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公共區塊鏈網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08 年比特幣白皮書的發布以及 2009 年創世區塊的誕生。然而,區塊鏈的概念基礎實際上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的幾十年間就已經開始逐步構建。儘管如此,到目前為止,區塊鏈在金融和公共部門的應用範圍仍然相對有限。
區塊鏈的開源和去中心化特性根植於一個核心理念,即數學和代碼能夠保障隱私和自由。從其密碼朋克的起源來看,區塊鏈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創新,它還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本質上是一種反建制的哲學思想,代表着對現有機構(無論是銀行還是政府)的反對立場。密碼朋克是一群倡導利用加密技術和隱私增強技術來推動社會和政治變革的人。
公鑰密碼學最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出現,而哈希函數和 Merkle 樹則在 20 世紀 70 年代末誕生。與此同時,現代互聯網的發展歷程也值得關注。20 世紀 80 年代,Arpanet 開始採用 TCP/IP 協議,而到了 20 世紀 90 年代初,萬維網正式誕生。然而,在 20 世紀 90 年代互聯網蓬勃發展的過程中,卻缺少了「数字貨幣 Digital Money」這一重要元素。
2008 年發布的比特幣白皮書提出要建立一個「點對點电子現金系統」,這一理念在隨後的幾年裡逐漸得到實踐,比特幣的使用量顯著增長。截至 2025 年 4 月,比特幣依然是加密生態系統中佔據主導地位的加密貨幣之一,市場份額高達 64%。
進入 2020 年代,圍繞區塊鏈的敘事發生了幾乎 180 度的大轉變。曾經被反建制的運動如今已經逐漸走向主流。在 2023—2024 年間,「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RWA)」成為加密生態系統的主導敘事之一。截至 2025 年 3 月底,比特幣的最大持有者之一是美國比特幣 ETF 基金。此外,包括美國政府在內的其他美國機構也位列比特幣十大持有者之列。2025 年,在第 47 任美國總統就職典禮前幾天,$TRUMP meme 幣在 Solana 區塊鏈上推出。
穩定幣作為一種基於區塊鏈網絡的数字貨幣,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近年來,穩定幣的使用量已經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預計在 2025—2030 年間,隨着監管透明度的不斷提高(尤其是在美國),穩定幣的使用量可能會進一步大幅增長。
此外,公鏈還能夠帶來更高的透明度和增強的信任。無論是富裕國家還是貧窮國家,公共機構都在努力提升自身的信任指數,而公鏈的這些特性正是它們所急需的。區塊鏈的採用隨着監管的演進,以及對於透明度和問責訴求不斷推進。
以上在 2025 年的當下,對於區塊鏈歷史的回顧,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展望穩定幣以及區塊鏈的未來呢?花旗 GPS 最新的研報《Digital Dollars——Banks and Public Sector Drive Blockchain Adoption》或許給出了答案,重點關注兩個關鍵領域:新的金融工具(例如穩定幣),以及對遺留系統的現代化改造。
因此,我們對此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編譯,其對於穩定幣 GPT 時刻的論述非常值得借鑒。
巧的是,兩年前的五一,我們也在編譯花旗 GPS 的《Money, Tokens, and Games(Blockchain『s Next Billion Users and Trillions in Value)》一文,該文的副標題是 Blockchain』s Next Billion Users and Trillions in Value。
在 2023 報告中花旗預測,到 2030 年,Billion Users 來自:貨幣、社交、遊戲。從 2025 年回看,除了 SocialFi 和 GameFi 當時的曇花一現,這一缺口將由持有加密貨幣或者說穩定幣的用戶人群來填補,這也是花旗這篇 2025 穩定幣研報的由來。
全文 1.8 萬字,以下 enjoy:
Key Takeaways
在監管變革的推動下,2025 年有可能成為區塊鏈在金融和公共部門應用的「ChatGPT」時刻。
到 2030 年,穩定幣的總流通供應量在我們預期的基準情景下可能增長到 1.6 萬億美元,在我們預期的樂觀情景下可能增長到 3.7 萬億美元。即便如此,如果應用和整合方面的挑戰持續存在,這個数字可能接近 5000 億美元。
我們預計穩定幣的供應量仍將以美元計價(約 90%),而非美國國家將推廣本國貨幣的中央銀行数字貨幣 (CBDC)。
美國的穩定幣監管框架可能會推動對美國國債的凈新增需求,使穩定幣發行者到 2030 年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者之一。
穩定幣通過存款替代對傳統銀行生態系統構成一定威脅。但它們可能會為銀行 / 金融機構提供新的服務機會。
公共部門對區塊鏈的應用也日益受到關注,這得益於對公共支出透明度和問責制的持續關注,這體現在美國政府的 DOGE(政府效率部)倡議以及各國央行和多邊開發銀行的區塊鏈試點項目上。
公共部門區塊鏈的主要用例包括:支出追蹤、補貼發放、公共記錄管理、人道主義援助活動、資產代幣化以及数字身份。
雖然公共部門的鏈上交易量最初可能較小,而且風險仍然很高,挑戰重重,但公共部門興趣的增加可能是區塊鏈更廣泛應用的重要信號。
為什麼說 2025 年有可能成為區塊鏈在金融和公共領域應用的「ChatGPT 時刻」?
