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儘管面臨技術、經濟、監管及用戶信任等多重挑戰,但 AI 的融合、健康數據的資產化潛力、商業模式創新及硬件發展,預示着 DePIN 與智能穿戴的結合將深刻變革個人健康管理,邁向更個性化、用戶賦權和價值共享的未來。
❓智能穿戴設備應該如何在守護用戶隱私的同時,釋放健康數據的無限潛能?
❓ 用戶貢獻數據卻無法獲益,DePIN 如何改寫遊戲規則?
本文深入探討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絡(DePIN)如何攜手智能穿戴技術,重塑個人健康管理新格局。面對數據隱私、用戶控制權與價值分配的挑戰,DePIN 如何為行業痛點提供突破性解決方案。
我們將深入分析 DePIN 與智能穿戴的融合模式(如設備集成、中間件平台)、關鍵應用場景(如去中心化健康數據、"Wear-to-Earn"、AI 健康服務、去中心化臨床試驗),並探討代表性項目(如 Pulse, Cudis, HealthBlocks, WELL3)及底層平台(如 Solana, IoTeX, peaq),以智能戒指(對比 Oura/Samsung 與 Cudis/WELL3)為例進行案例研究。
本報告由 DePINone Labs 出品,轉載請聯繫我們
研究背景
智能可穿戴設備,通過持續的生理指標監測和日益複雜的算法分析,正從最初的簡單活動追蹤器,演變為功能全面、具備前瞻性的個人健康管理工具。這些設備不僅顯著提升了我們對自身健康的認知水平,還通過通信、移動支付等功能,無縫地融入了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可以說,智能可穿戴技術正以數據為核心驅動力,深刻地改變着人們連接世界、享受娛樂和管理健康的方式。
全球智能穿戴市場正處於高速增長的快車道。不同市場研究機構的預測雖有差異,但都指向了強勁的增長態勢。例如,Grand View Research 預測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約 842 億美元增長到 2030 年的 1861 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 13.6% 。Mordor Intelligence 則更為樂觀,預計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約 810 億美元增長到 2030 年的 2453 億美元,CAGR 達到 19.5% 。儘管預測的具體数字存在差異 — — 這可能源於對市場範圍(例如是否包含某些類型的可聽戴設備或基礎腕帶)的不同定義或不同的預測模型 — — 但行業整體接近千億並向數千億美元規模邁進的趨勢是明確的,預計到 2030 年將達到近 2500 億美元的規模。
驅動這一增長的關鍵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全球範圍內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度日益提升,預防性保健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動了對健康監測設備的需求。其次,傳感器技術的持續進步,不僅提高了測量的精度,還實現了器件的微型化,使得更小巧、更強大的可穿戴設備成為可能。此外,全球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以及消費者在电子產品上支出的增加,為市場擴張提供了經濟基礎。同時,智能手機和物聯網(IoT)設備的普及,為可穿戴設備提供了連接和數據交互的基礎設施。最後,可穿戴技術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寬,從最初的運動健身領域擴展到醫療保健(如遠程病人監控、慢性病管理)、時尚生活(如智能珠寶)、企業應用乃至信息娛樂(如 VR/AR 頭顯)等多個維度。
在此背景下,DePIN(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s,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絡)作為 Web3 領域的一個關鍵創新範式應運而生。DePIN 旨在利用區塊鏈技術、加密經濟激勵(通常通過發行原生代幣實現)和社區的集體力量,以一種更加開放、透明、高效且由社區驅動的方式,來眾包式地構建、部署和運營現實世界中的物理基礎設施網絡。這些基礎設施可以涵蓋傳感器網絡、無線通信基站、數據存儲服務器、能源網絡等多種類型。DePIN 的核心理念是通過代幣激勵,調動個體或小規模參与者貢獻其閑置資源(如硬件設備、帶寬、算力、數據),共同構建起一個可與傳統中心化巨頭相媲美甚至超越的基礎設施網絡,從而打破垄斷,降低成本,並讓參与者共享網絡發展的價值。
核心研究問題
當數據密集、快速增長且面臨數據隱私挑戰的智能穿戴產業,與強調去中心化、用戶賦權和激勵驅動的 DePIN 範式相遇時,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這引出了本報告的核心研究問題:DePIN 能否有效解決當前智能穿戴設備在數據隱私保護、用戶數據控制權、數據價值公平分配以及網絡互操作性等方面存在的痛點?智能穿戴與 DePIN 的融合將催生哪些創新的商業模式(例如,用戶通過分享健康數據獲得收益)、新穎的應用場景(例如,去中心化的健康數據市場或個性化健康服務)以及潛在的投資機遇?本報告旨在對這些核心問題進行系統性的探討和深入分析。
研究範圍與目的
本報告的研究範圍聚焦於 DePIN 技術與整個智能穿戴產業生態(包括硬件、軟件、平台、應用和服務)的交叉領域。我們旨在分析兩者融合的內在邏輯、潛在的經濟和社會價值以及可能的發展路徑。報告將不僅僅局限於某一特定品類的可穿戴設備,而是將整個生態系統作為研究對象,同時會選取如智能戒指等具體產品形態作為案例進行深入剖析,以闡釋融合的具體模式和影響。
本報告的研究目的在於:
描繪智能穿戴產業的全景圖譜:梳理全球市場規模、增長趨勢、主要的細分產品領域(如智能手錶、智能戒指、可聽戴設備等)、關鍵支撐技術(傳感器、連接、AI 等)以及主要的市場參与者及其競爭格局。
深入解讀 DePIN 的核心機制:闡釋 DePIN 的定義、核心組成部分(區塊鏈、代幣激勵、社區治理)及其為智能穿戴產業帶來的獨特價值主張,特別是如何解決現有痛點。
探討 DePIN 與智能穿戴的融合:分析兩者結合的關鍵模式、潛在的應用場景(尤其是在健康數據管理、健康激勵和個性化服務方面)以及由此產生的創新潛力。
分析市場格局與評估風險:掃描當前市場上的代表性 DePIN x 智能穿戴項目,評估它們的市場定位、技術特點和發展現狀,並分析該領域面臨的主要挑戰與風險(技術、經濟、監管、用戶採納等)。
展望未來趨勢與提供決策參考:預測 DePIN 與智能穿戴集成的未來發展方向、可能的突破點以及長期前景,為行業參与者(設備製造商、平台提供商、應用開發者)和投資者提供有價值的決策參考。
報告結構
本報告共分為五章。第一章將深度解析智能穿戴產業的現狀、規模、驅動力、結構、主要玩家及面臨的挑戰。第二章將詳細解讀 DePIN 的技術範式、核心機制和價值主張。第三章是報告的核心,將重點探討 DePIN 與智能穿戴產業融合的機遇、關鍵模式和創新應用場景。第四章將進行市場格局分析,介紹代表性項目,並可能以智能戒指為例進行案例研究。第五章將評估融合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風險,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全球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正經歷着顯著且快速的增長。根據不同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 2024 年全球市場規模的估計值存在一定範圍,大致在 700 億美元至 840 億美元之間。例如,Grand View Research (GVR) 估計 2024 年市場規模為 842 億美元,而 Mordor Intelligence 的估計為 810 億美元。另一家機構 ResearchAndMarkets (RM) 的報告則給出了較低的 259 億美元估計值,這可能反映了不同的市場定義或統計範圍。儘管具體数字存在差異,但市場規模接近千億美元級別是普遍共識。
展望未來,行業預計將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預測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也存在差異,用戶文本中提到的範圍是 13.6% 至 16.8% 。GVR 預測 2025 – 2030 年的 CAGR 為 13.6% ,預計 2030 年市場規模達到 1861 億美元。Mordor Intelligence 的預測則更為樂觀,預計 2025 – 2030 年 CAGR 為 19.5% , 2030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2453 億美元。Expert Market Research (EMR) 預測 2024 – 2032 年 CAGR 為 15.6% , 2032 年達到 1607 億美元。而 IDC 基於出貨量的預測則相對保守,預計 2024 – 2028 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的 CAGR 僅為 3.3% 。
注:基於不同來源和預測期的估算可能存在差異。IDC 數據為出貨量而非收入。
這種預測上的顯著分歧,凸顯了定義這個快速發展市場的複雜性以及預測未來技術採納和經濟狀況的高度不確定性。例如,是否將快速增長但基數較小的智能戒指 或市場份額巨大的可聽戴設備 完全納入“智能穿戴”範疇,會顯著影響總體規模估計。因此,與其依賴單一精確数字,不如關注市場增長的確定性、關鍵驅動因素以及各細分市場的相對增長趨勢。
從地域分佈來看,北美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智能穿戴設備市場,佔據顯著的市場份額。例如, 2024 年北美市場份額超過 34% ,美國市場本身在 2023 年就達到了近 200 億美元的規模,並預計將持續增長。然而,亞太地區被普遍認為是增長最快的市場。這主要得益於該地區龐大的人口基數、日益增長的互聯網和物聯網普及率、不斷提高的可支配收入、以及中國作為全球电子製造中心的關鍵地位。中國市場不僅擁有強大的製造能力,其消費者對具有獨特功能的平價可穿戴設備的需求也在增長。歐洲市場同樣显示出強勁的增長潛力,部分驅動力來自於消費者對可持續电子設備的偏好。
智能穿戴產業的蓬勃發展由多種因素共同驅動,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市場的增長軌跡:
健康意識覺醒與預防性保健需求:這是最核心的驅動力之一。全球消費者越來越關注自身健康狀況,积極尋求通過科技手段進行健康監測、管理和預防疾病。心率監測、睡眠追蹤、血氧飽和度測量、計步等功能已成為許多設備的基礎配置。尤其在 COVID-19 疫情后,公眾對健康監測的意識進一步提高,推動了具備相關功能的智能手錶等設備的需求。對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臟病)進行有效管理的需求也促進了醫療級或准醫療級可穿戴設備的發展。
