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原創 | Odaily星球日報(@OdailyChina)
作者|jk
2024 年以前,大多數用戶對 Arkham 的印象還停留在“加密情報平台”——它以精準的錢包標籤與鏈上資金追蹤能力聞名,曾多次揭露與政府售幣、黑客攻擊、鯨魚操作相關的核心地址信息。然而,當 Arkham 於 2024 年正式上線中心化交易所功能,並在全球範圍推進合規與擴張后,它的身份開始發生根本性轉變。
本次專訪中,Odaily 深度對話 Arkham 創始人兼 CEO Miguel Morel,回顧了這家新興公司從成立至今的發展軌跡。他談及 Arkham 從單純的鏈上分析工具向交易平台的過渡、如何構建 AI 驅動的數據標籤系統、面對全球監管挑戰的策略,以及在用戶規模突破 650 萬之後,如何繼續保持“小而精”的團隊執行力。
在這個加密市場重塑信任與效率的時代,Arkham 正試圖成為情報與交易合一的入口。他們的終極目標,是讓“查看一筆轉賬”時,人們不再習慣性打開 Etherscan,而是首先想到 Arkham。
Odaily:我們先從基本情況開始聊起吧,可以簡單聊聊 Arkham 和你的創業歷史嗎?
Miguel Morel:我是在 2020 年 1 月創立 Arkham 的,最初的願景是為加密貨幣領域帶來更多透明度。在此之前,我在做一個穩定幣項目。你知道,當你的產品是一個 ERC 20 代幣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想了解用戶是誰,誰在使用你的代幣。
如果這是一個功能性代幣,你還會想要監控市場做市商的行為、代幣在交易所上的流入流出情況,以及那些大持倉用戶在做什麼——他們是在持有?在出售?還是出於某種原因在不斷買入?而這些用戶到底是誰?
在多個鏈上,試圖識別某些錢包背後是誰、是誰在主導這些地址的行為,這是一件當時非常普遍但難以實現的事。因為像 etherscan 這樣的工具,並不能真正做到這些事情。而且你必須在多個區塊鏈瀏覽器之間來回切換,比如想查 Tron 的信息就得用 TronScan,查以太坊則要用 etherscan。
所以我的想法就是把這一切整合成一個產品,也就是 Arkham —— 一個多鏈區塊瀏覽器。你可以在上面查看所有主流鏈上的真實交易活動,我們還會為你分析這些地址背後的實際歸屬者,並上傳相關標籤。用戶只需要登陸平台,就能免費完成這些研究。
這就是 Arkham 的起點。而在 2023 年 7 月我們正式發布產品之後,我們開始通過朋友、合作夥伴,以及我們認識的一些做市商、交易公司、代幣項目團隊,把產品分享給他們試用。我們告訴他們,如果你想追蹤代幣持有人或投資項目的鏈上動態,這個平台是個不錯的選擇。
從那時起,我們的用戶量開始迅速增長。2023 年 8 月到 12 月之間,我們積累了 1 萬名用戶。到了 2024 年,從 1 月到 7 月,我們已經突破了 100 萬用戶。現在,我們的註冊用戶數已經超過 650 萬。
從使用量和流量來看,我幾乎可以確定,我們現在已經是加密領域中最大的區塊鏈分析服務商之一了。這就是 Arkham 的起源故事。
本次採訪的主人公,CEO Miguel Morel 在迪拜 Token 2049 大會
Odaily:我們聊一點關於轉型的內容吧;我們的大多數觀眾所熟悉的 Arkham,還是 2023 年的那個版本。因為現在大部分的曝光,比如與比特幣相關的美國監管、ETF 相關內容,甚至像德國政府拋售這類重磅事件,基本上大家都是通過 Arkham 獲取信息的;但很少有人了解 2025 年的 Arkham 在交易所服務上面的這條產品線。可以簡單聊一下這個轉型嗎?