美國監管機構對區塊鏈的支持性立場預計將成為改變行業格局的一年。這可能會導致基於區塊鏈的貨幣得到更廣泛的採用,並刺激美國私營和公共部門在金融及其他領域出現其他用例。
另一個潛在的催化劑是持續關注公共支出的透明度和問責制。
這些變化建立在過去 12—15 個月的發展之上,包括歐盟的加密資產監管市場(MiCA)、加密貨幣 ETF 發行所體現的用戶需求增長、加密貨幣交易和託管的制度化,以及美國政府建立戰略比特幣儲備。
雖然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公共部門和政府機構對區塊鏈的參与度有所提高,但它們仍落後於一些較為樂觀的預期。現實情況是:数字金融已經存在於消費者和機構金融領域,包括互聯網銀行這些專有數據庫和中心化系統之上。我們現在正看到互聯網原生技術、貨幣以及區塊鏈和数字原生用例的正在加速融合。
政府對區塊鏈的採用分為兩類:賦能新的金融工具和系統現代化。系統通過整合共享賬本進行升級,以增強數據同步、透明度和效率。
穩定幣目前是美國國債的主要持有者,並開始影響全球金融流動。穩定幣的日益普及反映了對美元計價資產的持續需求。
Artem Korenyuk, Digital Assets – Client, Citi
穩定幣是與穩定資產(例如美元)掛鈎的加密貨幣,推動其獲得更廣泛接受的主要催化劑可能是美國監管的明確性。這可以使穩定幣以及區塊鏈(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更好地融入現有金融體系。
鑒於美元在國際金融中的主導地位,美國對於穩定幣的變化將影響更廣泛的全球體系。
美國政府似乎熱衷於促進在岸数字資產行業的發展,這是其提升創新和效率的重點之一。2025 年 1 月,美國總統行政命令題為「加強美國在数字金融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成立了一個数字資產工作組,負責為該行業制定聯邦監管框架。
在監管友好的背景下,数字資產與現有金融機構日益融合,為穩定幣的使用量增長奠定了基礎,新興市場和前沿市場對美元的需求等宏觀經濟因素也進一步支撐了這一趨勢。
根據 DefiLlama 數據,截至 2025 年 3 月底,穩定幣的總價值超過 2300 億美元,是五年前的 30 倍。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加密貨幣總價值的增長(截至 2025 年 3 月底的五年內增長了 1400%)以及機構需求的增長。我們分析表明,在基準情形下,穩定幣的總供應量可能達到 1.6 萬億美元,熊市和牛市情景分別達到約 0.5 萬億美元至 3.7 萬億美元。
美國國債需求:建立美國穩定幣監管框架將支持美國境內外對美元無風險資產的需求。穩定幣發行者必須購買美國國債或類似的低風險資產,以此作為衡量其擁有安全基礎抵押品的指標。在基準情形下,我們預計美國國債購買量將超過 1 萬億美元。到 2030 年,穩定幣發行者持有的美國國債數量可能超過目前任何一個司法管轄區的總量。
穩定幣的發展也面臨阻力和挑戰。雖然美元的主導地位可能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演變,歐元或其他貨幣會受到各國法規的推動,但許多非美國政策制定者可能會將穩定幣視為美元霸權的工具。
區塊鏈的目標是使貨幣流動與互聯網和全球商業的速度保持一致。穩定幣可以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工具。第一步是立法和監管的明確性。此外,還需要有法律保障措施。
Ryan Rugg, Digital Assets – Services, Citi
地緣政治形勢依然動蕩。如果世界繼續走向多極化體系,中國和歐洲的政策制定者很可能會熱衷於推動央行数字貨幣 (CBDC) 或以本國貨幣發行的穩定幣。新興市場和前沿市場的政策制定者也將對美元化帶來的本地風險保持警惕。
穩定幣和央行数字貨幣(CBDC)都是創建数字貨幣的嘗試,但它們在技術架構和治理方面有所不同。CBDC 的發行者是中央銀行,而私人實體可以發行穩定幣。CBDC 通常受到區塊鏈原理的啟發,但並非基於公鏈。鑒於批發和金融交易對美元的需求,尤其是貨幣波動較大的司法管轄區對美元的需求,穩定幣可能扮演歐洲美元 2.0 的角色。
因此,我們預計未來幾年穩定幣市場仍將以美元為主。在基準情形下,我們預計 2030 年穩定幣供應量約 90% 將以美元計價,儘管低於目前的近 100%。
穩定幣存在擠兌風險,並可能引發蔓延效應。2023 年,穩定幣脫鈎約 1900 次,其中約 600 次為大型穩定幣。大規模脫鈎事件可能會抑制加密市場的流動性,觸發自動清算,削弱交易平台的贖回能力,並可能對金融體系產生更廣泛的蔓延效應。例如,2023 年 3 月,硅谷銀行倒閉的消息引發了 USDC 的大規模贖回。
Galaxy Digital 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Tether 提供了約 80 億美元的資金,約佔加密借貸業務總額的 25%,並指出如果 Tether 使用儲戶的資金髮放這些貸款,「則違反了部分銀行制度,並將面臨嚴重的系統性風險」。
注:代幣化存款是商業存款的代幣化表示,每個代幣都由零售或機構存款支持。存款代幣是區塊鏈上的原生代幣,以代幣形式直接代表零售或機構存款。迄今為止,大多數銀行項目都可以歸類為「代幣化存款」。存款代幣大多處於試點或早期階段,例如 Guardian 項目、受監管責任網絡 (RLN) 或 Helvetia 項目。
信任和透明度對於維護公眾對政府和機構的支持至關重要。
信任是政府的新貨幣,他們需要與公民建立信心和信任。政府可以繼續使用中心化數據庫和傳統軟件解決方案,但可能會錯過區塊鏈帶來的根本性變革。
Saqr Ereiqa, Secretary General, Dubai Digital Asset Association
區塊鏈引入了一種基於信任的去中心化公共部門數據管理方法。傳統系統的信任源於權威機構——例如政府驗證自身記錄——而區塊鏈則允許加密真實性證明。信任植根於技術本身。
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確保信息一旦記錄就無法更改,從而為敏感公共數據(例如土地登記、投票系統和金融交易)提供防篡改記錄。雖然其他技術也能實現不可篡改,但它們通常需要可信方來執行。
跨境活動,尤其是通過世界銀行等機構或人道主義援助項目支付國際資金,是區塊鏈的重要用例。國際資金流動可能不透明,難以有效驗證資源是否到達預期接收者。區塊鏈可以為複雜的交易提供透明度,即使在金融機構運作不暢的偏遠或不穩定地區也是如此。
在一個簡單的數據庫就足以滿足需求的情況下構建區塊鏈,就像開着法拉利去街角商店一樣——昂貴、低效且毫無必要。如果所有輸入和輸出都由一個實體控制,區塊鏈就沒有任何真正的優勢。它的真正價值只有在需要去信任的價值交換時才會顯現。
Artem Korenyuk, Digital Assets – Client, Citi
A. 数字信任革命
Siim Sikkut 曾任愛沙尼亞政府首席信息官(2017-2022),現擔任愛沙尼亞總統数字顧問委員會成員。他也是 Digital Nation 的執行合伙人。
問:是什麼促使愛沙尼亞採用區塊鏈?
愛沙尼亞的数字化轉型源於現實需求。作為一個人口僅略超百萬的小國,效率和生產力至關重要。20 世紀 90 年代末,隨着互聯網的興起,愛沙尼亞開始在政府和銀行領域試驗数字化解決方案。
這些早期舉措展現出顯著的優勢,使該國能夠超越其國土面積和資源限制開展運營。這一成功促使愛沙尼亞做出了對数字化創新的戰略承諾。愛沙尼亞採取了一種迭代式的方法,測試新興技術,確定哪些技術行之有效,並推廣成功的解決方案。這種方法催生了在線投票和电子居留權等開創性舉措,這兩項舉措最初都是實驗項目,後來逐漸成為愛沙尼亞数字基礎設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區塊鏈也遵循了類似的軌跡。愛沙尼亞採用區塊鏈並非為了應對危機,而是為了確保高效的数字治理。
問:愛沙尼亞如何在政府運營中使用區塊鏈?為什麼?