傳感器技術的持續進步:傳感器是可穿戴設備的核心。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傳感器在精度、功能多樣性和體積上都取得了顯著突破。例如,光學心率傳感器(PPG)、心電圖傳感器(ECG)、血氧傳感器(SpO 2)、體溫傳感器、加速度計、陀螺儀、GPS、NFC 等被集成到越來越小的設備中。傳感器的微型化和能效提升,使得開發更舒適、續航更長、功能更強大的可穿戴設備成為可能。
經濟與消費能力的提升:全球範圍內,尤其是在新興市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消費者在电子產品上的支出意願提高,為可穿戴設備的普及奠定了經濟基礎。特別是千禧一代等年輕消費群體,對新技術的接受度高,消費能力強,是智能手錶等設備的重要購買力量。
物聯網(IoT)與連接性的普及: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為可穿戴設備提供了主要的連接和控制中心。同時,物聯網生態系統的發展,使得可穿戴設備能夠與其他智能設備(如智能家居)互聯互通,拓展了應用場景。藍牙、Wi-Fi、蜂窩網絡(如 4 G/5 G)和 NFC 等連接技術的成熟,保證了數據的順暢傳輸和設備的多功能性(如移動支付)( 35)。5 G 技術的部署有望支持更低延遲、更高帶寬的應用,為可穿戴設備帶來新的可能性。
應用場景的多元化拓展:可穿戴技術的應用已遠超最初的計步和運動追蹤。在醫療保健領域,遠程患者監控、移動診斷、藥物依從性管理等應用潛力巨大。在企業和工業領域,可穿戴設備被用於提高工人安全、物流效率和生產力。時尚界也擁抱了可穿戴技術,智能戒指、智能手鐲、智能服裝等將科技與美學相結合,滿足了消費者對個性化和時尚表達的需求。此外,VR/AR 頭顯設備在信息娛樂、遊戲、教育和專業培訓等領域的應用也在不斷增長。
不同視角解構
為了更全面地理解智能穿戴產業,我們可以從產品、應用場景和技術三個維度進行解構:
產品視角:這是最直觀的分類方式,涵蓋了市場上多樣化的可穿戴設備形態:
綜合智能手錶:這是目前市場份額最大的細分領域,通常佔據 30% 以上的市場份額。它們提供通知推送、應用程序運行、全面的運動健康追蹤(心率、睡眠、ECG、血氧等)、通信、娛樂、移動支付等綜合功能。市場主要由蘋果(Apple Watch)、三星(Galaxy Watch)、佳明(Garmin)、谷歌(收購 Fitbit 后)等大型科技公司主導。儘管市場成熟,但近期面臨增長放緩甚至下滑的挑戰,特別是在印度等市場受到大量低成本產品的衝擊。然而,長期來看,隨着技術升級和換機周期的到來,預計仍將保持增長。
可聽戴設備:包括智能耳機、助聽器等。這類設備在提供高質量音頻體驗(如降噪、空間音頻)的基礎上,集成了語音助手交互、健康監測(如心率、體溫、運動追蹤)等功能。蘋果(AirPods)、三星(Galaxy Buds)、Bose、索尼等是主要廠商。這是出貨量最大的可穿戴類別之一,尤其在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的換機需求驅動下,保持着強勁的增長。
運動監測設備/腕帶:專註於運動追蹤(步數、距離、卡路里)、睡眠監測等核心功能,形態通常為手環狀或夾扣式。代表品牌有 Fitbit、小米、華為、佳明等。雖然功能相對單一,價格較低,但面臨智能手錶功能下沉的競爭壓力。IDC 預測其市場份額將逐步萎縮。
智能戒指:這是一個快速增長的新興細分市場。其核心價值在於提供更無感、更舒適的佩戴體驗,同時實現精準的健康追蹤(特別是睡眠和恢復監測)、非接觸式支付、身份驗證和設備控制等功能。目前 Oura 是該領域的領導者,但三星(Galaxy Ring)、RingConn、Ultrahuman 以及眾多初創公司(包括 DePIN 領域的 Cudis, WELL3)正在积極進入,競爭日趨激烈。IDC 預測智能戒指將是增長最快的可穿戴品類之一。
VR/AR 頭顯設備:提供沉浸式視覺體驗,主要應用於遊戲、娛樂、社交、教育、培訓和專業領域(如設計、醫療)。Meta (Oculus/Quest)、索尼 (PlayStation VR)、HTC (Vive)、蘋果 (Vision Pro) 是該領域的主要玩家。雖然目前市場規模相對較小,但技術進步(如显示分辨率、視場角、交互方式)和內容生態的豐富,使其具備巨大的增長潛力。
智能服裝:將傳感器、導電纖維等直接集成到服裝中,用於監測生理信號(心率、呼吸)、運動姿態、體溫等。目前仍是一個較小的利基市場,但在專業運動訓練、康復監測、特殊工種(如消防員、士兵)等領域具有應用潛力。代表公司有 Hexoskin、Athos 等。
智能貼片/醫療貼片:主要用於醫療監測,如連續血糖監測(CGM)、心電圖(ECG)記錄、體溫監測、藥物輸送監測等。通常是粘貼在皮膚上的一次性或可重複使用的設備。主要應用於醫療保健領域,特別是慢性病管理。Dexcom、雅培(Abbott)、美敦力(Medtronic)是該領域的知名企業。
其他設備:包括智能眼鏡(如 Google Glass 的早期嘗試,以及 Ray-Ban Meta 等與時尚品牌結合的產品)、可穿戴相機(如 GoPro)、智能鞋(監測步態、壓力分佈)、智能項鏈/吊墜等智能首飾,以及一些更具實驗性的形態,如智能紋身、可植入設備等。
應用場景視角:這個視角幫助我們理解智能穿戴設備的核心價值和解決的問題:
醫療保健:這是最具潛力的應用領域之一。包括用於慢性病管理的遠程患者監控(RPM)、術后恢復跟蹤、移動診斷輔助(如基於 ECG 的心律失常篩查)、藥物依從性監測、康復訓練指導等。醫療級或獲得 FDA 等機構批準的設備是該場景的關鍵。
運動健身與健康:這是目前最主流的應用場景。包括日常活動量追蹤(步數、卡路里)、各種運動模式的識別與數據記錄(跑步、游泳、騎行等)、運動表現分析(配速、心率區間、VO 2 Max)、睡眠質量分析(睡眠階段、時長、干擾)、壓力水平監測與管理(基於 HRV 等指標)、正念與呼吸訓練等。
信息娛樂:主要由 VR/AR 頭顯驅動,提供沉浸式遊戲、虛擬社交、3D 視頻觀看等體驗。智能耳機則提供音樂流媒體播放、播客收聽、語音助手交互等功能。智能手錶也提供基本的音樂控制和通信功能。
企業與工業:在特定行業中,可穿戴設備用於提高生產效率和保障工人安全。例如,在物流倉儲中,配備掃描功能或導航指示的智能眼鏡可以解放雙手;在製造業中,監測工人姿態或環境危險因素的設備可以預防工傷;在現場服務中,AR 眼鏡可以提供遠程專家指導。
時尚與生活方式:智能穿戴設備不僅僅是功能性工具,也日益成為時尚配飾和個人風格的表達。智能戒指、智能手鐲、與奢侈品牌合作的智能手錶等,將科技與設計美學相結合,滿足消費者對個性化和品味的需求。
技術視角:智能穿戴設備是多種先進技術的集成體:
傳感器:這是感知生理和環境信息的基礎。核心傳感器包括:
運動傳感器:加速度計(檢測運動和步數)、陀螺儀(檢測方向和旋轉)。
生物傳感器:光學心率傳感器(PPG,監測心率、血氧)、心電圖傳感器(ECG,更精確的心臟電活動監測)、皮膚電活動傳感器(EDA,用於壓力監測)、體溫傳感器。
定位傳感器:GPS/GNSS(用於戶外運動軌跡和定位)。
近場通信:NFC(用於非接觸支付、配對)。
環境傳感器:氣壓計(海拔高度)、環境光傳感器(調節屏幕亮度)、溫度/濕度傳感器等。
其他:壓力傳感器(如用於智能鞋墊)、慣性測量單元(IMU,結合加速度計和陀螺儀)。
連接/通信技術:負責設備與手機、雲端或其他設備的連接。
藍牙(Bluetooth)及低功耗藍牙(BLE):最常用的短距離連接方式,用於連接手機、同步數據、控制音樂等。
Wi-Fi:用於更快速的數據傳輸,如下載應用、更新固件等。
蜂窩網絡(Cellular, 如 LTE/5 G):使智能手錶等設備能夠獨立於手機進行通信、聯網。
NFC:用於移動支付、快速配對、門禁卡模擬等。
數據處理與計算能力:
微控制器(MCU)/處理器:負責運行設備操作系統、處理傳感器數據、執行應用程序。
內存與存儲:用於存儲操作系統、應用和用戶數據。
AI 芯片/算法:部分高端設備集成專用 AI 芯片或運行優化算法,用於在設備端進行更複雜的模式識別、數據分析和個性化推薦,以提供更深入的健康洞察。
显示技術:提供信息交互界面。
OLED/AMOLED:色彩鮮艷、對比度高、功耗相對較低,常用於智能手錶。
LCD:成本較低,但在戶外可見性和功耗方面可能不如 OLED。
电子墨水屏(E-ink):極低功耗,適合显示靜態信息或用於續航優先的設備。
柔性/可彎曲屏幕:為未來可穿戴設備的形態創新提供可能。
電池技術:平衡續航、體積和充電速度是關鍵。
鋰離子(Li-ion)/鋰聚合物(Li-Po)電池:目前主流技術,能量密度較高。
電池小型化與能量密度提升:持續的技術追求,以在有限空間內容納足夠電量。
無線充電/快速充電:提高充電便利性。
產業價值鏈條
智能穿戴產業的價值鏈涉及多個環節和參与者,共同將技術轉化為最終產品和服務:
零部件供應商:提供構成可穿戴設備的基礎元器件。這包括傳感器製造商(如意法半導體 STMicroelectronics, 恩智浦 NXP, 博世 Bosch, Sensirion)、芯片設計和製造商(如高通 Qualcomm, 蘋果自研芯片, 三星半導體 Samsung Semiconductor)、显示面板供應商(如三星显示 Samsung Display, LG Display)、電池製造商、連接模塊供應商(提供藍牙、Wi-Fi、蜂窩模塊)、以及外殼、錶帶等結構件供應商。
設備製造商:負責產品的整體設計、研發、系統集成、組裝生產、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這是價值鏈的核心環節,直接面向消費者或企業客戶。可以進一步細分為:
成熟的消費电子巨頭:如蘋果、三星、谷歌(收購 Fitbit 后),它們利用強大的品牌影響力、成熟的供應鏈管理、龐大的用戶基礎和生態系統優勢(操作系統、應用商店、雲服務)來主導市場。
專業的垂直領域品牌:如佳明(Garmin)專註於運動和戶外領域,Oura 專註於睡眠和健康監測的智能戒指,Whoop 提供基於訂閱的專業健身追蹤服務。它們通過在特定細分市場的深耕和專業性來建立競爭優勢。
新興企業和初創公司:這些公司通常在創新的產品形態(如新型智能服裝、醫療貼片)、特定的應用場景或突破性技術方面進行探索,尋求差異化競爭。DePIN 領域的 CUDIS、Pulse、WELL3 等可歸為此類。
軟件和平台提供商:提供設備運行所需的操作系統、應用程序生態系統、數據存儲與分析的雲平台以及核心算法。
操作系統:蘋果的 watchOS 和谷歌的 Wear OS 是智能手錶領域的兩大主流平台。
應用生態系統:圍繞操作系統構建的應用商店和開發者社區,豐富了設備的功能和用戶體驗。
雲平台與數據分析:用於存儲用戶數據、進行後台分析、提供數據同步和備份服務。大型廠商通常擁有自己的雲平台,也有第三方雲服務提供商參与。
AI算法:開發用於解讀生理數據、提供健康洞察、個性化推薦的算法,是提升產品價值的關鍵。這部分可能由設備製造商自研,也可能來自專業的算法公司或研究機構。
分銷和零售:將產品送達最終用戶的渠道。
在線渠道:大型電商平台(如亞馬遜、京東)、品牌官方網站(DTC — Direct to Consumer)、專業电子產品零售商網站。
線下渠道:品牌專賣店、大型电子產品連鎖店(如 Best Buy)、百貨公司、運營商營業廳(針對蜂窩版設備)。
合作渠道:與醫療保健提供商(醫院、診所)、健身中心、保險公司等合作,將其可穿戴設備作為服務包的一部分或推薦給特定人群。
消費者與終端用戶:價值鏈的最終環節,包括購買和使用可穿戴設備的個人消費者、接受遠程監控的患者、需要追蹤訓練數據的運動員、以及在工作中使用可穿戴設備的企業員工等。他們的需求、反饋和購買行為最終驅動着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主要行業參与者
如前所述,智能穿戴市場的主要參与者可以大致分為兩類:
綜合性玩家:這些公司通常擁有廣泛的產品線,覆蓋多個可穿戴品類,並提供全面的功能。它們憑藉強大的品牌、技術積累、營銷能力和生態系統主導市場。
蘋果 (Apple):以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系列產品在智能手錶和可聽戴設備市場佔據領導地位,擁有強大的 watchOS 生態系統和品牌忠誠度。
三星 (Samsung):提供 Galaxy Watch、Galaxy Buds 等系列產品,是安卓陣營的主要競爭者,擁有完整的硬件和軟件生態。近期推出的 Galaxy Ring 表明其在新品類上的野心。
谷歌 (Google):通過收購 Fitbit 增強了在可穿戴硬件領域的實力,並主導着 Wear OS 平台的發展。
小米 (Xiaomi):以高性價比的智能手環和智能手錶在全球市場佔據重要份額,尤其在新興市場表現突出。
華為 (Huawei):儘管面臨地緣政治挑戰,仍在全球可穿戴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保持競爭力,提供智能手錶、手環和耳機等產品,並強調健康研發投入。
垂直性玩家:這些公司專註於特定的產品類別或應用場景,通過深度和專業性建立競爭壁壘。
佳明 (Garmin):在運動、戶外和航空航海領域擁有強大的品牌和技術實力,提供功能專業、性能可靠的智能手錶和追蹤設備。
Oura:智能戒指市場的領導者,專註於睡眠追蹤和整體健康狀態評估。
Whoop:提供基於訂閱模式的健身腕帶,專註於運動恢復和訓練優化。
其他:包括專註於 VR/AR 的 Meta、Sony、HTC;醫療貼片領域的 Dexcom、Abbott;智能服裝領域的 Hexoskin、Athos;以及眾多在特定細分市場或新興形態上創新的公司。
產業趨勢和挑戰
智能穿戴產業正朝着以下幾個關鍵趨勢發展:
持續增長與健康聚焦:市場在可預見的未來將保持強勁增長。健康監測(從基礎生理指標到更複雜的疾病篩查和管理)和個性化保健服務仍將是核心驅動力,應用場景將進一步深化。
人工智能深度集成:AI 將不僅僅用於數據分析,更將提供預測性洞察、個性化建議和自適應體驗。例如,AI 可以根據用戶的實時數據調整訓練計劃、預測疲勞或疾病風險、提供更精準的營養或睡眠指導。
形態創新與體驗優化:設備將繼續朝着更小、更輕、更舒適、更無感、續航更長的方向發展。智能戒指、智能服裝、甚至智能紋身或植入式設備 等新形態將不斷湧現,旨在更自然地融入用戶生活。用戶體驗將更加註重直觀交互和提供真正有價值、可操作的見解,而非僅僅呈現原始數據。
增強連接與生態融合: 5 G 和未來通信技術將支持更實時、更豐富的數據傳輸,催生新的應用(如高質量遠程醫療、低延遲 AR/VR 交互)。設備將更緊密地融入更廣泛的物聯網生態系統,實現與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的聯動。
拓展新應用領域 :除了消費級健康和健身,可穿戴設備將在醫療保健(如臨床級監測、数字療法)、企業(提高效率和安全)、工業(設備維護、環境監測)以及保險(基於健康數據的動態定價)等領域找到更多應用。
可持續性考量:隨着環保意識的提高,消費者和監管機構將更加關注產品的材料選擇、生產過程的能耗和碳排放以及產品的可回收性。可持續性將成為品牌形象和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與此同時,產業也面臨着嚴峻的挑戰:
數據隱私與安全:這是最突出的挑戰。可穿戴設備收集大量高度敏感的個人健康和行為數據,如何確保這些數據的安全存儲、傳輸和使用,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泄露或濫用,是用戶信任和行業合規的關鍵。用戶對數據控制權的要求日益增強,而數據泄露事件頻發,加劇了擔憂。
數據準確性與可靠性:消費級可穿戴設備的傳感器精度和算法解讀能力參差不齊。對於需要高精度數據的醫療或專業應用場景,如何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並通過必要的驗證或認證(如 FDA 批准),是一個重要挑戰。
用戶體驗與價值傳遞 :避免“數據過載”,將複雜的生理數據轉化為用戶易於理解、可操作的建議和洞察,是提升用戶粘性的關鍵。許多用戶在新鮮感過後可能因缺乏持續價值而放棄使用設備。此外,設備的設計、舒適度、易用性也直接影響用戶體驗。
電池續航與功耗:在追求功能更強、體積更小的同時,保持足夠長的電池續航時間始終是一個技術難題。頻繁充電會嚴重影響用戶體驗。
成本與商業模式:高端可穿戴設備價格不菲,部分產品還需要支付額外的訂閱費才能解鎖全部功能,這可能限制其普及。如何在硬件銷售、訂閱服務和潛在的數據服務之間找到可持續且用戶可接受的商業模式是一個挑戰。同時,低端市場充斥着大量同質化、低利潤的產品,競爭激烈。
監管合規性:尤其是在醫療健康領域,產品需要滿足嚴格的監管要求(如 HIPAA 對健康數據隱私的規定,FDA 對醫療器械的審批流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規差異也增加了全球運營的複雜性。
互操作性與數據孤島:不同品牌、不同平台的設備和應用之間往往缺乏互操作性,導致用戶數據被鎖定在特定的生態系統中,難以形成完整的健康圖譜或在不同服務間遷移。
小結
智能穿戴產業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持續的創新活力,技術進步(尤其是傳感器和 AI)和應用場景的拓展是推動其發展的主旋律。然而,數據隱私和安全問題是懸在其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用戶體驗的提升、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以及跨越監管障礙也是行業必須克服的關鍵挑戰。這些挑戰的存在,恰恰為像 DePIN 這樣強調用戶賦權、數據主權和透明度的新範式提供了潛在的切入點和價值空間。
DePIN,即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絡(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s),是 Web3 領域內一個迅速興起的概念,旨在通過應用區塊鏈技術、加密經濟激勵機制以及社區協作的力量,來重新構想和實踐現實世界物理基礎設施的構建、部署和運營方式。這個術語由加密分析公司 Messari 推廣開來,儘管在此之前,類似的概念曾被稱為 MachineFi、代幣激勵物理基礎設施網絡(TIPIN)、物聯網經濟(Economy of Things)等。
DePIN 的核心思想是,不再依賴單一的中心化實體(如大型企業或政府機構)投入巨額資本來建設和維護基礎設施,而是利用去中心化網絡的力量,激勵全球範圍內的個體或組織貢獻他們擁有的物理資源(如傳感器、無線熱點、存儲服務器、計算能力、能源設備,乃至可穿戴設備收集的數據),共同構建一個功能強大、覆蓋廣泛的基礎設施網絡。
構成 DePIN 系統的核心要素通常包括:
區塊鏈技術:這是 DePIN 的基石。區塊鏈提供了一個去中心化、透明、不可篡改的分佈式賬本,用於記錄網絡狀態、資源貢獻、服務使用和價值交換。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s)部署在區塊鏈上,用於自動執行網絡規則、處理交易、分配獎勵和管理訪問權限,從而實現無需信任的協調。
加密經濟激勵:這是 DePIN 模式的關鍵驅動力。項目通常會發行原生加密代幣(Token),用以獎勵那些為網絡提供物理資源或服務的“供應方”參与者。這些代幣不僅是補償,更是激勵機制,旨在引導參与者按照網絡最優化的方式行事(例如,在需要覆蓋的區域部署設備、保證設備在線和提供高質量服務)。代幣還可以用於支付網絡服務費用、參与網絡治理或進行質押以獲取額外收益。代幣經濟模型(Tokenomics)的設計對於 DePIN 項目的成功至關重要。
社區治理:許多 DePIN 項目致力於實現去中心化治理,讓代幣持有者或網絡參与者通過投票等方式參与網絡的決策過程。這可以通過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的形式來實現。社區治理旨在確保網絡的長期發展符合參与者的共同利益,並增強網絡的抗審查性和民主性。
物理基礎設施網絡:這是 DePIN 區別於純数字 Web3 項目的核心特徵。它是由網絡參与者貢獻的、分佈在現實世界中的各種物理硬件設備組成,例如傳感器、攝像頭、無線路由器、存儲硬盤、GPU 計算節點、充電樁,以及本報告關注的智能穿戴設備等。
中間件/鏈下計算:由於物理世界的複雜性和區塊鏈本身的性能限制,DePIN 系統通常需要中間件或鏈下計算層來處理來自物理設備的原始數據、進行數據驗證、聚合信息,並將必要的結果或證明提交到區塊鏈上。例如,去中心化預言機(Oracles)可以連接鏈上智能合約與鏈下數據源。IoTeX 的 W 3 bstream 就是一個專為 DePIN 設計的鏈下計算基礎設施示例。
Messari 將 DePIN 項目大致分為兩類:
物理資源網絡:提供依賴於特定地理位置的硬件資源所產生的服務。例如,部署傳感器收集環境數據(如 WeatherXM)、部署攝像頭或行車記錄儀收集地圖數據(如 Hivemapper)、部署無線熱點提供連接服務(如 Helium)。智能穿戴設備收集的健康數據網絡也可歸為此類。
数字資源網絡:提供不依賴於特定地理位置的、可互換的数字資源。例如,去中心化存儲網絡(如 Filecoin)、去中心化計算網絡(如 Akash, Render, io.net)、去中心化帶寬網絡(CDN 如 Meson)。
從市場結構來看,DePIN 通常被描述為一個三邊平台:
供應方:提供物理基礎設施資源(硬件、數據、算力等)的個體或組織,他們是代幣獎勵的主要接收者。
需求方:消費或使用由 DePIN 網絡提供的服務的個人或企業,他們通常需要支付費用(用法幣或代幣)。
網絡/協議:DePIN 項目本身,通過區塊鏈和智能合約制定規則、協調供需、分發獎勵、維護網絡運行。
這種結構與傳統的雙邊市場(如 Uber,連接司機和乘客)有所不同,DePIN 的供應方和協議維護者通常是不同的參与者。
DePIN 最具吸引力的概念之一是其“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這個模型解釋了 DePIN 如何利用代幣激勵來有效地引導(Bootstrap)大規模物理基礎設施網絡的建設,而無需像傳統模式那樣承擔巨額的前期資本投入。
這個過程通常如下運作:
代幣激勵吸引早期供應方:項目啟動時,通過空投、早期參与獎勵等方式分發原生代幣,激勵第一批“礦工”或貢獻者部署所需的物理硬件(例如,安裝一個 Helium 熱點、購買並佩戴一個 Pulse 健康手環)。
網絡覆蓋/容量增長:隨着供應方的增加,網絡的基礎設施覆蓋範圍擴大或資源容量提升(例如,無線網絡覆蓋更多區域,存儲網絡容量增加,健康數據網絡積累更多用戶數據)。
吸引需求方用戶:網絡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夠提供有價值的服務,開始吸引終端用戶或企業客戶(例如,物聯網設備連接到 Helium 網絡付費傳輸數據,AI 公司租用 Render 網絡的 GPU 進行模型訓練,研究機構購買 HealthBlocks 上的匿名健康數據)。
產生網絡效用/收入,提升代幣價值:需求方的使用會產生實際的網絡效用或直接的收入(可能以法幣或代幣支付)。這種效用和收入證明了網絡的價值,支撐或提升了原生代幣的市場價格和需求。代幣價值提升吸引更多供應方:代幣價值的提升意味着供應方通過貢獻資源可以獲得更高的回報,這會激勵現有供應方繼續維護和擴展其貢獻,並吸引新的供應方加入網絡。