Miguel Morel:當然。我們最初是從分析用戶群體和整體市場入手的,結果發現,絕大多數使用我們平台的人,其實是加密交易員。雖然也有很多記者會用 Arkham 來研究項目、了解行業動態,我們也確實有不少機構類用戶,但如果看我們數百萬註冊用戶中的主體人群,絕大多數是散戶或專業交易者。他們會根據我們提供的鏈上情報去不同平台上買賣加密資產。
於是我們就想,為什麼不直接為這些人提供交易服務呢?於是我們在 Arkham 平台上,增加了一個直接交易加密貨幣的功能,也就是我們後來決定去建設一个中心化交易所的原因。
現在,在 Arkham 的分析平台中,如果你在查看某個代幣的頁面,或者在追蹤某個鏈上資產轉移的動態,不僅可以看到詳細信息,還能直接點擊“交易”按鈕。如果你發現有人在拋售某個代幣,而你想做空它,只要點擊 Arkham 上的交易按鈕,完成 KYC 認證后,在支持的地區你就可以直接進行現貨交易或合約交易。
我們在這裏找到了一個非常合適的產品市場契合點:大量原本就在使用我們鏈上情報的交易者,本身就有對安全、可信、透明的交易平台的需求。所以我們現在正是想要滿足這類用戶,既提供情報與分析,也提供完整的交易服務。
這就是 Arkham 從 2023 年專註於鏈上情報與分析,發展到 2025 年成為既有情報又有交易能力的一站式平台的整個轉型過程。
Odaily:那是什麼促使你們進入美國市場的?畢竟這也等於是正面挑戰 Coinbase 和 Kraken,對吧?
Miguel Morel:可以這麼說。我本身是美國人,Arkham 團隊的大多數成員也是美國人,公司也是在美國創立的。我一直認為,美國其實對加密資產的需求一直都存在,只是之前由於監管政策的限制,這種需求被壓抑了。
過去幾年,美國 SEC 以及相關監管機構對加密行業的態度非常強硬,我們可以隨便舉出一些例子:無論是 Coinbase、Kraken、Gemini,還是 Ripple 這類代幣項目,美國政府幾乎都曾主動出手干預、起訴它們。
這就導致了一個局面——全球範圍內的加密產品和服務,與美國本土用戶實際能接觸到的產品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於是我們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在新一屆政府上台之前,我們就已經提前花了一整年時間去搭建好基礎設施。而現在,這屆新政府對加密行業明顯更友好,甚至自己也在推動一些加密相關的項目,這讓我們終於有機會以我們理想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服務。
當然,現在在美國還是不能向散戶提供合約(perpetuals)交易,但我相信這是未來的方向。要知道,在美國,股票市場已經擁有各種期貨、期權、衍生品等成熟的投資工具。而從信息透明度上看,加密市場其實比股票市場更清晰。
所以當美國市場逐步開放、監管變得清晰且允許項目合規運營時,我們希望能夠站在這個浪潮的最前線,為美國用戶提供完整的產品和服務。
Odaily:我能不能理解為,你們未來肯定會繼續從 Arkham 現在已經覆蓋的 17 個州,逐步擴展到全部 50 個州?
Miguel Morel:沒錯,這正是我們的目標。
Odaily:你剛才提到,很多交易者從情報獲取自然過渡到中心化交易,這是很自然的流程。
現在有很多做交易的讀者在抱怨,自從 FTX 崩盤之後,很多對交易者友好的技術產品也隨之消失了。比如 FTX 上曾經支持的代幣化股票,還有非常適合高頻交易的界面設置和功能,都沒有了。
你們是否有計劃去滿足這部分需求?目前有沒有具體的技術功能在做這件事?未來有沒有這方面的規劃?
Miguel Morel:當然,這是我們 Arkham 非常核心的一個優勢領域。我們有超過 1, 000 家機構在使用我們的情報和分析工具來指導他們的交易行為。
早在我們推出交易所功能之前,就已經有成千上萬的頂級交易機構、對沖基金和做市商(包括傳統金融機構和原生加密機構)在使用 Arkham 的數據。這類用戶對我們而言可以說是我們的“基本盤”。
我們跟他們合作主要是通過 API 的形式,深入理解他們在這些產品中真正想要的功能與體驗。我們的目標是同時服務兩個方向:
一方面是零售用戶。我們現在正在開發一款手機端應用,讓用戶可以在 iOS 或 Android 上直接進行 Arkham 的交易,目前平台還只支持網頁版。這是我們面向普通用戶的產品方向。
另一方面,我們也在积極完善機構所需的交易能力和流動性配置,為那些資金體量大、交易複雜的機構提供服務。
我們確實在吸取過去那些被用戶稱讚、但在 FTX 崩盤后消失的產品靈感,也看到很多現有平台在這些方面投入並不夠。所以我們非常重視用戶的反饋意見,也正是這些反饋驅動着我們的產品決策方向。
Odaily:我可以這樣理解未來的用戶使用場景嗎?比如說,他們正在關注某個加密市場的資產,突然手機彈出一個通知,點進去后就能直接進行交易——可以這樣設想嗎?
