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2025年6月中旬的一個凌晨,伊朗中部的福爾多山區被巨大的轟鳴聲撕裂。B-2幽靈隱形轟炸機劃過夜空,投下多枚精確制導炸彈。福爾多,是伊朗最深、最敏感的核設施所在地,此次襲擊,被美國官方稱為“遏止核擴散的必要打擊”。
CNN第一時間確認:美軍對伊朗核設施發動定點空襲。短短几小時后,伊朗革命衛隊回應稱“將對任何侵略行為採取對等報復”,而美防長則強調“這是有限且克制的軍事行動”。
戰爭的火光點燃的不僅是中東的天空,也瞬間點燃了全球市場的避險神經。然而,就在6月24日凌晨,伊朗官方電視台宣布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這一突如其來的“剎車”,讓市場情緒發生劇烈反轉——原本在戰火中瘋狂拉升的油價、黃金、美元指數等避險資產開始回調,納指與比特幣則從急跌轉為報復性反彈。
這場突襲,絕非一時衝動,而是三重博弈的交叉點:
1. 伊朗距離“擁核”只差一步
聯合國核查報告显示,伊朗的鈾濃縮水平已逼近武器級門檻。而福爾多核設施,是全球為數不多深埋於堅硬山體之下、難以被傳統打擊手段摧毀的地點。美國的軍事介入,是對“核門檻”被突破的最後遏制。
2. 中東權力真空令美國必須“親自下場”
過去兩年,美國在中東戰略收縮,伊朗則通過支持胡塞武裝、在紅海製造航運混亂、扶持代理人等方式不斷擴張影響力。在以哈衝突陷入僵局的同時,美國急需通過實質性軍事手段重申其地區主導地位。
3. 特朗普的第一張“全球強人”牌
2025年初重返白宮的特朗普,亟需一場能夠迅速統一國內輿論、打擊政敵、彰顯強硬形象的外交事件。此次空襲,恰如其分地實現了上述目標。在這個時間點動手,是他精準安排下的“政治定點打擊”。
在空襲發生后數小時,伊朗革命衛隊發出警告:若美方繼續挑釁,霍爾木茲海峽將面臨封鎖。這一通道是全球20%的石油出口路徑,是中東能源經濟的“主動脈”。
這一威脅立刻在市場上引起劇烈波動:
布倫特原油盤中飆升至124美元/桶,兩年新高
黃金一夜衝破3400美元/盎司
美債收益率快速回落,显示避險需求爆棚
納指期貨暴跌超2%,加密市場比特幣一度跌破10萬美元關口
各大投行預警:“若霍爾木茲封鎖持續兩周以上,全球通脹將重新回到2022年高點。”
但就在6月24日伊朗宣布對以色列停火的消息發布后,原油價格應聲回落至105美元附近,納指與BTC止跌反彈,黃金漲勢暫停,市場進入“短暫喘息期”。
很多人問:戰爭、通脹、避險情緒暴發,為何比特幣反而先跌了?
答案很清楚:比特幣在當前的宏觀框架下,仍更像是“高Beta風險資產”而非“数字黃金”。戰爭帶來的不是單一的“避險情緒”,而是複雜的連鎖反應——當油價上漲引發利率反轉預期、流動性緊縮預期增強時,機構資金首當其沖開始減倉波動性資產、提高美元現金比重。
而比特幣,恰恰是這些“容易變現”的資產之一。換言之:比特幣被當作“提款機”,而非“保險箱”。
不過,隨着停火傳聞落地,資金重新迴流,BTC短線反彈至105,000美元上方,但信心修復仍需時間。
停火是終點嗎?還是中場休息?
停火的達成,讓市場暫時“放鬆了神經”,但這並不意味着風險解除:
中東局勢的根本矛盾沒有解決,以哈衝突未了,伊朗核計劃未止,美國強硬態度仍在;全球能源市場仍處於“高敏感期”,油價下方仍有地緣政治溢價支撐;
美聯儲利率政策正被重新定價,如果通脹持續抬頭,“降息預期”可能被徹底推遲;去美元化趨勢因戰爭風險反而加速,越來越多國家在探索鏈上結算路徑,数字黃金與央行数字貨幣獲得政策重視。
也就是說:這不是一場結束,而是一次全球資產估值體系的“重定價”。
這場伊朗空襲及停火后的市場劇震,足以成為2025年全球金融市場的一個結構性拐點:
打破了“年內必然降息”的市場預期
動搖了“科技+加密資產將無腦上漲”的信心
重新點燃對黃金、石油、美債等傳統避險資產的信仰
讓市場認識到——戰爭、通脹與流動性是三位一體的風險源
而全球金融正走向一條更加動蕩、更加碎片化的新路徑——貨幣結算多元化、能源定價複雜化、風險資產定價脆弱化。
當我們盯着伊朗上空的火光時,別忘了,這場衝突背後,真正推動市場重估的從來不是炸彈,而是“預期的崩塌”與“信心的轉向”。
戰爭是火,市場是風。當風遇到火,燒的從不只是前線,更是你我的資產配置與投資策略。
停火只是喘息,震蕩仍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