愛沙尼亞主要使用區塊鏈來確保政府系統中的數據完整性。關鍵挑戰在於維護信任——確保公民能夠信賴其數據的安全性和準確性。雖然加密和網絡安全有助於解決機密性和可用性問題,但政府需要一個解決方案來驗證其記錄的完整性。
關鍵問題是:如何信任系統管理員及其提供的日誌文件?
在 21 世紀初,愛沙尼亞採用了一種定製的區塊鏈——KSI(無密鑰簽名基礎設施),作為額外的信任層。如今,它已被應用於包括國家衛生登記系統在內的各種政府數據庫。
值得注意的是,區塊鏈並不存儲實際記錄,而是記錄訪問或修改記錄的時間和人員的元數據。例如,它不存儲個人的血型,而是記錄何時以及由誰訪問或修改了該條目。這種方法有兩個關鍵優勢。首先,它確保了用戶隱私和監管合規性。其次,從成本和性能方面來看,將大型數據集存儲在鏈上是不切實際的。
問:您認為未來區塊鏈有哪些潛在的用例?
一個前景光明的領域是数字文檔,區塊鏈可以增強福利、撥款和公共部門資源分配的安全性、透明度和效率。通過提供不可篡改的賬本,區塊鏈可以減少欺詐,加強問責制,並確保跨機構的無縫驗證。
另一個潛在用途是管理和保護存儲價值,尤其是在分配財政援助或補貼的政府項目中。代幣化也具有潛力,尤其是對於參与財政再分配的政府部門而言。
B. 整體数字政策
Julie Monaco 是花旗銀行公共部門銀行業務全球主管。
問:成功的國家数字政策是什麼樣的?
成功的國家数字政策不僅僅關乎技術,更關乎願景和目標。它始於大膽的領導力和對構建包容性、以人為本的数字經濟的承諾。授權数字沙皇協調人工智能、數據隱私和網絡安全方面的優先事項是關鍵。
據估計,對数字身份識別系統的戰略性投資可以為 17 億人解鎖訪問權限,節省 1100 億小時的勞動時間,並增加新興市場 GDP 的 6%。據 Juniper Research 稱,全球已有 36 億人註冊,勢頭強勁。愛沙尼亞、印度和新加坡等國家展示了政策引領創新所能帶來的無限可能。
問:區塊鏈作為成功的数字政策的一部分,在實現問責制、透明度和效率方面應該發揮什麼作用?
區塊鏈在成功的数字政策中絕對可以發揮作用,尤其是在加強問責制、透明度和效率方面。它能夠創建不可篡改的記錄並通過智能合約實現審計跟蹤自動化,從而有可能減少欺詐、改善監管並建立對公共系統的信任。在效率方面,它可以通過減少官僚主義來簡化稅收或福利分配等服務。
但它並非靈丹妙藥,但如果運用得當,區塊鏈可以成為幫助政府以更高的誠信度、響應能力和效率運作的有力工具。
穩定幣是一種加密貨幣,旨在通過將其市場價值與底層資產掛鈎,以穩定其價值。底層資產可以是法定貨幣(例如美元)、商品(例如黃金)或一籃子金融工具。
穩定幣生態的關鍵組成部分包括:
穩定幣發行人:發行穩定幣的實體,並負責管理其底層資產,通常持有與基礎資產中穩定幣流通供應量等值的價值。
區塊鏈賬本:穩定幣向公眾發行后,交易將被記錄在區塊鏈賬本上。該賬本通過追蹤穩定幣在用戶之間的所有權和流動情況,提供透明度和安全性。
儲備和抵押:儲備確保每個代幣都能按其掛鈎的價值贖回。對於法定貨幣抵押的穩定幣,這些儲備通常包括現金、短期政府債券和其他流動資產。
数字錢包提供商:提供数字錢包,可以是移動應用程序、硬件設備或軟件界面,允許穩定幣的持有者存儲、發送和接收他們的貨幣。
穩定幣如何維持其錨定匯率?
穩定幣依靠不同的機制來確保其價值與底層資產保持一致。法幣支持的穩定幣通過確保每個發行的代幣都可以兌換等量的法幣來維持其錨定匯率。
市場上主要的穩定幣
截至 2025 年 4 月,穩定幣的總流通量已超過 2300 億美元,自 2024 年 4 月以來增長了 54%。排名前兩位的穩定幣主導着生態系統,按價值和交易量計算,佔據了超過 90% 的市場份額,其中,Tether (USDT) 領先,其次是 USD Coin (USDC)。
近年來,穩定幣的交易量快速增長。經 Visa Onchain Analytics 調整后,2025 年第一季度穩定幣交易量達到每月 6500 億至 7000 億美元,約為 2021 年下半年至 2024 年上半年水平的兩倍。支持加密生態系統的交易一直是穩定幣的主要用例。
市值最大的穩定幣 USDT 於 2014 年在比特幣區塊鏈上推出,並於 2017 年擴展到以太坊區塊鏈,從而實現了其在去中心化金融 (DeFi) 中的應用。2019 年,由於速度更快、成本更低,USDT 進一步擴展到在亞洲廣泛使用的 Tron 網絡。USDT 主要在海外運營,但時代正在改變。
我們肯定會看到更多參与者(尤其是銀行和傳統參与者)進入市場。美元支持的穩定幣將繼續佔據主導地位。最終,參与者的數量將取決於需要多少種不同的產品來覆蓋主要用例——而且這個市場的參与者數量可能會比信用卡網絡市場更多。
Matt Blumenfeld, Global And US Digital Assets Lead, PWC
根據 Erin McCune, Founder & Principal Consultant, Forte FinTech,穩定幣的渠道因素如下:
穩定幣的實用優勢(速度快、成本低、全天候可用)正在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創造需求。尤其是那些即時支付尚未廣泛普及的國家,這些國家的中小企業(SMB)得不到現有企業的充分服務,而跨國公司希望更輕鬆地實現全球資金轉移。這些國家的跨境交易成本仍然高企,銀行技術不成熟,以及 / 或者金融包容性滯后。
宏觀需求(通脹對沖、金融包容性)正在推動穩定幣在那些嚴重通貨膨脹的地區被採用。阿根廷、土耳其、尼日利亞、肯尼亞和委內瑞拉等國的消費者使用穩定幣來保護他們的資金。如今,越來越多的匯款以穩定幣的形式匯入,沒有銀行賬戶的消費者現在也可以使用数字美元。
現有銀行和支付提供商的認可和整合是穩定幣合法化的關鍵(尤其是對機構和企業用戶而言),並且可以迅速擴大其使用範圍和適用性。成熟且規模化的支付網絡運營商和核心處理商可以提高透明度,並促進與企業和商家所依賴的数字解決方案的集成。銀行和非銀行機構之間各種穩定幣之間的清算機制對於實現規模化也至關重要。面向消費者(易於使用的錢包)和商家(將穩定幣的接受度嵌入到可通過 API 訪問的收單平台)的技術改進正在消除曾經將穩定幣限制在加密貨幣邊緣的障礙。