Miguel Morel:這正是我們的構想。雖然可能不會在第一版就完全實現,但最終版本的願景,就是將我們現有的情報分析系統和交易所功能深度整合。
理想的情況是,用戶可以在平台上設置儀錶盤、設定鏈上追蹤目標、創建警報,然後一旦觸發,就可以立即基於這些實時鏈上情報發起交易。這是我們對 Arkham 最終產品形態的構想——一個情報與交易無縫聯動的完整閉環。
Arkham 對於微策略比特幣持倉的地址追蹤。來源:Arkham
Odaily:那在這個過程中會不會加入 AI 的功能呢?
Miguel Morel:當然會。事實上,Arkham 上絕大多數的錢包標籤,本身就是由 AI 自動生成的。
其實早在行業掀起 AI 浪潮之前,我們就已經在招聘數據科學家,構建自己的機器學習模型和啟髮式算法,用來實現規模化的錢包標籤歸屬識別。比如我們現在在 Arkham Intelligence 平台上已經標註了大約 25 億個錢包地址——靠人工根本不可能完成這一工作量。
所以你現在在 Arkham 上看到的情報信息、甚至你在 Twitter 等社交平台上看到的 Arkham 數據推送,有 99% 都是由 AI 驅動生成的。
這項 AI 能力已經深度嵌入在我們的產品之中,並被用於提升用戶體驗。而我們正在開發的移動 App 當然也會繼續沿用這一技術路線。
Odaily:你覺得在產品構建過程中有什麼好玩或有趣的事嗎?
Miguel Morel:我覺得 Arkham 的一些趣事,其實很多都跟我們這個產品本身的定位有關。有些人會覺得挺有意思,也有人會覺得我們做的事情有點敏感、甚至有爭議。
比如一直有聲音說 Arkham 是“鏈上天眼”或者“間諜工具”、“曝光工具”之類的。我認為這些說法其實是刻意把 Arkham 描繪成一個比實際更有爭議的項目。
從我們的角度看,我們做的事情是把鏈上本就公開、透明、可審計的信息變得真正“可用”。加密行業一直宣稱自己比法幣體系、比傳統銀行體系更透明,但實際上長期以來並沒有任何一個平台真正把這種透明性轉化為用戶可以使用的功能。
這本身是區塊鏈的一個底層特性,但以前從來沒有人把它“用起來”。而我們可能是第一個真正把這些公開數據做成對交易者、對普通用戶有實際幫助的產品,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夠獲得這麼多用戶支持、形成 Arkham 社區。
當然,也還是有一部分人反對我們,尤其是那些專註於隱私的人。他們可能更強調“隱私”這面,但往往忽略了加密技術的另一面——也就是公開透明、可審計。
我們認為這兩者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雖然他們在做“隱私”那一面,而我們是在做“透明”這一面。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就是對立的。雖然有時候會因此遭遇一些“敵意”,但我們始終相信自己在做的是對整個行業有益的事情,也在持續向外界證明我們的價值。
Odaily:剛剛你提到的內容也其實就是我原本準備問的另一個關鍵問題——“你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比如,你們有時候能把一個黑客事件中涉及的所有地址都總結歸納出來,並把它們關聯到其他事件上;又比如你們還能追蹤到美國、德國政府等機構涉及的錢包地址,或者追蹤到與 Trump(特朗普)等名人相關的錢包——這都是非常複雜的鏈條,如你所說,完全不可能靠人工完成。
這也是我們用戶最常問的問題之一:你們是怎麼獲得這些信息的?怎麼保證它是準確的?我們又為什麼要相信 Arkham 提供的數據?
