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作者:MetaCat & ChatGPT
區塊鏈遊戲,作為加密世界中極具實驗性與突破性的應用場景,其演進既是一部技術創新史,也是一場敘事博弈史,更是尋找 PMF 的探索之路。從最初的“確權+交易”到今天“世界級協議”的構建,區塊鏈遊戲始終在挑戰 Web2 遊戲的邊界。
回顧過去十五年區塊鏈遊戲的關鍵節點,不僅有助於理解每一波區塊鏈游熱潮背後的驅動邏輯,也為判斷未來方向提供歷史參照。
在比特幣誕生之後,一些早期開發者開始嘗試將遊戲邏輯嵌入區塊鏈。
Huntercoin(2014):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區塊鏈遊戲。這是一款運行在比特幣側鏈 Namecoin 上的多人在線遊戲,玩家在地圖上移動角色以收集資源(即代幣),並通過提交交易來控制角色行為。遊戲運行完全依賴鏈上狀態,甚至角色移動與死亡都是通過鏈上廣播交易完成的。這種“把遊戲狀態寫入鏈上”的實驗,為後來全鏈遊戲埋下了種子。
這一時期的鏈游技術尚未成熟,NFT尚未誕生,智能合約平台也不普及,但“區塊鏈可承載遊戲世界狀態”的原始理念由此發軔。
CryptoKitties(2017):由 Dapper Labs 推出,是第一個獲得主流關注的區塊鏈遊戲。遊戲核心在於通過智能合約繁殖和交易獨一無二的“加密貓”NFT。每隻貓由一組基因編碼控制外貌特徵,玩家可以組合父母貓繁殖出新貓,不同基因的搭配產生出稀有性。這種“数字資產確權+稀有性驅動交易”的模型首次展現了 NFT 的強大吸引力。
CryptoKitties 帶來的最大影響是推動了 ERC-721 標準的形成,並首次讓以太坊因遊戲而出現嚴重網絡擁堵。它也讓大眾意識到,區塊鏈不僅能交易幣,還能承載更複雜的資產與互動形式。
Fomo3D(2018):由 Team Just 開發,是一種完全鏈上運行的博弈遊戲。遊戲規則簡單:每次用戶購買一個鑰匙都會延長倒計時時間(最多24小時),當倒計時歸零,最後一個買入者將獲得獎池中的大部分獎金。這種規則設計激發了“誰最後衝進去就贏”的投機心理,引發大量用戶互相踩踏。
Fomo3D 的機制本質上模擬了一種“龐氏博弈”,但所有規則都寫在智能合約中,合約透明、不可篡改。這款遊戲一方面揭示了區塊鏈的“自運行性”,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早期鏈游經濟模型的不可持續性。
Wolf Game(2021):是一款引入博弈元素的 NFT 農場類遊戲。玩家可以鑄造羊或狼這兩種角色NFT,羊可以在牧場中被動獲得代幣WOOL,但也可能被狼“搶劫”。狼在鑄造時的概率更低,獲取WOOL的方式則更主動且具攻擊性。該遊戲引入了“概率捕食”“經濟收益再分配”、“NFT身份決定遊戲地位”的機制,使其不僅是資產展示,更是策略博弈。
Wolf Game 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博弈論,強調玩家間非對稱博弈,引發了一波圍繞“遊戲機制透明但結果不可預測”的合約遊戲熱潮。
Axie Infinity(2020爆發,始於2018):由越南團隊 Sky Mavis 開發的寵物對戰遊戲,是 GameFi 的第一個巔峰代表作。玩家需購買 NFT 寵物“Axie”組成隊伍,通過戰鬥贏得 SLP 代幣,並參与治理代幣 AXS 的經濟體系。由於代幣可出售兌換法幣,加上“獎學金”模式(由資產方出資,操作方分享收益),Axie 在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爆火,甚至成為部分用戶的“主業收入”。
