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編譯:白話區塊鏈
為什麼我不再建議朋友“先學加密貨幣”?
上個月,我再次嘗試引導一個非加密貨幣用戶入行。十分鐘后,她在“選擇錢包”和“用另一種代幣支付 gas 費”之間眼神迷茫。我意識到:我們面臨的不是知識鴻溝,而是設計鴻溝。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投機帶來了第一波用戶,但它無法吸引下一個十億用戶。真正的普及將始於加密貨幣產品變得“隱形”——用戶在不知不覺中就能從中受益。從穩定幣的興起、機構質押,到人工智能在塑造数字經濟中的日益重要作用,大規模採用的基礎已經奠定。但要解鎖這一未來,我們必須停止期待用戶去學習加密貨幣,而是打造他們甚至察覺不到自己在使用加密貨幣的產品。
以下是我對八大趨勢的看法:
我們正在見證一個結構性轉變:用戶傾向於使用兩種互補的錢包——一個像“日常”金融科技應用的錢包,另一個像“銀行”應用的保險庫。
錢包體驗正在分化。試圖將所有功能塞進單一界面的開發者將輸給專註於 (a) 無摩擦入門和 (b) 高安全性存儲的組合錢包。
現狀:
超過一半的用戶同時使用 2-5 個錢包,近 48% 的用戶表示,這是因為每個區塊鏈網絡仍是孤立的“圍牆花園”。
頭部集中:有 2 年以上經驗的用戶中,54% 集中在 Binance、Coinbase、MetaMask 或 Trust 錢包,而新手用戶中單一錢包的市場份額不到 20%。
自託管仍令人畏懼:即使在熟悉的品牌生態中(如 Binance 的 Web3 錢包),只有 22% 的用戶選擇自託管。
多錢包的無奈: 用戶並不想管理多個錢包,他們只是別無選擇。
“無縫多鏈未來”仍未實現,48% 的用戶因不同區塊鏈生態而被迫使用多個錢包。
44% 的用戶出於安全考慮有意分離錢包,較去年的 33% 上升。
洞察:
行業未能實現真正的互操作性,將操作複雜性推給了終端用戶。
用戶越來越精明,不再盲目信任單一錢包處理所有場景。
54% 的用戶在過去一個季度使用加密貨幣進行支付或點對點轉賬,但只有 12% 表示支付是他們的最愛活動。
相反,交易(現貨、Meme、DeFi)仍是各類用戶(除少數例外)的每周主要行為。
投機壓制實用性的三大阻力:
成本阻力:39% 的用戶認為一級網絡(L1)的高 gas 費是最大採用障礙。
用戶體驗阻力:僅 11% 的用戶認為當前入行體驗足以吸引大眾。
網絡阻力:支付需要在商家和朋友之間順暢流動,而碎片化的錢包和鏈破壞了這一循環。
多鏈格局是一種勞動分工:
以太坊:機構級結算層。
Solana:因速度和低成本優勢,迅速成為高頻、高參与度零售活動的首選鏈。
鏈抽象是贏家模式:錢包會話流暢地路由訂單、餘額和身份到延遲-成本-安全性最佳的後台,用戶無需手動選擇鏈。
數據:
Solana 表現出色:年同比費用增長 +3000%,總鎖倉量(TVL)增長 +127%,在所有 L1 中最高。
用戶偏好:43% 主要使用以太坊,39% 選擇 Solana,僅 10% 主要使用 L2——證明互操作性仍停留在理論階段。
用戶聲稱在鏈上感到更安全,但他們的錢包行為卻講述了不同故事。
悖論原因:用戶將個人安全措施(如硬件錢包、多重簽名)與系統性風險混淆。
現實:攻擊者通過“釣魚即服務”產業化,惡意合約的生命周期縮短了四倍。
產品優先級:防釣魚用戶體驗(清晰簽名界面、實時交易模擬、MPC 交易防火牆)必須從高級附加功能變為“日常”錢包的默認設置。
NFT 市場正在經歷必要的修正,從投機性的 PFP 項目轉向真實的数字商品和實用驅動的體驗,首次顯得可持續。
趨勢:
低成本、高頻參与:如 Rodeo.Club 和 Base 的低成本收藏品熱潮,類似遊戲內購模式。
NFT 成為数字經濟的參与基礎設施:忠誠度積分、徽章、會員福利將以 NFT 形式上鏈,跨平台可攜帶和交易。
文化資本崛起:NFT 成為用戶在数字空間表達身份和文化歸屬的機制。
新衡量標準:NFT 的成功不再由地板價決定,而是由用戶留存和參与度定義。
AI + NFT:AI 生成的動態 NFT 將根據用戶行為、情緒或社區事件演變,帶來個性化體驗。
比特幣已從投機資產演變為宏觀金融工具,並正在成為全球結算的交易層。
趨勢:
從對衝到戰略儲備資產:去美元化的國家正悄悄探索比特幣作為儲備多元化策略的一部分。
L2 解鎖支付實用性: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成熟為可擴展的支付層,新協議如 Fedimint 和 Ark 解決隱私和用戶體驗問題。
比特幣作為抵押品:機構開始將比特幣用於結構化金融產品,如信貸工具和衍生品。
全球結算網絡:比特幣作為中立、抗審查的貿易結算層,補充而非競爭法定貨幣。
比特幣確立了宏觀對沖地位后,機構開始探索如何讓這些資產產生收益。
零售追逐投機,機構選擇質押:機構資金正穩步流入以太坊和 Solana 的質押生態。
比特幣質押潛力:通過 Babylon 等協議,比特幣也開始進入收益生成策略。
基礎設施而非驗證者:下一波機構資金將流向提供機構級託管、合規報告和風險管理質押產品的平台。
收益多元化:在傳統固定收益產品吸引力下降的背景下,質押收益成為新的風險調整回報類別。
監管樂觀:86% 的用戶認為更清晰的規則將加速採用,僅 14% 認為會阻礙創新。
穩定幣崛起:持有率年同比近翻倍至 37%,已在 30 多個 Stripe 市場成為默認支付軌道。
AI 協同:64% 的用戶認為 AI 將加速加密貨幣發展,29% 期待雙向飛輪效應。
用戶不再為“Web3”着迷。他們期待 Web2 級的簡單性、Web3 級的所有權和 AI 級的智能,三者合一。
能夠抽象鏈選擇、消除費用痛點、嵌入預測安全網的團隊,將把加密貨幣從投機遊樂場轉變為鏈上互聯網的連接組織。下一個十億用戶甚至不會知道他們在使用 Web3 產品,這種“隱形”將是終極的用戶體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