Miguel Morel:我們的信息來源有很多種。但 Arkham 最核心的數據來源,其實就是區塊鏈本身。
區塊鏈的數據是完全公開、透明、可驗證的。地址之間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總是與其他地址發生聯繫。一個新地址如果沒有收到任何資產,那它就是沒有意義的。而一旦它接收到資金,這些資金就一定是來自其他地址的,這種“資金流向”構成了我們識別和關聯地址的基礎邏輯。
所以我們在做的,是系統性地追蹤加密資產的流入和流出,研究它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些流動關係背後,其實蘊藏着大量可以推斷的信息,比如某個項目的內部人員是誰、哪些是交易所的熱錢包或冷錢包。
除了鏈上的流動數據,我們還會結合鏈下的信息來源,比如法庭文件、政府報告、監管文件等。舉個例子,如果 MicroStrategy 發布公告說他們在 1 月買了 1 億美金的比特幣, 3 月又買了 1 億, 12 月再買了 5 億,我們就可以去鏈上查找是否有符合這個時間與金額模式的錢包群組。把鏈上與鏈下數據結合,通過機器學習和啟髮式算法,我們就能推斷出這些地址歸屬,並進行標註。
除了鏈上數據,我們還會結合公開信息,比如法庭文件、政府報告、SEC 披露材料等。例如:MicroStrategy 公開說他們在某年 1 月買了 1 億美元比特幣、 3 月又買了 1 億、 12 月再買了 5 億。那麼我們就可以回鏈上找出在這些時間點上有相應規模轉賬的地址群組,進行模式匹配。Arkham 所做的事情,就是把這些鏈上數據和鏈下信息結合起來,用我們構建的機器學習模型與啟髮式規則去打通它們,最終生成地址標籤。
最關鍵的一點是:這些信息都是公開的。
任何人都可以在 Arkham 平台上看到這些標籤數據,和我本人看到的信息是完全一樣的。如果有人發現了錯誤,也可以提交反饋。而且,我們追蹤的大多數都是知名交易所、基金、富豪的錢包,有時候在我們標籤生成后,還會有記者報道這些錢包。這些被標記的主體本人幾乎沒有人向我們提出異議。
我做 Arkham 到現在已經五年了,真正有人來找我們說:“這個標籤錯了,不是我” 的情況,我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
這也從側面證明了 Arkham 平台標籤的準確性與影響力。有時候我們甚至在鏈上標註某個地址之後,過了很久才有第三方的信息佐證這個地址的真實歸屬。所以這個過程不僅準確,而且還經常領先。
Odaily:在 Odaily,我們觀察到一個明顯的趨勢: 2023 年之前,美國監管環境非常嚴厲,SEC 四處起訴,尤其是對那些在美國提供服務的加密企業。而自從特朗普重新回到政治核心之後,監管明顯寬鬆了許多。SEC 現在也開始傾聽行業聲音,態度開放得多。
你怎麼看目前的監管格局?未來可能會走向哪裡?Arkham 會怎麼應對呢?
Miguel Morel:我認為整體來看,監管環境對加密行業依然是偏謹慎甚至懷疑的。
就以我們自身為例,目前我們只在美國 17 個州開展業務,如果要全面運營,還需要向其他州提交申請,獲取貨幣轉移牌照(MTLs)等各種許可,確保在法律允許的框架下合規運營。
而放眼全球,各國對加密貨幣的監管規則差異巨大。有些司法轄區完全不允許提供合約類產品;有些則只允許以“反向主動申請”(reverse solicitation)的方式接入用戶,但不允許做直接市場營銷。這就導致整個行業面臨一套非常碎片化的、複雜的合規挑戰。
儘管如此,我認為大趨勢是积極的,尤其是美國正在逐步推進更具建設性的加密監管制度,這會對全球帶來示範效應。很多國家之所以監管嚴苛,是因為它們在金融體繫上高度依賴美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國際機構,這些機構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什麼在全球是“合規”的、什麼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如果美國開始向加密資產釋放善意,其他國家也將逐步跟進,放寬政策、提升包容度,從而讓加密生態系統和創業者能夠真正健康成長。
至於 Arkham,如果讓我重新來過一次,我依然會選擇同樣的路徑,重複同樣的策略,繼續專註於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Odaily:那你覺得在創業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什麼?除了我們剛才說的合規問題,還有哪些挑戰?