期待已久的監管明確性,將允許銀行和更廣泛的金融服務行業在零售和批發領域引入穩定幣。透明度(審計要求)和一致的流動性管理(可靠的票麵價值)也將簡化運營整合。
Matt Blumenfeld, Global And US Digital Assets Lead, PWC 表示,穩定幣的渠道因素如下:
用戶體驗:全球支付格局正日益轉向實時数字交易。但每種新支付方式的採用都面臨着客戶體驗的挑戰——是否直觀、能否看到用例、價值是否清晰。任何成功提升客戶體驗的機構——無論是針對零售用戶還是機構用戶——都將在各自的領域脫穎而出,成為領導者。
與我們當今支付方式的整合將推動下一波應用浪潮。在零售方面,這將體現在銀行卡或移動錢包的普及上。在機構方面,這將體現在更簡單、更靈活、更具成本效益的結算上。
監管清晰度:在新的穩定幣監管法規出台後,我們可以看到監管不確定性在全球範圍內對創新和應用的嚴重抑制。 MiCA 法規的推出、香港監管的清晰度以及美國穩定幣立法的進展,引發了旨在簡化機構和消費者資金流動的活動激增。
創新與效率:機構必須將穩定幣視為更敏捷產品開發的推動力,而這在當今時代難以實現。這意味着提供一種更簡單、更具創意或更具吸引力的媒介,以例如收益生成、可編程性和可組合性的形式增強傳統銀行存款。
正如 Forte Fintech Erin McCune 所指出的,任何對穩定幣市場潛在規模的預測都需要謹慎。市場波動因素眾多,我們自己的分析也表明市場波動範圍很廣。
我們根據以下因素驅動的穩定幣需求增長構建了預測範圍:
將部分美國本土和美國之外的美元持有量從紙幣轉換為穩定幣——海外持有的美國紙幣通常是對沖本地波動的避險工具,而穩定幣是獲取此類對沖的更便捷方式。在美國本土,穩定幣可以部分用於某些支付功能,併為此目的而持有。
將美國和國際家庭和企業持有的部分美元短期流動性重新配置為穩定幣,以支持現金管理和支付操作。因為穩定幣易於使用(例如全天候跨境支付等),並且如果法規允許,穩定幣可能部分替代收益資產。
此外,我們假設歐元 / 英鎊的短期流動性替代趨勢與美元短期流動性的替代趨勢類似,這些流動性由國內家庭和企業持有,儘管規模要小得多。在基準情況下, 我們對 2030 年樂觀情景預測穩定幣市場仍然主要由美元驅動(約佔 90%)。
公共加密市場的增長,其中穩定幣被用作結算或貨幣承兌的促進者;部分原因是機構對公共加密資產的採用率增長以及區塊鏈技術的普遍使用。在我們的基準情景下,我們假設 2021 年至 2024 年穩定幣發行量的增長趨勢將持續下去。
我們對 2030 年穩定幣市場規模的基準情景估計為 1.6 萬億美元,樂觀情景估計為 3.7 萬億美元,悲觀情景估計為 0.5 萬億美元。
注:2030 年貨幣總量(流通現金,M0、M1 和 M2)的存量使用名義 GDP 增長率計算。歐元區和英國可能會發行和採用本幣穩定幣。中國可能採用主權央行数字貨幣 (CBDC),採用外國私人發行穩定幣的可能性較小。2030 年非美元穩定幣的熊市預測:210 億美元;基準預測:1030 億美元;牛市預測:2980 億美元。
Erin McCune 是 Forte Fintech 的創始人兼首席顧問。她在支付領域擁有超過 25 年的諮詢經驗。她的諮詢工作重點關注商業支付、跨境交易以及企業金融、銀行業務和企業軟件的交叉領域。在創立 Forte Fintech 之前,她曾擔任貝恩公司和 Glenbrook Partners 的合伙人。
問:對於近期穩定幣市場規模以及推動其發展的潛在因素,樂觀和謹慎的展望是什麼?
預測全球穩定幣市場的增長需要極大的信心(或自負),因為仍有許多未知數。基於此,我提出了以下樂觀和悲觀的預測:
最樂觀的預測是,隨着穩定幣成為全球即時、低成本、低摩擦交易的日常媒介,市場規模將擴大 5-10 倍。相對樂觀的預測是,到 2030 年,穩定幣的價值將從目前的約 2000 億美元呈現指數級增長至 1.5 萬億 - 2.0 萬億美元,並將滲透到全球貿易支付、P2P 匯款和主流銀行業務中。
這種樂觀情緒依賴於幾個關鍵假設:
關鍵地區的監管政策寬鬆——不僅包括歐洲和北美,還包括對本地法定貨幣替代品需求最大的市場,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
現有銀行與新進入者之間建立真正的信任,以及消費者和企業對穩定幣儲備完整性的廣泛信任(例如,1 美元穩定幣 = 1 美元優先法定貨幣的等值價值)
在整個價值鏈中合理的收入分配,以促進合作;以及
廣泛採用能夠連接新舊基礎設施的技術,從而促進結構效率和規模化。例如,商戶收單機構已經開始使用穩定幣。對於批發支付應用,企業財務和應付賬款 (AP) 解決方案,以及商業銀行需要進行調整。商業銀行將需要部署代幣化和智能合約。
在悲觀情景下,穩定幣的使用仍然局限於加密生態系統和特定的跨境用例(主要是流動性較差的貨幣市場,這些市場目前僅佔全球 GDP 的一小部分)。地緣政治因素、對数字美元化的抵制以及 CBDC 的廣泛採用將進一步阻礙穩定幣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穩定幣的市值可能會穩定在 3000 億至 5000 億美元之間,並且在主流經濟中的作用有限。
以下因素將導致更悲觀的情景:
如果一個或多個主要穩定幣出現儲備失效或脫鈎事件,這將嚴重削弱散戶投資者和企業的信任。
使用穩定幣進行日常購物相關的摩擦和成本較高——無論是匯款接收者無法購買食品雜貨、支付學費和房租,還是企業無法輕鬆使用資金支付工資、庫存等。
零售 CBDC 尚未獲得關注,但在公共部門数字現金替代方案能夠規模化的地區,穩定幣可能不太適用。
在穩定幣日益受到關注、當地法定貨幣相關性進一步削弱的地區,央行行長可能會通過加強監管來應對。
如果完全儲備支持的穩定幣規模足夠大,這可能會「佔用」大量安全資產來支持它們,從而可能限制經濟信貸。
問:穩定幣目前和未來的用例有哪些?