但該經濟系統依賴持續新玩家購買以支撐舊玩家收益,最終因增長放緩導致 SLP 通脹崩盤,資產價格暴跌。Axie 成為 GameFi 的成功典範與失敗教訓。
StepN(2022):作為“Move to Earn”代表,StepN 利用 NFT 跑鞋和 GPS 數據將現實運動行為“上鏈”,玩家跑步即可獲得 GST 和 GMT 代幣獎勵。其激勵機制以“投入越多、走得越多、收益越高”為特徵,迅速吸引大量用戶湧入。
但其模型嚴重依賴拉新和不斷購買升級鞋子以維持代幣價格,最終也面臨了類似 Axie 的通縮危機。StepN 標志著 X2E(行為驅動收益)模式的巔峰,也映射出鏈游對“真實參与行為激勵”的探索。
隨着 GameFi 泡沫破裂,投資者和玩家逐漸冷靜,市場將目光轉向“可持續的玩法設計”。這一時期,以太坊 Layer2、ZK-Rollup 等基礎設施逐漸成熟,鏈上交互成本大幅降低。同時,NFT 租賃協議、鏈上身份系統、DAO工具鏈等開始為鏈游提供更多可能。
不少項目開始探索鏈上遊戲的“長期性可玩性”,而非單純的金融投機。
Dark Forest(2020原型,2021–2023活躍):這是一個基於零知識證明(ZK)的探索策略遊戲,玩家在宇宙中擴張星球但看不到其他玩家位置,必須靠“探索”獲取信息。所有操作需鏈上提交,ZK 用於隱藏玩家坐標但保證有效性。
Dark Forest 開創了“隱私博弈+全鏈運行”的先河,展現了 ZK 在遊戲中的全新可能性。
MUD / Dojo(2023起):MUD 是由 Lattice 推出的全鏈遊戲開發框架,採用實體-組件-系統(ECS)架構,支持多人狀態同步、模塊組合和鏈上邏輯繼承。Dojo 是 StarkNet 上的類似框架,強調高性能與 ZK 兼容性。
它們讓開發者得以構建可組合的鏈上遊戲協議,使鏈游從產品向“世界協議”轉型。
資產 → 玩法 → 協議:
初期聚焦“確權”與“收藏”(CryptoKitties)
中期探索“制度博弈”與“收益循環”(Fomo3D、Wolf Game)
後期構建“可繼承”的開放遊戲協議(Dark Forest、MUD/Dojo)
技術每次升級都帶動一次範式躍遷:
NFT 標準成型(ERC-721)
AMM 與雙代幣帶動 GameFi 爆發
零知識證明啟用私密博弈
多人鏈上狀態同步框架誕生(MUD/Dojo)
玩家身份逐漸升級:從消費者到共建者
玩家不僅擁有資產,也能共創規則與世界
遊戲資產具備“組合性”,構成鏈上身份的一部分
從激勵驅動走向結構驅動:
GameFi 的衰退提示我們:激勵不能代替玩法
長期可持續性需依賴內生遊戲性與生態協作結構
遊戲即協議,模塊可重組
地圖、資源、角色、機制皆模塊化發布
開發者像搭樂高一樣組合新玩法
跨遊戲資產與身份融合
玩家通過 DID 或鏈上行為構建“身份宇宙”
不同遊戲間資產、榮譽、歷史可互通
AI 與 Web3 融合驅動鏈上世界演化
AI 生成事件、任務、平衡機制
AI 參与治理,維護公平和擴展性
“主權遊戲者”將成為主角
玩家不僅是操作者,更是規則制定者與世界共治者
擁有權、參与權、構建權三位一體
區塊鏈遊戲是一條荊棘與熱情交織的探索之路。從 CryptoKitties 的爆紅,到 Fomo3D,到 Axie、StepN,再到 MUD/Dojo 的鏈上協議化範式,區塊鏈遊戲一次次嘗試掙脫傳統遊戲設計的框架。它不是 Web2 的翻版,而是一個全新的應用維度和技術體系。未來,我們或許將迎來真正屬於玩家、開發者與 AI 共建共治的数字文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