Miguel Morel:招聘。招聘確實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想要找到聰明、上進,並且願意以我們對 Arkham 的要求標準來工作的優秀人才,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們是一個精幹、高效的創業團隊,不希望陷入官僚主義,也不想變成那種龐大、臃腫、死氣沉沉的大公司。我們希望保持小而精的狀態,保持活力,持續打造優秀的產品。而要做到這一點,唯一的辦法就是只招頂尖人才,真正的 A+ 級別成員。
但當你真的把招聘標準設定在這個高度之後,很快就會發現,真正符合這個標準的人非常少。你很快會用光你的人脈資源。你也會意識到,根本不可能通過 LinkedIn 或冷啟動郵件招到這樣的人。甚至是通過我們官網提交申請的大多數人,其實也達不到這個標準。他們只是普通人,在找一份工作,但不是在尋找一個能夠成為人生使命的事業。
而我們要找的人,必須是願意把這份工作當成一生的事業和追求的人。現在我們的團隊大約有 50 名成員,從申請量來看,我們收到的簡歷很多,但真正能夠被我們錄取的人極少。這也是我們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最難的事情之一。
Odaily:如果談到競爭,你怎麼看現在的競爭環境?畢竟市場上有成千上萬的中心化交易所,有的定位比較泛,有的是面向專業交易員的。你怎麼看待競爭對手?
Miguel Morel:我覺得現在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其實是我們自己。
我們需要不斷打磨自己的產品,讓它變得越來越好;我們需要持續找到合適的人才;同時也要保持團隊的精幹與節制。這就是我經常跟團隊說的——我們最大的戰鬥,是與自己作戰,是與惰性作戰。
很多時候,當一個項目初步取得一些成績,比如我們現在在 Twitter 上已經有上百萬關注者,平台有幾百萬註冊用戶,這種階段容易讓人產生“可以歇一口氣”的心態。但真正要做大業務,不能停下來。所以最關鍵的,是不斷提醒自己和團隊,不能滿足於眼前的成就,而是要持續推動業務向前。
至於外部競爭者,目前最大的對手仍然是傳統的中心化交易所。這些交易所雖然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但普遍存在嚴重的監管包袱,同時在用戶體驗方面,尤其是對代幣項目方、做市商和大型交易者來說,往往做得很差。
所以我們的目標,是為這些用戶群體提供一種徹底更好的替代方案——無論是產品體驗,服務水平,還是交易透明度。
Odaily:那我們聊聊鏈上情報這一側的競爭:現在市面上顯然有了越來越多的鏈上數據分析工具。你怎麼看待情報分析這塊的競爭?
Miguel Morel:說實話,雖然現在市場上出現了不少名字,但這些平台的實際流量都很低,尤其是跟我們在社交媒體、官網和平台上獲得的用戶互動量比起來,差距很大。
在我看來,我們真正的競爭對手,其實不是這些“情報類”平台,而是像 Etherscan、TronScan、SolScan 這些傳統的區塊鏈瀏覽器。它們的用戶量和訪問量遠高於大部分鏈上分析工具。
所以對我們來說,我們真正想超越的,是這些瀏覽器級別的產品。就拿以太坊舉例,現在如果你轉賬一筆 ETH,別人問你“給個證明”,你大概率會發他一個 Etherscan 鏈接。而我們的目標是讓人們未來發送的是 Arkham 的鏈接,而不是 Etherscan 的。這種“默認認知”層級的影響力,才是我們真正要對標和追求的目標。
Odaily:最後一個問題——你們未來 12 個月的規劃是什麼?有沒有什麼關鍵節點值得期待?
Miguel Morel:當然有。我們接下來的目標是進入更多國家和地區,盡可能擴大我們服務的司法轄區範圍。
我們目前優先考慮的是對加密行業更友好的市場,但我們也希望去挑戰那些監管比較嚴格、但市場規模巨大的地區,並在合規的前提下正式提供服務。比如說,阿聯酋的 VARA 牌照就是我們路線圖上的一個重點,我們正計劃推進這個方向,從而進一步進入中東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