與任何其他支付方式一樣,穩定幣的相關性和潛在增長必須根據具體用例來考量。一些用例已獲得廣泛關注,而另一些則仍停留在理論階段或明顯不切實際。以下是目前(或不久的將來)貢獻穩定幣交易量的用例(從大到小):
加密貨幣交易:個人和機構使用穩定幣交易数字資產是目前最大的用例,佔穩定幣交易量的 90%~95%。這類活動很大程度上是由算法交易和套利驅動的。在成熟階段,鑒於加密市場的持續增長及其對穩定幣流動性的依賴,交易(零售 +DeFi 活動)仍可能佔穩定幣使用量的 50% 左右。
B2B 支付(企業支付):據 Swift 稱,絕大多數傳統代理銀行交易金額通過 Swift GPI 在幾分鐘內即可到達目的地。但這主要發生在中心化的貨幣銀行之間,流動性強的貨幣之間,以及在銀行營業時間內。目前仍然存在許多效率低下和不可預測性的問題,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國家開展業務時。使用穩定幣支付海外供應商並管理資金運營的企業可能在穩定幣市場中佔據相當大的份額。鑒於全球 B2B 資金流高達數十萬億美元,即使一小部分轉向穩定幣,從長遠來看,也可能相當於穩定幣總市場規模的 20%~25%。
消費者匯款:儘管從現金到数字貨幣的穩步轉變,監管機構的壓力以及新進入者的專註努力,海外工作者向國內親朋好友的匯款仍然成本高昂(平均 200 美元交易的 5%:比 G20 目標高出 5 倍)。憑藉更低的費用和更快的速度,穩定幣有望在約 1 萬億美元的匯款市場中佔據重要份額。如果承諾的即時性和大幅降低的成本得以實現,在高採用率的情況下,穩定幣可能佔據 10%~20% 的市場份額。
機構交易和資本市場:穩定幣為專業投資者或代幣化證券結算交易的用例正在不斷擴展。大額資金流(外匯、證券結算)可以開始使用穩定幣來加速結算。穩定幣還可以簡化股票和債券零售購買的融資流程,而目前,這通常通過批量自動清算所處理來實現。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已開始為基金試行穩定幣結算,為其在資本市場的廣泛應用奠定基礎。鑒於金融機構之間巨大的支付流,即使是適度的採用也可能佔據穩定幣市場約 10%~15% 的份額。
銀行間流動性和資金:在內部或銀行間結算中使用穩定幣的銀行和金融機構佔比較小,但可能影響巨大(可能不到總市場規模的 10%)。領先的行業參与者 JP Morgan 已經推出了每日交易額超過 10 億美元的區塊鏈項目,儘管監管仍缺乏透明度,但這仍展現出巨大的潛力。這一領域可能會大幅增長,儘管它可能與上述機構用途有所重迭。
我們相信,穩定幣的使用量可能會增長,這些新機遇將為新進入者創造空間。目前發行商的雙頭垄斷格局可能在離岸市場持續存在,但每個國家的在岸市場都可能為新參与者提供加入的平台。
正如過去 10~15 年銀行卡市場的演變一樣,穩定幣市場也將發生變化。穩定幣與銀行卡行業或跨境銀行業務有一些相似之處。所有這些行業都具有強大的網絡 / 平台效應和強大的強化循環。更多商家接受某個值得信賴的品牌(Visa、Mastercard 等),會吸引更多持卡人使用該卡。穩定幣也具有類似的使用循環。
在較大的司法管轄區,穩定幣通常不受金融監管,但這種情況在歐盟(MICA,2024)和美國(正在進行)正在發生變化。更嚴格的金融監管需求,以及對合作夥伴的高成本要求,可能會導致穩定幣發行商的集中化,就像我們在信用卡網絡中看到的那樣。
最終,擁有少數幾家精選的穩定幣發行商對更廣泛的生態系統有利。
雖然一兩家主要參与者可能看起來很集中,但過多的穩定幣會導致碎片化、不可替代的貨幣形態。穩定幣只有在具備規模和流動性的情況下才能蓬勃發展。
Raj Dhamodharan,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Blockchain & Digital Assets, Mastercard
然而,政治和技術的不斷髮展,導致信用卡市場(尤其是在美國以外的地區)的差異性加劇。同樣的情況會不會也發生在穩定幣上?
許多國家已經開發了自己的國家卡計劃,例如巴西的 Elo(2011 年)、印度的 RuPay(2012 年)等等。許多國家卡計劃的推出是出於國家主權的考慮,並受到當地監管變化和國內金融機構政治鼓勵的推動。它們還實現了與新的國家實時支付系統的整合,例如巴西的 Pix 和印度的 UPI。國際卡計劃雖然近年來持續增長,但在許多非美國市場失去了市場份額。在許多市場,技術變革導致了数字錢包、賬戶到賬戶支付和超級應用的興起。所有這些都導致了信用卡市場份額的下降。
正如我們在信用卡市場看到國家級計劃的激增一樣,我們很可能會看到美國以外的司法管轄區繼續專註於開發自己的中央銀行数字貨幣(CBDC),將其作為國家戰略自主的工具,尤其是在批發和企業支付領域。
OMFIF 對 34 家央行的調查显示,75% 的央行仍計劃發行 CBDC。預計未來三到五年內發行 CBDC 的受訪者比例已從 2023 年的 26% 增長到 2024 年的 34%。與此同時,一些實際實施問題也日益凸顯——31% 的央行推遲了發行時間表,理由是立法和希望探索更廣泛的解決方案。
CBDC 項目始於 2014 年,當時中國人民銀行(PBoC)開始研究数字人民幣。巧合的是,Tether 也誕生於這一年。近年來,在私人市場力量的推動下,穩定幣發展迅速。
相比之下,CBDC 在很大程度上仍處於官方試點階段。少數幾個啟動了國家級 CBDC 項目的小型經濟體,並沒有看到太多的自然用戶增長。然而,近期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可能會增加人們對 CBDC 項目的興趣。
穩定幣和数字資產的採用為一些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了新的業務機會,以推動收入增長:
銀行在穩定幣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銀行有很多機會參与穩定幣的開發,繼續充當貨幣流動的樞紐。這可以是直接作為穩定幣發行人,也可以是作為支付收付 / 支付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圍繞穩定幣的結構化產品,一般的流動性提供,或以更間接的方式發揮作用。
隨着用戶追求更具吸引力的產品和更佳的體驗,我們已經看到存款從銀行體系中流出。藉助穩定幣技術,銀行有機會創造更好的產品和體驗,同時將存款保留在銀行體系中——用戶通常更希望存款在銀行體系中得到安全保障。
Matt Blumenfeld,Global and US Digital Assets Lead, PwC