正向循環:這個過程形成了一個正向的、自我強化的循環——更多的供應帶來更好的服務,更好的服務吸引更多的需求,更多的需求提升代幣價值,更高的代幣價值激勵更多的供應。
DePIN 飛輪的關鍵優勢在於,它將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成本分散到了廣大的社區參与者身上,並通過代幣這種具有未來價值預期的激勵工具,解決了冷啟動階段“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困境。然而,這個飛輪並非永動機。它的有效運轉高度依賴於精心設計的、可持續的代幣經濟模型,以及最終能否成功吸引到足夠多的、願意為服務付費的真實需求方。如果代幣激勵過高導致通脹失控,或者網絡未能產生足夠的實際效用和收入來支撐代幣價值,飛輪就可能停滯甚至逆轉。
與傳統的中心化模式相比,DePIN 為構建和運營物理基礎設施網絡提供了一系列獨特的價值主張:
成本效益:通過眾包資源和減少中間環節,DePIN 有潛力大幅降低基礎設施建設的初始資本支出(CapEx)和長期運營支出(OpEx)。貢獻者利用自己已有的或成本相對較低的設備參与網絡,避免了中心化機構需要承擔的龐大建設和維護成本。
韌性與可靠性:網絡的去中心化特性意味着不存在單點故障。即使部分節點離線或失效,整個網絡仍能繼續運行,從而提高了基礎設施的整體韌性和抗攻擊能力。
可擴展性:DePIN 網絡可以通過吸引更多參与者加入並貢獻資源來實現有機、快速的擴展,以適應不斷增長的需求,而無需像中心化系統那樣進行大規模、計劃性的擴容投資。
開放性與可及性:DePIN 通常是無需許可(Permissionless)或門檻較低的,允許任何符合條件的個體或組織參与到網絡的建設和運營中來,打破了傳統基礎設施領域由少數巨頭垄斷的局面。這不僅促進了競爭和創新,也有可能將基礎設施服務擴展到傳統模式下成本過高或無利可圖的欠發達地區。
透明度與信任:基於區塊鏈的特性,DePIN 網絡中的資源貢獻、服務使用、獎勵分配等記錄都是公開透明、可審計且難以篡改的,有助於建立參与者之間的信任,減少信息不對稱和潛在的欺詐行為。
社區所有權與激勵對齊:DePIN 模式使網絡的建設者和使用者(通過代幣持有)能夠成為網絡的所有者和治理者,共享網絡成長的紅利。代幣激勵機制將個體利益與網絡整體利益對齊,鼓勵參与者為網絡的長期健康發展做出貢獻。
這些價值主張使得 DePIN 成為一種極具吸引力的新範式,尤其適用於那些需要廣泛物理覆蓋、存在高昂建設成本或面臨中心化垄斷問題的基礎設施領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DePIN 的價值主張的實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具體項目的設計、執行以及克服後續章節將討論的各種挑戰的能力。
DePIN 技術範式與智能穿戴產業的結合,有望從根本上改變現有模式,尤其是在數據處理和價值分配方面帶來關鍵的變革潛力。
數據所有權與價值回歸 — 解決“數據孤島”與價值不對稱:
當前痛點:在目前的智能穿戴生態中,用戶通過設備產生的海量健康、活動、生理等數據,絕大多數被設備製造商或應用平台收集並存儲在其中心化的服務器中 。用戶對這些數據的所有權和實際控制權極為有限。數據往往被鎖定在特定的平台或品牌“孤島”中,難以跨平台遷移、整合或用於用戶自己選擇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這些數據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可用於驅動個性化服務、訓練人工智能模型、進行市場研究、輔助藥物研發、甚至影響保險定價等 ,但用戶作為數據的生產者,卻很難從這些衍生價值中直接獲益,形成了顯著的價值不對稱 。
DePIN 解決方案:DePIN 模式通過引入區塊鏈技術,為解決這一核心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首先,利用區塊鏈的特性(如結合去中心化身份 DID),理論上可以實現用戶對其生成的數據擁有更強的、可驗證的所有權和更精細的控制權(例如,通過私鑰管理數據的訪問權限)。其次,也是更具變革性的一點,DePIN 的核心機制 — — 代幣經濟激勵 — — 可以直接獎勵那些貢獻高質量、經用戶許可的真實世界數據 (Real-World Data, RWD) 的用戶 。這意味着用戶不再僅僅是“被動的數據提供者”,而是轉變為“主動的價值共創者和分享者”,能夠直接從自己數據的價值中獲利。這種模式有望打破數據被平台單方面垄斷和利用的局面,實現更公平的價值分配。
去中心化的健康數據基礎設施 — 構建開放可信網絡:
當前痛點:當前模式下,海量的、高度敏感的用戶健康數據通常集中存儲在少數幾家大型雲服務提供商或設備廠商的服務器上。這種中心化架構不僅帶來了數據泄露和濫用的風險,也存在單點故障(服務中斷)的可能性、潛在的審查風險,並且加劇了不同平台和服務之間的數據互操作性壁壘 。
DePIN 解決方案:DePIN 範式可以將數以百萬計的智能穿戴設備視為一個分佈式健康數據網絡的傳感節點 。在用戶明確許可和隱私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數據可以存儲在去中心化的存儲網絡(如 IPFS、Filecoin、Arweave 等),並通過區塊鏈來管理數據的元數據、訪問權限和使用記錄。這有助於構建一個更具韌性(不易單點失效)、可能更抗審查、且更為開放的數據基礎設施。更進一步,通過結合先進的隱私計算技術,如零知識證明 (ZKP)、聯邦學習 (FL)、安全多方計算 (MPC)、同態加密 (FHE) 等 ,可以在不暴露用戶原始敏感數據的前提下,實現對聚合數據的分析和價值挖掘。這不僅能更好地保護用戶隱私,也為打破數據孤島、促進不同設備、平台和應用之間的數據互操作性提供了技術基礎 。
激勵驅動的網絡效應與用戶深度參与:
當前痛點:在傳統模式下,用戶購買智能穿戴設備后,其持續佩戴和使用的動力可能會隨着新鮮感的消退而減弱。除了產品本身的功能和體驗外,缺乏持續的外部激勵來維持用戶的活躍度和參与度。
DePIN 解決方案:代幣激勵機製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強大的工具。首先,代幣獎勵可以作為一種獲取新用戶的手段,例如通過提供購買補貼預期或“挖礦”回報來降低用戶的初始購買門檻 。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激勵用戶持續佩戴設備,並貢獻高質量、真實世界的健康數據 。“Wear-to-Earn” (佩戴即賺) 或更進一步的 “Live-Healthy-to-Earn” (健康生活即賺) 模型,可以將用戶的日常健康行為(如達到步數目標、保證睡眠質量、完成運動任務)與直接的經濟回報(代幣獎勵)掛鈎 。這對需要大量真實、連續數據的 AI 健康模型訓練和大規模健康研究項目來說至關重要。這種模式有望吸引那些對Web3技術和健康生活方式都感興趣的用戶群體,顯著提升用戶粘性和參与深度,從而可能形成一個強大的正向循環:“更多活躍用戶 -> 貢獻更多高質量數據 -> 訓練出更好的 AI 模型和健康服務 -> 吸引更多新用戶加入” 。此外,通過 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進行治理,DePIN 項目可以讓用戶直接參与到網絡發展策略、協議升級決策、數據使用規則制定和價值分配機制的設計中,從而建立更強的社區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 。
賦能 AI 驅動的個性化健康與精準醫療:
當前痛點:人工智能在健康領域的應用潛力巨大,但其模型的效果高度依賴於大規模、高質量、多樣化且具有縱向時間跨度的真實世界數據 (RWD) 。然而,目前獲取這樣的數據成本高昂,且數據分散在各個互不聯通的“數據孤島”中,嚴重製約了 AI 健康應用的發展。
DePIN 解決方案:DePIN 通過其內在的經濟激勵機制,有潛力匯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大規模、更多樣化(來自不同人群、不同設備類型、不同地理位置)、更長周期(因為激勵是持續的)的真實世界健康數據 (RWD) 。這些高質量、高密度的 RWD 是訓練和優化下一代 AI 健康算法的寶貴“燃料”。當這些數據與強大的 AI 分析能力相結合時,能夠驅動實現更精準的個性化健康風險評估、疾病早期預警信號發現、生活方式干預建議的定製化、藥物治療效果的實時追蹤等。更進一步,這種模式甚至有潛力支持去中心化的臨床試驗 (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s, DCTs) ,通過激勵參与者使用可穿戴設備在家中或本地診所收集試驗數據,從而降低試驗成本、擴大參与者招募範圍、提高數據收集頻率和真實性。
這種從產品為中心到網絡為中心的價值轉變是 DePIN 帶來的根本性變化。
在傳統模式中,用戶購買的是一個產品及其附帶的服務,價值主要體現在設備功能和平台提供的分析報告上 。而在 DePIN 模式下,用戶購買的設備同時也是參与一個價值網絡的“入場券”或“生產工具” 。用戶通過貢獻數據或資源參与到網絡的構建和運營中 ,網絡通過匯聚這些貢獻產生集體價值(如大規模數據集、網絡服務能力),並將這些價值通過代幣的形式分配給參与者 。因此,用戶的角色從單純的“產品消費者”演變為“網絡參与者、貢獻者乃至共同所有者”,價值的來源也從單一產品擴展到了整個網絡的活動和產出 。
DePIN 與智能穿戴的融合可以採取多種模式,現有產品在這些方向上做出了嘗試:
硬件即節點 (Hardware-as-a-Node)
這是最基礎和最直接的融合模式。用戶的智能穿戴設備 — — 無論是智能手錶、手環、戒指、智能服裝還是醫用貼片 — — 本身就構成了 DePIN 網絡的物理傳感節點 。這些設備負責採集用戶的生理數據(心率、體溫、血氧等)、活動數據(步數、運動類型、強度)、睡眠數據、甚至環境數據(如位置、噪音水平 — — 參考 Silencio 項目 )。採集到的數據可能會在設備端(邊緣側)進行初步的處理和分析,然後在用戶明確許可的前提下,將(可能經過匿名化或隱私處理的)數據貢獻給 DePIN 網絡,以換取相應的 Token 獎勵。
“X-to-Earn” 經濟模型設計
核心理念:這種模式的核心是將用戶的特定行為或狀態與 Token 獎勵直接掛鈎,以激勵用戶參与和貢獻 。這裏的“X”可以代表多種含義,例如:
Wear-to-Earn:僅僅是持續佩戴設備並保持在線。
Move-to-Earn / Exercise-to-Earn:根據用戶的步數、運動時長、強度或達成的運動目標進行獎勵(類似 Stepn 的概念,但應用於更廣泛的健康指標)。
Sleep-to-Earn:根據用戶的睡眠時長、睡眠質量評分、HRV 恢復情況等進行獎勵。
Share-Data-to-Earn:對用戶選擇分享(經過隱私處理的)數據給研究機構或其他第三方進行獎勵。
Live-Healthy-to-Earn:一個更綜合的概念,獎勵用戶達成整體的健康目標或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設計一個能夠長期可持續、有效激勵、並能抵抗經濟崩潰風險的 Token 經濟模型是 DePIN x 穿戴項目成功的關鍵,也是最大的挑戰之一 。
代幣發行機制:總供應量是多少?釋放速度如何?是否有減半周期或其他通脹控制機制?。需要避免過快的代幣釋放導致早期“挖提賣”壓力過大。
