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來源 / A16ZCrypto 編輯 / far@Centreless 編譯 / Centreless X(Twitter) @Tocentreless
支付行業的規模難以想象。2023年,全球支付行業處理了3.4萬億筆交易,交易總金額高達驚人的1.8千萬億(quadrillion)美元,創造了2.4萬億美元的收入。僅在美國,信用卡支付就達到了5.6萬億美元,借記卡支付也達到了4.4萬億美元。
儘管支付行業無處不在且規模龐大,但支付解決方案依然昂貴且複雜,雖然支付應用常常將這一體驗從消費者面前屏蔽開。例如,Venmo 是一款點對點支付應用,前端看起來簡單易用,但其後端隱藏着複雜的銀行集成、借記卡處理機制以及無數合規要求。進一步增加複雜性的,是支付方案之間往往是層層疊加構建的,人們仍在使用各種支付軌道,包括現金、借記卡、信用卡、點對點支付應用、ACH(自動清算所)、支票等。
衡量支付產品的四個主要維度是:及時性、成本、可靠性和便利性。
穩定幣之所以能撬動支付行業,正是因為它從現有支付解決方案失敗的地方切入:成本高、可用性低或摩擦大。同時,在那些支付方案所捆綁的其他服務(如身份驗證、信貸、合規、反欺詐保護和銀行集成)並不必要的場景中,穩定幣也更具優勢。
以匯款為例,它往往出於無奈而發生。許多匯款用戶屬於“銀行服務不足”人群,使用的是高度碎片化的金融服務。因此,這些用戶對傳統支付與銀行服務之間的集成並不感到有多大價值。而穩定幣支付具備即時結算、低成本、無中介等結構性優勢,對所有支付用戶或構建者都具有吸引力。畢竟,用穩定幣從美國匯200美元到哥倫比亞,成本不到0.01美元;而傳統通道的費用是12.13美元。(匯款用戶無論成本如何都必須匯款,但他們能從更低的費用中大大受益。)
國際企業支付,尤其是在新興市場中的小企業,也同樣面臨高費用、處理時間長和銀行支持薄弱等問題。例如,墨西哥的一家服裝製造商向越南的紡織廠付款,這筆交易通常會涉及四個或更多中介機構——本地銀行、外匯服務、對應銀行,再到對方國家的外匯服務和本地銀行。每一个中介都會抽成,並帶來失敗風險。
幸運的是,這類交易往往發生在合作關係明確的雙方之間,而且是重複進行的。藉助穩定幣,墨西哥的付款方和越南的收款方可以嘗試繞過那些緩慢、官僚、昂貴的中介。他們可能需要在本地尋找上下車的通道以及適配的流程,但最終,他們可以享受到更快捷、更便宜、更可控的支付體驗。
小額交易——尤其是那些低欺詐風險的線下交易,例如在餐館、咖啡店或街角小店的消費——同樣是一個充滿潛力的機會。由於利潤率本就不高,這類商家對成本非常敏感,因此支付方案中哪怕是每筆15美分的手續費,也會對其盈利能力產生實質影響。
每當顧客花2美元買一杯咖啡,咖啡店實際只能拿到1.70到1.80美元左右,近15%的費用被支付公司抽走——僅僅是為了完成這筆交易。而信用卡在這種場景下只是提供了“便利”: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商家,並不需要那些高費率所包含的附加功能。消費者並不需要防欺詐保護(他們剛剛被遞了一杯咖啡),也不需要貸款(咖啡才2美元)。而咖啡店在合規和銀行集成方面的需求也非常有限(很多咖啡店使用的是餐飲管理系統,甚至完全不使用)。因此,如果有一種便宜、可靠的替代方案,可以預見,這些商家會积極採用。
互聯網實現了信息的自由傳播和全球流動。那麼,為什麼轉賬仍然如此困難和昂貴?