在系統層面,穩定幣可能產生與「狹義銀行」類似的影響,而且關於此類機構的優缺點,政策爭論由來已久。銀行存款向穩定幣的轉移可能會影響銀行的放貸能力。這种放貸能力的下降可能會抑制經濟增長,至少在系統調整的過渡期內是如此。
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01 年第 9 號論文所總結的那樣,出於對信貸創造和增長的擔憂,傳統的經濟政策反對狹義銀行業務。卡托研究所 2023 年報告及其他類似機構也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認為「狹義銀行業務」可以降低系統性風險,而信貸和其他流動則會適應。
信任和透明度是區塊鏈在公共部門的核心優勢。區塊鏈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取代現有的中心化系統,從而提高運營效率、增強數據保護並減少欺詐。
雖然公共部門的鏈上交易量最初可能小於私營部門,但公共部門日益增長的興趣對於區塊鏈的普遍應用至關重要。
區塊鏈技術有望通過提高透明度、效率和問責制來改變政府服務的公共支出和財政,同時顯著減少對手動和紙質流程的依賴。通過整合政府機構和外部合作夥伴之間的財務和非財務報告,區塊鏈能夠實時追蹤支出。
這應該能夠降低腐敗風險,同時增強公眾對公共機構的信任。區塊鏈記錄的不可篡改特性確保交易的可追溯性和可驗證性,從而簡化審計流程並加強問責制。區塊鏈還能實時監控財政撥款,並提供數據驅動的洞察,以評估公共支出的影響。
智能合約的使用可以通過自動化投標、評估和合同授予流程,提高招標流程的效率。這減少了人工干預,提高了合同授予的透明度,從而解決了人工選擇中常見的偏見和偏袒問題。合同付款也可以按里程碑分階段進行,確保僅在項目里程碑達成時才發放資金。
通過將區塊鏈集成到會計系統中,可以簡化稅收征管和合規流程,實現稅務計算的自動化並向政府匯款。由於所有交易都永久記錄在區塊鏈上,逃稅變得更加困難,從而加強了稅收征管。
基於區塊鏈的数字債券還可以通過自動支付利息,實現更快、更透明地發行。它還允許部分所有權,從而擴大投資者的參与度。在債券期限內實時跟蹤債務工具,可以進一步提高問責制和投資者信心。
除了提高效率和問責制之外,基於區塊鏈的政府服務数字化還可以減少每年用於合同、記錄和交易的大量紙質文件。例如,迪拜的「無紙化戰略」旨在通過將所有服務(包括簽證申請、賬單支付和執照續期)数字化,減少每年產生的數十億張紙張,這些服務現在將通過區塊鏈技術安全地進行交易。
傳統的政府和公共部門資金和撥款發放流程通常涉及大量人工工作——處理表格、驗證索賠以及管理現金流。區塊鏈提供了一種更有效的替代方案,可以簡化流程,增強數據安全性和完整性。使用區塊鏈還可以提高透明度,確保資金公平分配,減少腐敗和欺詐的機會。區塊鏈還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提高記錄保存和對賬的效率。
加密散列數據被整合到區塊鏈系統中,以增強交易信息的完整性並避免未經授權的訪問。智能合約還可以通過編程預先定義的條件(例如驗證資格標準)來自動化和保護分配流程。
區塊鏈技術在很多方面都非常適合跨境使用,世界銀行於 2024 年 9 月啟動的「資金鏈」倡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倡議目前已在摩爾多瓦、菲律賓、肯尼亞、孟加拉國、毛里求斯和莫桑比克開展了 9 個項目。
FundsChain——世界銀行用於資金撥付追蹤的區塊鏈
世界銀行負責每年撥付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並確保資金用於其預期用途。由於在多個國家開展了眾多項目,追蹤和核實資金使用情況傳統上是一個耗時的手動過程。雖然一些任務已經實現自動化,但大部分監管工作仍然需要大量勞動力。FundsChain 計劃旨在提高資金分配流程的透明度和效率。
世界銀行與安永合作開發了一個基於區塊鏈的平台,旨在實時追蹤資金流向和支出情況。FundsChain 提供強大的資金撥付追蹤功能,使利益相關者能夠實時查看資金,提高透明度並增強信心,確保資金真正到達預期受益人手中,最終使世界銀行能夠支持借款國的反腐敗改革議程。
代幣在資金入賬時生成。這些代幣會被記入每個實體的数字錢包。通過智能合約實現交易自動化,效率得以提升;通過在區塊鏈上存儲和公證上傳的資源,安全性和數據完整性也得到進一步增強。共識算法用於驗證交易並防止超支。
目前,這種監督是通過合同要求借款人提交支出報告並收集其他支持文件來實現的。這可能是一個高度手動、勞動密集且耗時的過程,需要大量的協調工作、時間和成本。通過 FundsChain,所有項目利益相關者(包括借款人、供應商、審計師和最終受益人)都可以看到資金的去向、使用方式和時間,從而實現端到端的透明度,所有交易均記錄在鏈上,使利益相關者能夠實時監控資金流向。
世界銀行使用私有區塊鏈構建 FundsChain,是因為他們希望掌控該平台及其未來的發展。鑒於其公共部門使命的敏感性,他們不希望依賴第三方供應商。他們還希望確保其使用的任何平台都能與其他多邊開發銀行的平台互操作,從而實現無縫集成。
區塊鏈技術為公共記錄管理提供了一個強大而安全的平台,確保關鍵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可訪問性。通過利用不可篡改的賬本,區塊鏈可以保持記錄的完整性、準確性和防篡改性,從而增強公眾對政府系統的信任。
與集中存儲記錄的傳統數據庫不同,區塊鏈上的數據分佈在多個節點的網絡中,即使單個節點發生故障,數據仍然可訪問,並降低了網絡攻擊導致數據泄露的風險。對記錄的任何修改都會被加密並記錄時間戳,從而創建可審計的線索,在保護公民數據的同時增強問責制。區塊鏈還提高了記錄的可訪問性和可用性,因為記錄可以在需要時輕鬆檢索和訪問。
各國政府正在探索用於公共記錄管理的區塊鏈解決方案。例如,新加坡的 OpenCerts 是一個區塊鏈平台,它使教育機構能夠頒發和驗證防篡改的學歷證書。這有助於降低文件偽造的風險,並簡化憑證驗證。
區塊鏈可以推動顯著改進的另一個領域是土地所有權和房地產管理。該領域往往受到記錄保存碎片化、流程過時和腐敗的困擾。在公共部門腐敗猖獗的國家,欺詐風險尤其高。例如,格魯吉亞已將其土地所有權登記系統整合到比特幣區塊鏈中,改進了房地產相關交易的驗證,同時提高了安全性和服務效率。
在機構誠信薄弱的國家,有機會通過去中心化的賬本來提高透明度,並恢復公眾對公共機構的信任。這些賬本可審計、對公眾透明,並由各方維護,且各方有不串通的動機。