獎勵分配規則:獎勵基於哪些維度?(例如,佩戴時長、數據完整性、數據質量指標如睡眠評分/HRV/運動強度、健康行為達成度、數據分享許可等)。如何驗證貢獻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需要有效的 Proof of Physical Work 機制來防止作弊)。獎勵是否需要動態調整以適應網絡發展階段和用戶行為?。
防止作弊與 Sybil 攻擊:如何有效防止用戶通過模擬數據、佩戴多個設備(女巫攻擊/Sybil Attack)等方式不正當地獲取大量獎勵?。這可能需要結合設備身份驗證 (如 Peaq ID )、生物特徵識別、行為模式分析、社交圖譜驗證或可信硬件等多種手段 。
代幣消耗場景/賦能:Token 除了在二級市場交易外,必須在生態系統內部有真實的用途和消耗場景,以創造內生需求,支撐其價值 。例如,用於購買高級會員服務、解鎖更深入的健康分析報告、支付個性化 AI 教練費用、參与平台治理投票、質押以獲得更高獎勵或網絡收益分成、在生態合作商處兌換健康產品或服務等。
價值捕獲機制:DePIN 網絡產生的外部收入(例如,B 端機構為使用聚合數據或分析服務支付的費用)如何有效地迴流到 Token 生態系統中,以支撐 Token 的長期價值?。常見機制包括協議收入用於回購併銷毀 Token(通縮模型),或將收入分配給 Token 質押者等。
數據價值捕獲與應用閉環
DePIN 網絡匯聚的、經用戶許可且經過隱私處理的健康 RWD 對多個行業的 B 端機構具有潛在的商業價值 。例如:
研究機構(學術界、葯企):用於流行病學研究、藥物研發(如真實世界證據 RWE)、臨床試驗參与者招募與數據收集 。
保險公司:用於改進精算模型、進行更精準的風險評估、設計個性化的健康管理計劃和保費 。
AI 公司:用於訓練和優化健康相關的 AI 模型 。
僱主:用於支持員工健康計劃和提升整體福祉。 明確這些潛在的需求方並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是 DePIN 項目實現商業可持續性的關鍵。Synapx 和 Brainstem 等項目明確將目標定位於連接數據供應(用戶)和數據需求(研究/醫療機構)。
由於健康數據的極端敏感性,任何數據共享和價值交換都必須以強大的隱私保護技術為前提 。必須採用如聯邦學習 (Federated Learning)、安全多方計算 (Secure Multi-Party Computation, MPC)、零知識證明 (Zero-Knowledge Proofs, ZKP)、差分隱私 (Differential Privacy)、可信執行環境 (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s, TEE) 或同態加密 (Homomorphic Encryption, FHE) 等技術。目標是在不暴露個體原始數據的前提下,實現數據的聚合分析、模型訓練和價值共享,同時嚴格遵守 GDPR、HIPAA 等數據隱私法規 。
一個理想的 DePIN x 穿戴生態應該形成一個可持續的價值循環:數據需求方(B 端)為獲取數據洞察或使用基於數據的服務而支付費用(可以是法幣或項目 Token)-> 這些費用通過 DePIN 網絡的智能合約,按照預設協議自動分配給數據貢獻者(用戶)、可能的節點運營者、協議開發者或 DAO 財庫 -> Token 獎勵激勵更多用戶加入網絡、持續佩戴設備並貢獻高質量數據 -> 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的數據吸引更多 B 端需求方,並可能提高數據服務的定價 -> 增加的收入進一步支持 Token 價值和獎勵分配,形成正向循環 。
與 RWA (真實世界資產) 的結合
數據資產化:這是一個更前沿的探索方向,旨在將具有明確價值的、經過用戶嚴格許可和隱私處理的個人健康數據集(或其訪問權、使用權),通過特定的區塊鏈協議(可能結合 NFT 或 DID 技術)轉化為一種可在鏈上驗證、可管理、甚至在合規前提下可交易的“數據資產” 。DePIN 被認為是 RWA 的一個子集或相關領域 。這種資產化使得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和價值流轉更加清晰、可編程和透明 。
創新金融應用:基於這些經過確權和驗證的可信數據資產,未來可能探索出創新的金融應用 。例如:
為個人提供基於其健康數據驗證的、更精準的健康風險評估,從而實現高度個性化的保險產品定價和承保。
探索將用戶未來的“數據收益權”(即預期因分享數據而獲得的 Token 獎勵)進行某種形式的證券化或作為去中心化金融 (DeFi) 協議中借貸的抵押品(但這面臨極高的合規和技術挑戰)。
創建基於群體健康數據表現的預測市場或健康指數衍生品。
重要提示:健康數據 RWA 仍然處於非常早期和高度實驗性的階段。它面臨着技術成熟度(如何安全、合規地打包和交易數據)、監管合規(涉及數據隱私法、金融證券法等多重複雜法規)、市場接受度以及倫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巨大挑戰 。因此,需要以極其謹慎的態度來評估其可行性和潛在風險。
AI 與邊緣計算的融合
邊緣智能:在智能穿戴設備端(即邊緣側)部署輕量級的 AI 模型,可以直接在設備上進行實時的健康狀態分析、異常模式檢測、活動類型識別等計算 。這樣做的好處包括:提供即時反饋給用戶;減少對雲端服務器的計算依賴,降低網絡傳輸負載和延遲;並且由於敏感數據在本地處理,可以顯著增強用戶隱私保護。
雲端智能:DePIN 網絡匯聚的全局性、大規模數據(當然,這些數據必須經過嚴格的隱私保護處理,如聚合、匿名化或使用隱私計算技術)可以在雲端用於訓練更複雜、更強大的 AI 模型 。這些模型能夠發現更深層次的群體性健康模式、疾病風險因素和潛在的干預措施。
雲邊協同:邊緣智能和雲端智能可以協同工作。邊緣側負責實時處理、初步分析和個性化反饋,雲端則負責模型的深度訓練、全局洞察和知識更新,並將優化后的模型或規則下發到邊緣設備,形成一個動態優化的智能系統 。
物理感知 AI:將智能穿戴設備收集的多模態數據(包括生物信號、運動數據、環境數據,甚至用戶的語音指令或交互信息)與先進的 AI 模型相結合,可以實現更智能的人機交互、更精準的情境感知(例如,識別用戶當前的狀態和需求)以及更自適應的個性化服務(例如,根據用戶的壓力水平自動調整提醒或建議)。CUDIS 和 WELL3 等項目提到的 AI 教練功能就體現了這一方向 。
智能手錶/手環
優勢:用戶基數最為龐大,市場滲透率高 ;功能相對豐富,通常配備显示屏和多種傳感器(運動、心率、睡眠、GPS 等),可以提供多維度的數據;具備一定的交互能力,方便用戶進行設置和查看信息。它們是 DePIN 網絡獲取用戶和多樣化數據的重要入口 。
挑戰:如何在增加 DePIN 相關任務(如持續連接、數據加密上傳、可能的鏈上交互)的同時,平衡好設備的功耗,維持用戶可接受的電池續航時間,是一個關鍵的技術難題 。
智能戒指
優勢:最大的特點是無感佩戴,用戶依從性高,特別適合進行 24/7 的連續監測,尤其是對於夜間睡眠數據的採集(如體溫、HRV、睡眠分期)質量非常高 。這完美契合了 DePIN 網絡對持續、被動、高質量數據流的需求。此外,戒指形態也適合集成支付、身份認證等功能,可與 DePIN 的價值交換或身份驗證機制結合。
劣勢:交互能力非常有限(通常無屏幕),功能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健康追蹤;電池容量相比手錶更小,對功耗管理要求極為苛刻 。
智能服裝/貼片
優勢:由於更貼近身體,傳感器位置更穩定,有可能獲取比腕戴設備更精確的生理信號,例如多導聯心電圖 (ECG)、肌電信號 (EMG)、呼吸率等 。因此,特別適合應用於需要高精度數據的醫療級監測場景或專業運動訓練分析。它們可以在特定垂直領域的 DePIN 網絡中扮演關鍵角色,例如用於去中心化臨床試驗 (DCT) 的數據收集網絡 或特定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管理網絡。
挑戰:穿着舒適度、耐用性(如多次洗滌后的性能)、成本以及用戶的接受度是主要障礙 。
可聽戴設備/VR/AR
優勢:可以融合生物信號(如部分耳機探索心率監測,VR/AR 頭顯未來可能集成腦電波 EEG 監測)與用戶的環境聲音信息、交互行為數據、視覺注意力數據等,為元宇宙應用、沉浸式健康體驗(如冥想指導、虛擬康復訓練)、專業技能培訓等場景下的 DePIN 應用提供獨特的多模態數據維度 。
挑戰:功耗問題更為突出;佩戴時長通常受限(尤其 VR/AR);用戶接受度和應用場景的普及度仍有待提高。
不同形態的可穿戴設備在物理特性、傳感器能力、電池續航、佩戴方式和用戶交互模式上存在顯著差異 。這些差異決定了它們各自在收集特定類型數據方面的優勢和劣勢。例如,戒指因其穩定佩戴於手指,特別適合精確測量體溫和夜間 HRV ,而貼片則能更好地捕捉多導聯 ECG 信號 。由於 DePIN 網絡通常需要持續、可靠的數據輸入來維持其價值和功能 ,可以預見,未來可能會出現針對特定數據類型或應用場景而優化的 DePIN 網絡,這些網絡的主要數據貢獻者可能集中於最適合該場景的設備形態。例如,一個專註於高精度睡眠分析的 DePIN 網絡,其節點可能主要由智能戒指用戶構成;而一個服務於遠程心臟病監測的 DePIN 網絡,則可能更依賴於智能貼片或具備醫療級 ECG 功能的手錶。
這種基於設備形態的數據專業化分工,可能是 DePIN x 穿戴領域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本章旨在分析當前 DePIN 與智能穿戴交叉領域的代表性項目,分析競爭格局,並以快速發展的智能戒指市場為例,深入探討 DePIN 應用的早期探索和面臨的挑戰。
目前,將 DePIN 概念與智能穿戴硬件明確結合的項目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已有一些值得關注的探索者。
CUDIS Ring(Solana 生態):
定位與產品邏輯:CUDIS 將自己定位為首款區塊鏈驅動的 DePIN 智能戒指,旨在通過遊戲化和社區激勵($CUDIS 代幣)促進健康生活方式。用戶佩戴戒指追蹤健康指標(心率、血氧、睡眠、活動),通過完成健康任務、分享數據(用戶授權)等方式賺取代幣。核心理念是用戶擁有並可選擇性地貨幣化其健康數據,構建用戶共建的健康數據生態系統。
經濟模型:原生代幣 $CUDIS,總供應量 10 億枚。分配包括用戶挖礦獎勵(50% )、社區與生態發展(基金會持有)、團隊與早期投資者(有鎖倉期)。用戶通過日常活動、健康挑戰、社區貢獻賺取 $CUDIS。代幣可用於平台內購買服務、參与治理投票等。
市場表現與反饋:CUDIS 宣稱已實現超過 400 萬美元的戒指銷售收入,售出超過 15, 000 枚戒指,擁有超過 10 萬社區成員。項目在 2024 年 9 月完成了 500 萬美元融資。然而,公開的用戶反饋呈現兩極分化。一些用戶認可其概念和潛在收益,但也有用戶對其代幣的長期價值和可持續性表示擔憂。更重要的是,有用戶報告了嚴重的準確性問題,特別是步數和睡眠監測方面的數據“嚴重失准”,導致對測量結果缺乏信任。
HealthBlocks(IoTeX 生態):
定位與模式:HealthBlocks 是一個基於 IoTeX 區塊鏈構建的去中心化健康數據平台,其目標是連接各種健康監測設備(不限於特定品牌或形態,包括手錶、手環等),允許用戶安全地存儲、管理和(經授權)分享其健康數據,並獲得代幣獎勵。它更側重於構建一個通用的、可互操作的健康數據基礎設施層,而非銷售自有硬件。
項目進展與規模:HealthBlocks 是 IoTeX 生態中較為知名的 DePIN 項目之一。IoTeX 作為一個專註於 DePIN 的 L1 平台,在 2024 年經歷了顯著增長,其網絡處理的交易量、活躍賬戶數和構建的項目數量均大幅增加。IoTeX 生態系統擁有超過 250 個項目,其中 50 多個是 DePIN 項目。然而,關於 HealthBlocks 自身的具體用戶規模、活躍度或已連接設備數量的公開數據在當前信息中較為缺乏,多為對 IoTeX 整體生態的描述。
