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隔夜BTC回升至94-95k區間。比特幣開發者Jimmy Song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比特幣離開了Core(注:指Bitcoin Core客戶端軟件,被認為是繼承自中本聰原始代碼庫的“正統”)還能存活嗎?另一知名比特幣開發者Luke Dashjr則回復:目前來看,比特幣在沒有Core的情況下繼續存活的可能性,遠高於依賴Core的情況。
眾所周知,比特幣自2009年誕生以來,其底層協議和運行機制始終圍繞“去中心化”展開。作為其最初的參考實現,Bitcoin Core承擔了維護協議規則、修復漏洞、升級網絡等功能。然而,比特幣的生存是否必須依賴Core?
從比特幣的技術架構上講,協議優先於實現。比特幣的核心並非某一具體軟件,而是由數學規則和密碼學算法定義的協議。
Bitcoin Core作為協議的首個實現,提供了標準化的節點程序,但其代碼並非不可替代。
理論上,任何符合比特幣共識規則的客戶端均可接入網絡,只要新實現與現有網絡的交易驗證規則、區塊生成邏輯兼容,比特幣網絡即可持續運行。
但是,根據Luke Dashjr的統計,目前Bitcoin Core客戶端軟件仍居絕對統治地位,市場佔有率超過97%。
至於原因,教鏈覺得,可能是因為所謂大多數人的共識,需要一個載體。而選擇一個最“正統”的代碼庫作為這個承載共識的載體,似乎是最簡單的。
和礦工對最長鏈的選擇類似,對Core軟件的選擇似乎也是博弈論里的一個“謝林點”(Schelling Point)。
這就是為什麼比特幣誕生16年,Core之外的其他客戶端軟件也有不少,但是它們卻始終無法取得較高市場份額的原因。
而上圖中佔比第二位的Bitcoin Knots,其實也是Core,是Luke Dashjr個人出品的一個Core的魔改版本。
在比特幣發展歷史上,社區分歧最大的、最激烈的2017-2018年大小區塊擴容之爭的時候,大區塊倡導者試圖奪取Core的正統地位,一度動用了接近Core的算力,但最終還是敗下陣來。這無疑大大加強了Core不可撼動的領導地位。
如果沒有Core以及當時首席維護者Wladimir van der Laan(於2014-2022擔任首席維護者)對原則的堅持和不懈地協調,很難想象社區紛爭會激化到什麼程度,以及是否會出現礦工集團反向控制開發團隊,組建“軍政府”的結果。
Core和礦工集團的區別在於,礦工集團掌握算力,一旦拿到代碼修改權(立法權),那就是為所欲為,想怎麼改規則,就怎麼改規則;而Core想通過改代碼來改規則,只能寄希望於社區自願接納新的代碼規則,否則寫了代碼沒人用,法令出不了github,就是廢紙一張。
目前比特幣的協議更新依賴於BIP(比特幣改進提案)流程,任何開發者均可提交提案,但需經過礦工、節點、交易所等多方利益協調才能生效。Bitcoin Core代碼庫在GitHub上公開,全球開發者均可審查、修改或提出替代方案。
協議的演進機制本質上是一個社會實驗。如果無法照顧到礦工群體的利益,則不可能成功升級。而如果無法照顧到更廣泛的持幣用戶的利益,那麼下場更慘,用戶會用腳投票,拋售BTC,徹底將其拋棄,最終結局就是歸零。
脫離Core的比特幣可能面臨兩類風險。其一是協議碎片化。若多個客戶端對規則解讀產生分歧(如區塊大小、腳本操作碼),可能導致網絡分裂。2017年的分叉潮已显示此類風險,但歷史表明,市場通常會選擇具有最強網絡效應和穩定性的鏈作為“主鏈”。其二是開發資源分散。Core積累了十餘年的技術債務和優化經驗,新實現需重建同等水平的代碼健壯性,這對社區協作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不過,只要工作量證明機制、2100萬上限、UTXO模型等核心規則不變,任何兼容性實現均可繼承其價值存儲屬性。
如果在極端情況下Core消失,礦工為維護自身資產價值仍有動力切換到其他客戶端,而交易所和錢包服務商也會適配新協議以保證業務連續性。
比特幣的生命力根植於其協議層的社會共識與去中心化架構,而非特定開發團隊或軟件實現。Core的角色類似於“首席維護者”,但並非不可替代。
目前階段Core的存在作為謝林點承載全球共識的“代筆”,其實是在替所有持幣用戶來書寫比特幣的規則,這是人類社會演化至今所能達到的自然而然的選擇。
至於Core本身的“去中心化”,分裂成諸多客戶端軟件和代碼維護團隊,不再依靠傳統協作方式進行協調,這實在是在人類還習慣於國家統治、公司治理等管理方式的時代,探索、開拓和創新出去中心化治理和自組織協作的嶄新方式的又一座豐碑。
或許我們應當對此保持樂觀。
歷史危機證明,當代碼缺陷威脅系統時,社區能夠通過協作快速修復;當開發方向出現分歧時,市場通過算力投票選擇主鏈。這種基於規則、動態平衡的治理模式,或許使得比特幣即便脫離Core,仍可依託開源生態與全球參与者延續其網絡效應。
也許其真正的生存底線在於:多數參与者是否依然相信數學規則而非人為權威,以及他們是否願意為維護這一信念付出成本和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