Artem Korenyuk,Digital Assets – Client, Citi
在危機期間,有效的協調至關重要,因為多個實體使用不同的系統提供食品、醫療保健和住所方面的援助。區塊鏈可以通過提供統一的共享賬本來簡化項目設計、資源分配和數據共享,從而避免重複工作並確保援助能夠送達最需要的人。實時、可驗證的交易記錄還能促進援助機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合作,從而縮短整體響應時間。
除了協調之外,區塊鏈還有潛力重塑危機眾籌,提供一個透明且去中心化的資金調動機制。通過利用数字貨幣,區塊鏈可以收集捐款並將其直接轉移到經過驗證的受益人,無需中介機構,從而降低成本並減少延誤。智能合約的使用可以進一步實現基於預定條件的資金支付自動化。
確保人道主義供應鏈的完整性是區塊鏈可能幫助解決的另一個關鍵挑戰。通過實現端到端可追溯性,區塊鏈使援助機構能夠追蹤人道主義物資的來源、流動和使用情況。這打破了數據孤島,防止了腐敗,並確保援助物資有效地送達受災社區。它還能實現實時庫存跟蹤,幫助各組織更快地應對物資短缺,並避免出現物流瓶頸。
聯合國難民署 (UNHCR) 使用 Stellar 區塊鏈分發人道主義援助,這是區塊鏈在公共部門影響的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UNHCR 實施區塊鏈技術來簡化財政援助的發放流程,並成功地將其應用於烏克蘭、阿根廷和世界其他地區。區塊鏈的一個關鍵優勢是通過整體数字化轉型工作顯著節省了成本。
區塊鏈還帶來了更高的透明度。在許多危機情況下,流離失所者可能無法獲得傳統的銀行服務。通過使用基於區塊鏈的錢包,援助受助人無需依賴第三方即可接收和使用資金。
Denelle Dixon, CEO and Executive Director, Stellar Development Foundation
代幣化有望通過代幣以数字化方式代表現實世界和金融資產,從而釋放價值,提高效率、透明度和可及性。在公共部門,代幣化可應用於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
政府可以對債務工具進行代幣化,提高債券發行效率,並讓更廣泛的投資者能夠參与其中。同樣,自然資源和基礎設施資產(例如道路、橋樑和公用事業)也可以以数字代幣的形式呈現,從而實現更高效地追蹤、管理和融資。
除了投資可及性和部分所有權模式之外,代幣化還能幫助金融機構和公共機構簡化運營,降低效率低下和系統性風險。通過智能合約實現的自動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中介機構,提高流動性,並增強公眾對公共資產管理的信任。
一些機構已經探索了區塊鏈在数字債券中的應用。例如,歐洲投資銀行 (EIB) 於 2021 年發行了其首筆基於區塊鏈的数字債券,金額為 1 億歐元。此次發行與法國銀行合作,使用區塊鏈進行数字債券的登記和結算。
2022 年,歐洲投資銀行啟動了 Venus 項目,使用央行貨幣以批髮型 CBDC 的形式在私有區塊鏈上發行了其首筆以歐元計價的数字債券。同樣,瑞士盧加諾市在 2023-24 年間,利用瑞士國家銀行的批髮型 CBDC,利用分佈式賬本技術 (DLT)/ 區塊鏈技術完成了三筆債券發行。
Promissa – 代幣化本票
許多國際金融機構,包括多邊開發銀行 (MDB),其資金部分來源於被稱為本票的金融工具,其中大多數仍以紙質形式存在。雖然現行系統框架為成員國向世界銀行等公共機構繳納認購款和會費提供了操作控制,但未償付本票的託管可以数字化,以應對運營挑戰並進一步提高效率。
Promissa 項目由國際清算銀行創新中心、瑞士國家銀行和世界銀行共同發起,旨在構建一個数字代幣化本票的原型平台。Promissa 項目探索使用分佈式賬本技術 (DLT) 簡化本票管理,並在本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為所有交易對手提供單一真實信息來源。這將使成員國央行能夠全面了解其與多邊開發銀行的未償票據,反之亦然。
多邊開發銀行間的本票數量巨大:例如,世界銀行最大的兩家機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和國際開發協會(IDA),自成立以來都擁有大量成員國承諾的本票。雖然 Project Promissa 項目旨在重新構想一個「單一事實來源」平台解決方案,以簡化成員國與多邊開發銀行之間本票的管理,但未來可以通過整合代幣化或現有的支付系統,將其擴展到與此類本票相關的支付。
單一的数字身份可以作為公共和私人交易的有效證明,增強存儲安全性和便捷性。基於區塊鏈的数字身份 (ID) 提供了一種去中心化、防篡改的身份驗證機制,從而降低了欺詐和身份盜竊的風險。
数字身份將基本服務擴展到服務匱乏的社區和那些沒有官方證件的人群,例如流離失所者。由於近 8.5 億人缺乏官方身份證明,数字身份證可以通過使用生物識別和社區驗證等替代數據賦予個人權力。
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特性為每筆交易創建了透明的記錄,創建了可驗證的数字審計線索,從而增強了安全性和問責制。其去中心化的架構和強大的加密協議可以保護個人數據免遭泄露和欺詐。
此外,自主主權身份確保個人擁有對其信息的所有權和控制權,並根據需要選擇性地共享數據。零知識證明等先進技術能夠在不泄露敏感信息的情況下驗證身份屬性。
瑞士楚格市就是一個早期的例子,該市基於以太坊區塊鏈的自主数字身份證,為居民提供單一、可驗證的电子身份,適用於各種應用。楚格市的區塊鏈数字身份項目於 2017 年啟動,由於複雜性和可用性有限等一系列因素,迄今為止應用有限。
2023 年,巴西推出了基於區塊鏈的新國民身份證。新的数字身份證可以通過移動設備使用面部識別和二維碼訪問。這些身份證存儲在名為 b-Cadastros 的私有區塊鏈上,由巴西國有 IT 服務公司構建,旨在提高公共機構之間數據共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區塊鏈為政府服務帶來巨大潛力,帶來諸多優勢,例如透明度、安全性和效率。然而,區塊鏈的大規模應用也面臨着以下所述的重大挑戰。
制定標準化協議和實踐將有助於公共區塊鏈在銀行和政府中獲得更廣泛的認可和信任。促進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的合作可以推動創新,並確保區塊鏈解決方案滿足所有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Ricardo Correia,Partner, Bain & Company