Pulse(Solana 生態):
定位與模式:Pulse 定位為基於 Solana 的先進健康追蹤可穿戴設備 DePIN 項目,強調醫療級生物特徵數據採集、用戶數據所有權、AI 驅動的個性化健康洞察(睡眠、長壽、營養)以及通過加密經濟激勵獎勵健康行為。其目標是構建用戶的“鏈上数字孿生”。
產品與技術:提供自有品牌的 Pulse 可穿戴設備,聲稱可持續監測心率、HRV、睡眠階段、血氧、體溫、壓力、運動和代謝指標。利用 Solana 進行去中心化數據存儲,並通過 AI 引擎提供個性化建議,同時強調用戶對數據的控制和隱私保護。
項目進展與規模:項目啟動后,前五批預售設備迅速售罄,显示出一定的市場興趣。在 2024 年底完成了 180 萬美元的 pre-seed 輪融資,並在加密募資平台 Echo 和 Legion 上額外籌集了 50 萬美元。與 DeSci(去中心化科學)平台 pump.science 合作,啟動了首個利用可穿戴設備在鏈上進行的補充劑功效研究,參与者佩戴 Pulse 設備收集數據。這表明 Pulse 正积極探索其數據在健康研究領域的應用價值。
WatchX Network(IoTeX 生態):
定位與模式:WatchX 將自身定位為基於智能手錶的 AI DePIN 生態系統,獲得了 IoTeX 基金會等的支持。其智能手錶集成了多鏈錢包、AI 健康金融(HealthFi)和 dApps,作為管理樞紐和 DePIN 節點。用戶通過完成健康活動(跑步、騎行、上傳健康數據)賺取積分,積分可兌換福利、NFT 裝備或加密資產。引入了“元人類悟空”養成遊戲元素。強調生物特徵識別、數據自託管隱私和 Web3 大規模採用。
產品與技術:提供多款智能手錶硬件,如面向高端的“Pioneer”版(鈦合金、藍寶石玻璃、太陽能充電、長續航)和面向大眾市場的“Fusion”版(AMOLED 屏、GPS、麥克風/揚聲器)。手錶運行 WatchX OS,具備標準健康監測功能(心率、血氧、睡眠、運動追蹤),支持藍牙連接和 IP 68 防水。內置非託管加密錢包,並使用 NFT 作為用戶的鏈上身份憑證。配套的 WatchX 手機 App 可在 iOS 等平台使用。
項目進展與規模:項目擁有活躍的 GitHub 代碼庫,显示正在進行開發工作。其 App 已上架應用商店,硬件產品(如 Fusion 手錶)已可通過零售渠道(如 HeliumMart)購買。但關於項目的實際用戶數量、社區規模或市場牽引力的具體數據尚不明確。
這些項目的多樣性恰恰反映了 DePIN 與智能穿戴結合仍處於非常早期的探索階段。
它們在硬件策略(自研 vs 連接第三方)、激勵模型(遊戲化 vs 直接獎勵)、技術平台(Solana vs IoTeX)和目標用戶(大眾 vs 垂直領域)等方面都存在差異。雖然一些項目展示了初步的市場興趣和融資能力,但普遍面臨着用戶反饋中指出的準確性、實用性和經濟模型可持續性的挑戰。尚未有項目能夠證明其已成功跨越鴻溝,實現大規模、可持續的運營。
面對 DePIN 這一新興範式,傳統智能穿戴巨頭(蘋果、三星、谷歌)不太可能迅速、徹底地擁抱完全去中心化的模式,因為這與其現有的、高度成功的中心化商業模式和數據策略存在根本衝突。它們的潛在策略可能分階段演進。
短期(1 – 2 年):
保持觀望與研究:密切關注 DePIN 領域的發展,特別是那些與健康數據、用戶激勵相關的項目。評估其技術可行性、市場接受度和對現有業務的潛在威脅或機遇。
強化自身平台:繼續加強其中心化的健康平台(如 Apple Health, Samsung Health, Google Health Connect/Fitbit),通過提供更精細化的數據分析、個性化建議和更豐富的應用生態來提升用戶粘性,鞏固護城河。
有限的區塊鏈探索:可能在不觸及核心商業模式的前提下,探索區塊鏈在特定場景的應用,例如提高健康記錄的安全性和可驗證性,但這很可能是在其控制的聯盟鏈或私有框架內進行。
中期(2 – 4 年):
戰略投資或收購:如果某些 DePIN x 穿戴初創公司展現出顯著的技術突破或市場潛力,巨頭可能會通過投資或收購的方式,快速獲取相關技術、人才和用戶群體,將其整合(或改造)進自身生態。
推出“類 DePIN”激勵計劃:可能推出中心化控制的、類似 DePIN 的用戶激勵計劃,例如通過積分、會員福利、服務折扣或其他非加密貨幣的方式,獎勵用戶分享更多健康數據或達成健康目標。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引入代幣和去中心化治理複雜性的情況下,借鑒 DePIN 的用戶參与理念。三星的 Samsung Rewards 或類似計劃可以擴展到健康領域。
有限的 API 開放:可能在嚴格控制下,向可信的第三方(可能包括某些 DePIN 項目)開放部分經過處理或聚合的健康數據 API,以擴展其平台生態,但不太可能開放原始數據或允許用戶完全控制數據流向。
長期(5 年以上):
主導或自建網絡(若 DePIN 證明顛覆性):如果 DePIN 模式被市場廣泛驗證,並對現有格局構成實質性威脅,不排除巨頭利用其龐大的資源(用戶基礎、硬件入口、資金、品牌)自建或主導相關的“許可型”或“聯盟型”的去中心化健康數據網絡和標準。但這需要克服其根深蒂固的中心化基因和對數據絕對控制的執念,將是一次深刻的戰略轉型。
生態系統整合:將 DePIN(或其變種)能力深度整合到其操作系統、雲服務和硬件產品中,提供無縫的用戶體驗,但很可能仍然保持對其生態系統的核心控制。
巨頭融合 DePIN 的主要挑戰:
商業模式慣性:依賴硬件銷售利潤和(日益重要的)訂閱服務收入,與 DePIN 的價值回歸用戶理念存在衝突。
數據控制權:巨頭視用戶數據為核心戰略資產,用於改進產品、個性化服務和(對谷歌而言)廣告。放棄對數據的完全控制,讓用戶自主決定數據流向和貨幣化,與其核心利益相悖。
監管與合規複雜性:在全球範圍內運營,需要應對極其複雜的隱私法規(GDPR, HIPAA, PIPL 等)。將這些法規要求映射到去中心化、可能涉及代幣的網絡中,會帶來巨大的合規挑戰和風險。
品牌形象與風險:加密貨幣市場的波動性、潛在的欺詐風險以及 DePIN 項目早期的不成熟,可能讓注重品牌形象和穩定性的巨頭在深度參与時猶豫不決。
儘管三星已推出 Samsung Blockchain 平台,支持 DApps 和硬件錢包連接,但這更多是擁抱 Web3 基礎設施層面,尚未看到其在健康數據領域明確採用 DePIN 模式的跡象。蘋果和谷歌在公開信息中更少提及去中心化或 DePIN 戰略,它們似乎更傾向於在現有框架內利用 AI 等技術強化其健康數據平台。
總體而言,傳統巨頭在短期內大規模擁抱開放式 DePIN 的可能性較低,它們更可能採取謹慎觀察、有限實驗或戰略性整合的方式。
智能戒指作為一種新興的、備受關注的智能穿戴形態,因其獨特的佩戴體驗和數據採集特性,成為觀察 DePIN 應用潛力的一個有趣窗口。
智能戒指的核心吸引力在於其低調時尚、佩戴舒適、適合全天候(尤其是睡眠期間)無感監測。相比智能手錶,它們的功能通常更專註於核心健康指標(睡眠、心率、體溫、活動量),交互界面極為有限或沒有。全球智能戒指市場正處於快速增長期,預計到 2032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25 億美元以上,年複合增長率接近 30% 。
Oura Ring
技術與功能:Oura 是智能戒指市場的領導者和標杆。其核心賣點是精準的睡眠分析,利用 PPG 傳感器監測心率和 HRV,NTC 溫度傳感器監測體溫變化,結合加速度計進行活動和睡眠追蹤。產品注重設計感(鈦合金材質)和時尚性(與 Gucci 聯名)。通過與 NBA 等專業體育聯盟合作,以及與 Dexcom(血糖監測)、Natural Cycles(生育追蹤)、Strava(運動記錄)等健康平台合作,不斷拓展其應用場景和專業認可度。
商業模式:採用硬件銷售(約 300 – 400 美元)+ 強制性月度訂閱(5.99 美元/月)的模式。訂閱費用於解鎖完整的 App 功能、個性化洞察和持續的算法更新。這種模式強調軟件和服務的持續價值。
市場表現:Oura 實現了顯著的商業成功。截至 2022 年 4 月已售出超過 100 萬枚戒指,到 2024 年底累計銷量超過 250 萬枚。公司在 2023 年實現收入約 2.25 億美元,預計 2024 年增長 100% 達到約 5 億美元。訂閱收入已佔總收入的 20% 左右,且利潤率遠高於硬件銷售。公司在 2024 年 12 月完成 2 億美元 D 輪融資,估值達到 52 億美元。Oura 在睡眠追蹤領域擁有較強的技術壁壘和品牌認知度。
Samsung Galaxy Ring
技術與功能:作為三星生態系統的新成員,Galaxy Ring 於 2024 年 7 月正式發布。採用鈦合金材質,有黑、銀、金三種顏色,重量僅 2.3 – 3.0 克。內置光學心率傳感器、皮溫傳感器和加速度計。與三星健康 App 深度集成,利用 Galaxy AI 提供能量得分(Energy Score)、健康提示(Wellness Tips)、周期追蹤(Cycle Tracking,與 Natural Cycles 合作)、睡眠分析(Sleep Insights)和正念追蹤(Mindfulness Tracker)等功能。支持自動步行/跑步檢測。電池續航宣稱最長可達 7 天。防水等級 10 ATM。
商業模式:採用一次性購買模式,美國定價 399 美元,歐洲定價 449 歐元。目前沒有強制訂閱費用。三星可能通過其龐大的生態系統和三星健康平台提供增值服務來盈利。
市場定位:憑藉三星強大的品牌、分銷渠道和龐大的安卓用戶基礎,Galaxy Ring 對 Oura 構成了直接且有力的挑戰。其無訂閱模式可能吸引對 Oura 訂閱費不滿的用戶。
RingConn
技術與功能:RingConn 主打高性價比和無訂閱費。採用鈦合金材質,重量 3 – 5 克,IP 68 防水。宣稱擁有自研低功耗芯片,電池續航可達 7 天。除了標準的心率、血氧、睡眠和活動追蹤外,還提供壓力監測等功能。
商業模式:一次性購買,價格約為 279 美元,顯著低於 Oura 和三星。App 功能免費使用,可同步數據至 Apple Health 和 Google Fit。
市場反饋:優點是價格實惠、無訂閱、續航長、App 界面友好。部分用戶反映戒指佩戴舒適感不如預期,且容易刮花。
Ultrahuman Ring AIR
技術與功能:Ultrahuman Ring AIR 同樣採用一次性購買、無訂閱模式,價格約 300 – 350 美元。其突出特點是極其輕薄(2.4 – 3.6 克),佩戴舒適感備受好評。提供多種啞光色(如 Aster Black),耐刮擦性較好。追蹤指標全面,包括心率、HRV、血氧、體溫、活動、睡眠,並提供恢復得分、運動指數、甚至 VO 2 Max 估算。其 App 提供獨特的“刺激物窗口”(Stimulant Window)建議(何時適合/不適合攝入咖啡因)、AI 驅動的食物日誌分析(提供避免血糖飆升的建議)以及詳細的鍛煉分析(包括心率區間)。App 內還包含冥想、鍛煉視頻等內容。、
商業模式:一次性購買,無訂閱費。
市場反饋:獲得了不少正面評價,被認為是 Oura 的有力競爭者,尤其適合關注深度健康數據和優化的用戶。數據準確性被認為與 Oura 相當。優點是輕薄舒適、數據洞察深入、無訂閱費。缺點是電池續航約 5 – 6 天,略短於 Oura 和 RingConn,充電時發熱,App 界面可以更優化,缺乏運動自動檢測功能。在印度等市場表現不俗。
WHOOP (對比參照):
形態與模式:WHOOP 是腕帶形態,而非戒指。其商業模式獨特,硬件免費(或象徵性收費),但依賴高額的強制性訂閱費(約 30 美元/月)。這是典型的“算法/服務即產品”模式。
定位:專註於為專業運動員和高階健身愛好者提供深入的訓練負荷、恢復狀態和睡眠分析,幫助優化運動表現。
