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作者:比推BitpushNews Mary Liu
一則消息在社區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老牌加密交易公司 Two Prime 宣布,徹底放棄以太坊(ETH),今後只專註於比特幣(BTC)。
理由?以太坊已經“不再具備機構級別的可預測性和投資價值”,甚至直接被貼上了“ meme幣 ”的標籤。
這話說得不輕。尤其是從一家曾經通過 ETH/BTC 抵押發放超 15 億美元貸款的機構口中說出,顯然不只是“割席”,更像是一次徹底“斷舍離”。
而也是在這幾天,以太坊基金會的核心研究員 Dankrad Feist在論壇上發文,罕見地提出:如果不大刀闊斧改革,以太坊主鏈可能會在 5 到 10 年內走向邊緣化。
你會發現,兩件看似獨立的事件,其實透露着同一個信號:以太坊,到了必須認真審視自己未來的時候了。
為什麼 Two Prime 要“放棄”以太坊?
Two Prime 給出的理由,其實挺現實的。
首先,從交易數據來看,自 2024 年美國大選以來,比特幣表現出典型的“均值回歸”特徵——跌了會有人抄底,市場信心依然在。
而以太坊呢?持續陰跌,幾乎沒什麼像樣的反彈。
Two Prime 認為,更糟糕的是,以太坊的價格行為越來越像“狗狗幣”這類 meme 幣。
該公司對過去 30 天比特幣 (BTC)、以太坊 (ETH) 和狗狗幣 (DOGE) 的價格波動幅度進行比較后發現,以太坊 (ETH) 已經偏離了其歷史上相對溫和的波動性特徵,出現了多次超出標準差的劇烈波動,這與機構級資產的表現不太一致。這對講究風控的機構來說,幾乎就是紅線。
資金流的差距也非常明顯。現在全球的 BTC ETF 管理的資產超過 1130 億美元,占整個比特幣流通量的 5.76%。而 ETH ETF 呢?才 47 億,且很多還是拿來做套利的——說白了,不是來真的買,而是來“蹭波動”的。
更要命的是:市場情緒正在改變。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敘事與用戶體驗就是護城河,而以太坊在這兩方面已經失去了主動權。
除此之外,Two Prime 還對以太坊的技術和生態提出質疑:
Layer 2 雖然很活躍,但其實在“反哺”主鏈這件事上,貢獻有限。
新興公鏈,比如Solana、Sui 等,在用戶體驗、交易速度、成本上都越來越有優勢。
而以太坊的技術迭代節奏,卻越來越慢,內部治理也被批評為“理想主義嚴重、執行力不足”。
他們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如果連以太坊自己人都意識不到問題,那就更危險了。
以太坊基金會內部:是時候“捲起來”了
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員 Feist 甚至比 Two Prime 更激進,他在4月30日的一個提案中表示,從歷史上看,以太坊治理更傾向於漸進式改革,但如今這種溫吞的做法只會適得其反:
“如果我們繼續走現在這條慢悠悠、小步前進的路線,以太坊主鏈十年後可能就被邊緣化了。”
Feist 的核心觀點是——以太坊的主鏈(Layer 1)必須保持它的“經濟中心”地位,否則整個生態都會鬆動。L2 是好,但如果主鏈沒有吸引力,那 L2 憑什麼還要綁定在它上面?
技術上,他認為現在就是以太坊擴容的最佳時機:
零知識證明(zk proofs)已經非常成熟,每個區塊的證明成本僅幾美分。
數據可用性採樣(DAS)也將在今年上線。
這些技術讓以太坊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實現 100 到 1000 倍的擴容潛力。
他還提出了節點結構的重構建議:讓節點變得更“分工明確”——有的輕,有的重,但依然能保障安全性和去中心化。
我們不能否認,以太坊依然擁有巨大的生態資產:超 500 億美元的鏈上總鎖倉量(TVL);全球最多的開發者社區;機構仍在一定程度上給予認可。
但留給以太坊的時間,似乎真的不多了。
Two Prime 在其報告中寫道:“比特幣在其用例上是獨一無二的。在数字資產領域,它沒有競爭對手。機構投資者傾向於湧向那些穩定和可預測的經濟體和資產。以太坊及其競爭對手本質上是投機性的科技初創公司,它們正在爭奪市場份額。對於以太坊及其領導層來說,問題在於,除了他們自己之外,似乎所有人都明白這一點”。
截至本文撰寫時,ETH 交易價格為 1,839 美元,年跌幅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