缺乏信任:許多區塊鏈解決方案仍處於實驗階段,未經測試,這使得在生態系統中建立信任變得困難。有必要提高整個生態系統的認知度並培養相關技能。這需要時間和投資。
互操作性和可擴展性:如果要在國家或全球範圍內採用區塊鏈解決方案,它們需要具備互操作性和可擴展性,以處理大量交易。目前正在努力制定區塊鏈的全球標準,使其在不同市場獲得廣泛認可。
轉型挑戰:徹底改造現有基礎設施可能極具挑戰性,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實際收益證據不足、區塊鏈技術被認為不成熟以及複雜的遺留系統的存在進一步阻礙了新的投資。
監管問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給大規模應用帶來了挑戰,因此需要建立監管框架,以認可區塊鏈的法律性質、存儲文檔的有效性以及發行的金融工具。監管不明確減緩了區塊鏈的採用。
應對濫用風險:雖然難以量化非法使用的加密貨幣規模,但據估計,2024 年非法地址接收了 510 億美元的加密貨幣,比上一年增長了 11%。然而,作為所有鏈上交易量的百分比,這個数字通常不到 1%。
變革阻力與公眾認知
實施區塊鏈通常意味着對現有系統的徹底改革,這可能會改變公職人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他們的日常工作。雖然有些人可能將區塊鏈視為改善行政流程的积極變革,但許多人往往會抵制它,因為他們認為區塊鏈是一種威脅。
公眾認知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區塊鏈有時會與投機性的加密貨幣市場和模因幣聯繫在一起,掩蓋了其底層技術在現實世界中的優勢。這可能會加劇人們的懷疑,從而減緩其在公共部門的主流應用。
Saqr Ereiqat, Secretary General, Dubai Digital Asset Association
本節重點介紹美國國會目前正在審議的兩項主要穩定幣立法。這兩項立法都旨在建立一個監管框架,將穩定幣納入主流金融生態系統。
《引導和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GENIUS Act)提出了一種雙管齊下的監管方法,根據穩定幣發行人的市值水平進行監管。
總市值低於 100 億美元的穩定幣發行人可以選擇接受州級監管機構的監管(如果州級監管制度與聯邦監管框架基本相似)。市值超過 100 億美元門檻的發行人將接受聯邦監管。銀行和非銀行機構均可在獲得監管機構批準的情況下發行穩定幣。
該法案概述了發行人的義務,包括 1:1 儲備支持、披露和贖回程序、每月儲備構成報告和證明、審慎標準以及一系列消費者保護措施。
第二項立法是《2025 年穩定幣透明度和問責制促進更佳賬本經濟法案》(STABLE Act)。該法案在允許發行穩定幣的公司類型方面與《GENIUS 法案》有很多相似之處,並且對發行人維持 1:1 儲備的要求類似(但在儲備構成方面有所不同),在信息披露、每月證明等方面也有類似的要求。與《GENIUS 法案》不同,該法案不以 100 億美元的市場門檻來區分發行人。
鑒於這些法案將賦予某些穩定幣發行人選擇加入州級監管制度的能力,它們可能會造成監管套利風險,即一些州可能會引入不太嚴格的制度來吸引穩定幣發行人。州級監管制度的差異可能會使銀行難以與受多種不同監管制度約束的發行人開展業務。
雖然這兩項法案都為銀行提供穩定幣支付服務打開了大門,包括提供託管服務、私鑰或支付穩定幣的儲備支持,但確保立法提供適當的非法融資保護措施,將是使銀行能夠充分利用此類機會的關鍵。
這兩項法案都將在頒布之日起 18 個月後(具體日期待定)或聯邦銀行監管機構發布最終實施條例之日起 120 天後生效,以較早者為準。這兩項法案都必須經過協調程序,由眾議院和參議院全體就同一版本的立法進行投票,然後才能通過成為法律。在此過程中,法案仍有可能在實質內容上發生修改。
在探索基於區塊鏈的基礎設施時,必須權衡私有鏈和公有鏈之間的利弊。公有鏈是無需許可的網絡,允許任何人參與、驗證交易和訪問數據。這種開放性使其成為實現可訪問性和透明度的強大工具,但也在監管執行和可擴展性等領域帶來了挑戰。
這與公有雲計算和託管的現狀類似。銀行和金融機構監管機構曾擔心存儲在公有雲中的數據的安全性和控制權。這次,人們對公有鏈也抱有類似的擔憂。銀行需要採取適當的控制措施和風險緩解措施,制定規則手冊,並就此進行相關教育。
Biser Dimitrov, Digital Assets – Technology, Citi
去中心化且不受任何權威約束:公有鏈往往獨立於任何單一實體運行,從而降低了政府過度干預、審查或單方面操縱的風險。治理通常是去中心化的,通過工作量證明 (PoW) 或權益證明 (PoS) 等共識機制實現。
透明度和可審計性:公有鏈確保交易被永久記錄並公開訪問。這種透明度增強了問責制,減少了腐敗,並有助於增強對金融體系的信任。
互操作性和開放可訪問性:在公有鏈上發行的穩定幣可用於多種應用程序和服務,無需進行自定義集成。它們還促進了全球可訪問性,任何有互聯網連接的人都可以訪問和使用它們。
安全性和彈性:公有鏈的去中心化特性,由龐大的節點網絡和加密機制保護,使其與私有系統相比,更能抵禦單點故障、網絡攻擊和中心化攻擊。
另一方面,公有鏈可能並不適合所有用例:
可擴展性和交易吞吐量:公有鏈可能在交易吞吐量方面存在困難,尤其是在處理大量交易時,這會導致交易處理速度變慢且費用更高。這使得它們不太適合處理大容量、實時的金融交易。
缺乏隱私和匿名性:由於所有交易都是公開可見的,公有鏈可能並非處理敏感金融或其他政府數據的理想選擇。匿名性可能因區塊鏈的類型而異。
監管合規挑戰:公有鏈的匿名性使得反洗錢 (AML) 和「了解你的客戶」(KYC) 法規的執行變得困難。政府可能難以追蹤非法金融活動或有效執行金融政策。
定製化程度有限:雖然在公鏈上發行的穩定幣提供了成熟的框架,但它們在針對特定用例定製解決方案方面靈活性有限。
政策制定者和風險管理者可能還需要考慮其他問題:(1) 正常運行時間和可靠性,以及 (2) 在與公鏈相關的代幣中識別出最可信的代幣。對一些人來說,這與人們對加密貨幣的負面看法有關(因為它最初與非法活動聯繫在一起)。
無論是私營還是公共部門,銀行和大型機構傳統上都依賴於專有的內部部署技術。開源和雲技術需要時間才能滲透到這些機構中。公鏈、無需許可的區塊鏈的整合將是一個挑戰——但在監管和政策變革的支持下,變革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