬本」。
另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觀察維度是,而每一輪 ETH 的價值爆發,其實都源於主網作為賬本角色的「被用起來」。
像 2017 年 ERC20 浪潮是發行 Token 的清結算層,2020 年 DeFi Summer 則是智能合約組合下的資金結算平台,而近期這輪若因美股代幣化、RWA 等金融資產上鏈再次爆發,以太坊也仍是那個可信賬本。
因為對於 TradFi 來說,計算能力當然重要,但真正決定是否遷移上鏈的,始終是賬本的「信任、最終性與安全性」——這是合規資產最核心的落腳點。
這也是為什麼像 Robinhood 等平台紛紛選擇基於 Arbitrum 等 L2 推出美股代幣交易服務,背後不僅是對 Rollup 架構性能的認可,更重要的是,這些交易最終都將回歸以太坊主網完成結算。
這也說明現有 L2 方案的性能、安全與合規能力,已足以承接傳統金融核心資產的交易需求,某種意義上講,這輪「美股上鏈」浪潮,實際強化了以太坊作為全球金融清結算基礎設施的定位,進一步驗證了其「世界賬本」角色的可行性與現實需求。
這才是以太坊從「世界計算機」邁向「世界賬本」的現實主義演進路徑——它不再僅僅承諾未來的鏈上應用圖景,而是被越來越多現實世界的主流資產選擇作為結算終點。
從這個角度看,這類趨勢不僅是對以太坊 L1 的價值確認,也會深刻重構 L2 的價值捕獲邏輯,推動整個以太坊生態在技術與金融基礎設施之間真正接軌。
一言以蔽之,那些真正能推動這條鏈走向億級用戶的敘事,不僅僅是以太坊可以做什麼,更在於:
現實世界願意用以太坊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