DePIN 與智能穿戴的結合尚處於萌芽階段,湧現出 CUDIS、Pulse、WatchX 等多元化的項目,但均面臨技術成熟度、市場驗證和經濟模型可持續性的考驗。
傳統巨頭對 DePIN 持謹慎態度,短期內不太可能顛覆自身模式。智能戒指市場因其特性成為 DePIN 應用的早期試驗田,Oura 的成功和三星的入局加劇了競爭,也為 DePIN 戒指項目設定了很高的用戶體驗和價值標杆。
DePIN 若想在該領域立足,必須提供超越現有產品的獨特價值(如數據所有權和有意義的激勵),並解決好基礎的技術和經濟難題。
DePIN 與智能穿戴的融合雖然描繪出一幅激動人心的圖景,但在走向大規模應用和實現其全部潛力的道路上,仍然面臨着多重嚴峻的挑戰和風險。當然,未來的發展趨勢也預示着新的機遇。
數據質量與標準
數據質量:消費級智能穿戴設備傳感器的精度雖然在不斷提升,但與醫療級設備相比仍存在差距,且易受多種因素干擾。對於 DePIN 網絡而言,匯聚來自不同品牌、不同型號、不同佩戴者、在不同環境下產生的傳感器數據,其精度和一致性難以保證。這種“輸入端”的數據質量問題,會直接影響到 DePIN 網絡數據的整體可靠性和可用性,進而影響基於這些數據進行 AI 訓練、健康評估或價值交換的可信度。
例如,基於光電容積脈搏波描記法(PPG)的心率監測,雖然在靜態條件下錶現尚可(一些研究發現在受控環境下誤差在 ± 3% 內),但在運動狀態下,尤其是在戶外非受控環境中,受動作偽影(motion artifacts)的影響顯著,誤差可能增大。研究表明,PPG 傳感器的準確性還可能受到佩戴位置(手腕處的精度通常低於前額或胸部)、設備與皮膚的貼合度、甚至用戶膚色的影響(部分研究指出深膚色可能降低 PPG 信號質量或準確性,儘管結論尚不完全一致)。
互操作標準:當前智能穿戴設備市場仍然缺乏統一的數據格式、API 接口和通信協議。不同品牌、不同生態系統之間的數據往往難以互通。這對於構建一個能夠聚合來自多樣化設備的 DePIN 網絡構成了巨大障礙。用戶可能擁有多個品牌的設備,如果這些設備的數據無法在同一個 DePIN 網絡中被整合和利用,將大大降低網絡的價值和用戶體驗。建立行業認可的數據標準和開放的互操作性協議是實現 DePIN 網絡潛力的關鍵前提。
數據傳輸與可信存儲
鏈下-鏈上同步效率與可信:DePIN 網絡的核心在於將鏈下物理世界的工作量或數據貢獻,通過可驗證的方式映射到鏈上,以觸發激勵或狀態更新。那麼鏈下的存儲方案(如分佈式存儲系統(如 IPFS、Arweave)或中心化服務器)就需要在成本、可信度、完整性和訪問權限管理問題之間做好均衡。更重要的是,需要確保鏈下數據處理和鏈上狀態之間的一致性,防止因網絡延遲、節點故障或惡意行為導致的數據不一致或雙花問題(尤其是在涉及支付或資產轉移時)。IoTeX 的 W 3 bstream 等中間件/L2 方案試圖通過聚合鏈下數據生成鏈上可驗證的證明來解決部分問題,但這本身也引入了新的複雜性和信任假設。數據檢索速度也是一個潛在瓶頸。
功耗體驗:在這整個從硬件到網絡,從鏈下到鏈上的過程中,如何保證 DePIN 網絡參与度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延長設備續航時間,避免給用戶帶來續航焦慮,這既是 DePIN x 穿戴項目必須解決的關鍵技術難題,同時也是一個最基礎的用戶體驗。尤其對於電池容量本身就受體積限制的智能穿戴設備(尤其是戒指、耳塞等小型設備)來說,持續的網絡連接和數據處理更會帶來巨大的功耗挑戰。
經濟模型可持續性
代幣價值支撐:DePIN 項目的核心是其代幣經濟模型。一個關鍵挑戰是如何確保發行的代幣具有真實的、可持續的內在價值,而不僅僅依賴於市場投機或旁氏機制。代幣的價值最終需要由網絡產生的實際效用或收入來支撐。這要求項目方必須找到可靠的價值捕獲機制:
生態外部驅動:比如將整個網絡收集的數據或提供的服務(如計算能力、帶寬)銷售給企業客戶(研究機構、保險公司、AI 公司等),並將產生的收入部分用於回購銷毀代幣或分紅給代幣持有者,從而為代幣賦予內生價值。
生態內部消耗:設計有效的代幣消耗場景,如用戶支付服務費、開發者部署應用、節點質押要求、治理投票等,以平衡代幣的發行和流通。 缺乏真實的外部需求和有效的價值捕獲,純粹依靠內部循環和新用戶投入的“X-to-Earn”模型極易陷入死亡螺旋。2024 年 DePIN 項目開始將收入視為核心運營和估值指標,這反映了市場對可持續性的日益重視。
監管與合規
數據隱私法規:個人健康數據在全球範圍內都受到嚴格的法律保護,如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美國的《健康保險流通與責任法案》(HIPAA)、中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PIPL) 等。這些法規對數據的收集、處理、存儲、使用、跨境傳輸以及用戶權利(如訪問權、更正權、刪除權)都做出了詳細規定。DePIN 項目由於其去中心化的特性,在滿足這些地域性強、要求具體的法規方面面臨獨特的挑戰:如何在分佈式網絡中明確數據控制者和處理者的責任?如何有效響應用戶的隱私請求?如何確保跨境數據流動的合規性?如何進行安全審計和風險評估?近期 HIPAA 的更新進一步加強了對患者記錄訪問權、生殖健康數據隱私和藥物濫用障礙(SUD)記錄處理的要求,增加了合規的複雜性。DePIN 項目必須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法律諮詢和技術設計,以確保其運營符合所有相關司法管轄區的隱私法規。用戶對隱私泄露的擔憂也是阻礙其採用 DePIN 的重要原因之一。
代幣的法律定性:DePIN 項目發行的原生代幣的法律性質在不同國家/地區存在不確定性。監管機構,比如美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可能會將某些代幣視為“證券”,從而要求項目方遵守複雜的證券發行註冊、信息披露和交易規則。整體來說,這些年不同國家/地區的監管都在探索和逐漸完善,從項目長期發展來看,必須保持對監管的關注,當然這種監管不確定性也給 DePIN 項目帶來了法律風險和合規成本。
醫療器械認證:如果 DePIN 項目及其關聯的智能穿戴設備提供的功能超出了“一般健康”(General Wellness)範疇,涉及到疾病的診斷、治療或預防,那麼這些設備和相關軟件可能需要獲得醫療器械監管機構(如美國的 FDA、歐盟的 CE 標誌)的批准或認證。獲得這些認證通常需要進行嚴格的臨床驗證和漫長的審批流程,門檻非常高,成本巨大。許多 DePIN 項目可能會盡量將其定位在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改善層面,以規避此類嚴格監管。
這些錯綜複雜的監管要求構成了 DePIN x 穿戴項目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需要項目方具備高度的合規意識和專業的法律支持。
市場接受度與用戶教育
概念複雜性:向普通消費者解釋 DePIN、區塊鏈、加密代幣、數據所有權等概念及其價值主張,並非易事。用戶可能對這些技術感到陌生、困惑甚至不信任。項目方需要投入大量精力進行市場教育,用簡潔明了的方式溝通 DePIN 模式相比傳統產品的優勢(如數據隱私、價值共享)。
信任建立:即使用戶理解了概念,他們是否願意將自己高度敏感的個人健康數據貢獻給一個新興的、去中心化的網絡? 對數據泄露、濫用或代幣價值歸零的擔憂是真實存在的。建立用戶信任需要時間、透明度以及可靠的技術保障和成功的應用案例。
用戶體驗差距:與經過多年迭代、擁有成熟用戶界面和豐富功能的傳統智能穿戴產品(如 Apple Watch、Oura Ring)相比,早期的 DePIN 產品在易用性、穩定性、功能集成度、設計美觀度等方面可能存在差距。用戶可能不願意為了潛在的代幣收益而犧牲熟悉和便捷的用戶體驗。DePIN 項目需要在追求去中心化和激勵創新的同時,努力提升產品的整體質量和用戶體驗。
儘管挑戰重重,但 DePIN 與智能穿戴的融合還是呈現出較為明晰且令人期待的趨勢:
數據資產 RWA 探索:隨着區塊鏈技術、隱私計算和相關法律框架的不斷成熟,通過 DePIN 網絡收集、驗證並經用戶授權的個人健康數據,可以成為一種新型的数字資產。用戶可能能夠更自主地管理、授權使用甚至交易自己的數據資產(或其衍生權益),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實現數據的價值變現。這還將催生新的數據市場和基於健康數據的金融創新(如更精準的保險定價模型),但仍需克服重大的監管和倫理挑戰。
AI + DePIN + Wearables 的深度融合:這三者的結合將產生強大的協同效應。DePIN 為 AI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多樣性和實時性的真實世界健康數據。AI 則能從這些數據中提取深度洞察,驅動更精準的健康風險預測、個性化干預方案和輔助診斷工具。智能穿戴設備作為數據採集的前端和用戶交互的界面,將變得更加智能,能夠進行邊緣計算和實時反饋。這種融合將推動個性化健康管理向更主動、更精準、更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真正實現從“記錄健康”到“管理健康”甚至“優化健康”的轉變。
智能穿戴市場基礎紮實,增長潛力巨大。DePIN 為智能穿戴產業提供了潛在的範式轉移機遇和創新的融合模式(硬件即節點、X-to-Earn、數據 RWA 等),解決現有模式下的數據孤島、隱私關切和價值分配不均等痛點,併為 AI 驅動的個性化健康開闢新空間。
DePIN 與智能穿戴的結合雖處早期,但前景廣闊。投資者和創業者應重點關注那些能夠構建可持續經濟模型、擁有核心技術壁壘、积極擁抱合規並有效凝聚社區的項目。
傳統廠商則需思考如何應對這一新興範式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探索合作或轉型的可能性。
Smart Wearable — Market Share Analysis, Industry Trends Statistics, Growth Forecasts ( 2025 – 2030), https://www.giiresearch.com/report/moi1640453-smart-wearable-market-share-analysis-industry.html
Smart Wearables Market — Industry Size Share — Mordor Intelligence, https://www.mordorintelligence.com/industry-reports/smart-wearables-market
Wearable Technology Market Size | Industry Report, 2030 — Grand View Research, https://www.grandviewresearch.com/industry-analysis/wearable-technology-market
Smart Ring Market Size, Share, Analysis | Growth Report [ 2032 ] —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https://www.fortunebusinessinsights.com/smart-ring-market-111418
IDC Forecasts Continued Growth for Wearables but Growth Will Be Uneven Across Product Categories, https://www.idc.com/getdoc.jsp?containerId=prUS52615024
Wearable Devices Market Insights — IDC, https://www.idc.com/promo/wearablevendor
Exploring AI Wearable Technology: Evolution, Industry Scope, and Trends — Debut Infotech, https://www.debutinfotech.com/blog/ai-wearable-technology-trends-applications
Understanding the Power of DePINs and Their Real World Applications — Chain, https://www.chain.com/blog/understanding-the-power-of-depins-and-their-real-world-applications
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 A Complete Guide — The Coin Republic, https://www.thecoinrepublic.com/2024/02/23/decentralized-physical-infrastructure-network-a-complete-guide/
DePIN — 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Explained — Tokenomia.pro, https://tokenomia.pro/depin-decentralized-physical-infrastructure-networks-explained/
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 (DePIN), explained — Cointelegraph Bitcoin Ethereum Blockchain News, https://cointelegraph.com/explained/decentralized-physical-infrastructure-network-depin-explained
What Is the DePIN Narrative in Crypto? — CoinGecko, https://www.coingecko.com/learn/depin-crypto-decentralized-physical-infrastructure-networks
MT Capital Research Report: DePIN Reshaping the Decentralized Future of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 Medium, https://medium.com/@MTCapital_US/mt-capital-research-report-depin-reshaping-the-decentralized-future-of-physical-infrastructure-48ea361f7140
A Taxonomy for Blockchain-based 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DePIN) — Research Collection, https://www.research-collection.ethz.ch/bitstream/handle/20.500.11850/640008/CLE_WP_2023_03.pdf?sequence=1isAllowed=y
DePIN: REIMAGINING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WITH DECENTRALIZED MODEL —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https://www.jetir.org/papers/JETIR2404F34.pdf
How DePIN Tokenomics Is Changing Investor Expectations in Crypto — BeInCrypto, https://beincrypto.com/depin-tokenomics-crypto-fluence/
The Role of Tokenomics in DePIN Projects, https://www.findas.org/blogs/depin-tokenomics
AI and DePIN: How Decentralized Data Shapes Technology | MapMetrics, https://mapmetrics.org/blog/ai-and-depin-how-decentralized-data-shapes-technology/
RWA and DePIN: The Future of Assets and Infrastructure — Tokeny, https://tokeny.com/rwa-and-depin-the-future-of-assets-and-infrastructure/
Web3 and the Future of Data Ownership and Monetization | by NEST® | Medium, https://nes-tech.medium.com/web3-and-the-future-of-data-ownership-and-monetization-603 b 9 f 43 b 948
Decentralizing Health Care: History and Opportunities of Web3 — PMC — PubMed Central,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007611/
Cudis: Empowering Wellness Through AI and Data Ownership on Solana, https://solanacompass.com/projects/cudis
Pulse: The Next-Generation Longevity Wearable on Solana, https://solanacompass.com/projects/pulse
WELL3 Revolutionizes Wellness with AI and DePIN Protocol Across Multiple Chains: Details, https://u.today/well3-revolutionizes-wellness-with-ai-and-depin-protocol-across-multiple-chains-details
Brainstem brings Web3 fitness trackers to the Economy of Things on peaq, https://www.peaq.network/blog/brainstem-brings-web3-fitness-trackers-to-the-economy-of-things-on-peaq
Reshaping Digital Health With Peaq And Ocean Protocol | Brainstem Digital Health, https://brainstem.health/revolutionizing-digital-health-with-peaq-depin-and-ocean-protocol/
What Are 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s? A Complete Guide — Medrio, https://medrio.com/blog/what-are-decentralized-clinical-trials/
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 (DePI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https://arxiv.org/html/2406.02239v1
Tokenizing infrastructure and the need for stronger regulation in DePIN — Cointelegraph, 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the-need-for-stronger-regulation-in-de-pin
Navigating the Regulatory Maze: Challenge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DePIN Projects in a Global Landscape | by Deanna Muffoletto | Medium, https://medium.com/@muffolettodeanna/navigating-the-regulatory-maze-challenges-and-considerations-for-depin-projects-in-a-global-a9 115 b 7 d 19 e 7
The Consumer Side of DePin: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Emerging Trends, https://hashkey.capital/news/details43_348.html
Interoperability in Healthcare | HIMSS, https://legacy.himss.org/resources/interoperability-healthcare
Navigating DePIN: Emerging trends and growth opportunities — Interview with IoTeX, 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navigating-depin-emerging-trends-and-growth-opportunities-interview-with-iotex
Beyond the surface: Understanding the emerging trends in DePIN — Esprezzo Blog, https://blog.esprezzo.io/beyond-the-surface-understanding-the-emerging-trends-in-depin
DePIN Future: Revolutionizing Decentralized Infrastructure — Rapid Innovation, https://www.rapidinnovation.io/post/the-future-of-depin-predictions-and-trends-for-2025-and-bey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