早期的互聯網曾承諾一個人人都能無需許可地發布、構建或交易的未來。电子郵件和萬維網等協議是開放且中立的,它們引發了一場創意、創新與創業的爆發。但在某個節點,我們偏離了方向。
如今的全球金融體系更像是一張企業網絡的拼圖:集中、封閉且榨取性強。每一筆交易背後都是一個複雜繁瑣的“盧布·戈德堡機器”,包括銷售點、支付處理商、收單行、發卡行、本地銀行、中介銀行、外匯機構、卡組織等等——每個環節都抽成、拖慢速度、施加限制。這些網絡實際上向商業徵收了不必要的“稅”,也壓制了創新,將本應中立的金融“管道”變成了高摩擦的瓶頸。
穩定幣——即錨定美元等穩定資產的加密貨幣——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出路,一次重啟的機會,將互聯網最初的願景帶入貨幣世界。
當下的支付架構並非為互聯網而設計,它源自一個遍布中介的世界(這些中介原本用於管理本地合作、欺詐防範和運營)。即便在今天,國際匯款的費用仍高達10%——2024年9月,一筆200美元的匯款平均費用為6.62%。這不僅僅是摩擦,更是對世界上最貧困工人的一種“累退稅”。我們所繼承的系統緩慢、不透明且排他,使數十億人無法充分接入或完全被排除在全球金融體系之外。
對於許多企業而言,傳統支付體系的低效也意味着巨大的成本。穩定幣可以極大改善這種狀況。比如,從墨西哥到越南的B2B支付需耗時3至7天,成本為每1000美元14至150美元不等,中間可能要經過五個環節,每一環都抽成。穩定幣可以繞過傳統系統,如國際SWIFT網絡及其清算和結算流程,使這類交易幾乎免費、即時完成。
這並不是理論,它已經在現實中發生。比如,SpaceX 正在使用穩定幣管理企業財務,包括從貨幣動蕩國家(如阿根廷、尼日利亞)匯回資金。另有公司如 ScaleAI,則通過穩定幣向全球勞動力快速、低成本發薪。而在B2C領域,Stripe 是首個大規模支持加密支付的服務商,目前其結賬手續費為1.5%,僅為傳統收費的一半。這對某些行業而言是極大利好。a16z crypto 的 Sam Broner 指出,對利潤極低的行業(如超市)而言,1.5%的改善可能意味着凈利潤翻倍。(而在區塊鏈競爭市場中,交易費用預期還會繼續下降。)
不同於舊有、各自孤立的金融架構,穩定幣天生即具全球性。它們運行在區塊鏈上——開放、可編程的網絡,任何人都可在其上構建應用。無需與多個國家的銀行逐一談判,只需接入網絡即可。人們已經開始認知到其優勢:2024年,穩定幣交易額達到了15.6萬億美元,與Visa幾乎持平。雖然這一数字主要代表的是金融流而非零售支付,但其規模已預示着我們正站在金融基礎設施轉變的門檻上,不再需要“用膠帶粘補20世紀系統”。
我們可以從零構建全新架構,一個真正原生於互聯網的架構——正如 Stripe 所說,“金融服務領域的常溫超導體”,實現的是無損的價值傳輸,而非無損的能量傳輸。
穩定幣是我們首次真正有機會對貨幣進行類似“电子郵件革新”的技術重塑——讓它開放、即時、無國界。
回想短信的發展。在 WhatsApp 出現前,跨境發短信要付每條30美分,而且即便如此也未必能順利送達。直到互聯網原生的消息服務出現——即時、全球、免費。如今的支付,就像2008年的短信:被國界割裂,被中介盤剝,被人為設限。
穩定幣提供了一種從零開始的清潔替代。無需拼接笨拙、昂貴、過時的系統,穩定幣可直接運行在全球區塊鏈之上。這些系統可編程、可組合,併為跨境擴展而設計。如今,穩定幣已經大幅降低了匯款成本:用傳統方式從美國匯200美元到哥倫比亞需花費12.13美元,而使用穩定幣僅需0.01美元。(將穩定幣兌換為本地貨幣的費用從5%不等至0%,並因競爭而持續下降。)
就像 WhatsApp 顛覆了昂貴的國際電話,區塊鏈支付和穩定幣正在改變全球轉賬方式。
人們常把監管看作阻力,但明智的立法恰恰是通往未來的鑰匙。
為穩定幣和加密市場建立清晰的規則框架,能真正推動這些技術從實驗走向主流。多年來,去中心化金融(DeFi)陷於“自娛自樂”的加密封閉循環,不是因為工具沒用,而是因為監管極難與傳統金融體系對接。
現在情況正在改變。政策制定者正在制定規則,以識別和監管穩定幣,既保護消費者,又保持美國競爭力並鼓勵創新。明智的監管,例如區分“網絡通證”和“證券通證”的框架,可以防止不良行為者,同時為合規建設者提供明確方向。事實上,一項即將出爐的法案可能為穩定幣更廣泛的接納和融入全球金融系統鋪平道路(本文撰寫時,美國國會正在進行細節磋商)。
傳統金融基於私有封閉網絡,但互聯網已向我們展示開放協議的力量——如TCP/IP和电子郵件,推動了全球協作與創新。
區塊鏈是互聯網原生的金融層,它將公共協議的可組合性與私營企業的經濟實力結合起來,具備中立性、可審計性和可編程性。疊加穩定幣后,我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開放貨幣基礎設施”。
可以把它看作一個公共高速公路系統:私營公司仍可造車、做生意、建服務區,但道路本身是中立的、向所有人開放的。
區塊鏈和穩定幣不僅是在降低費用,它們正在催生全新類別的軟件服務:
機器間的程序化支付:想象由AI驅動的市場自動交易算力和服務;
媒體、音樂、AI作品的微支付:設定預算和規則,讓“智能錢包”自動分發報酬;
透明支付和審計追蹤:讓政府支出變得可追溯;
無中介的全球商業:幾乎零成本完成國際交易——實際上,這已經在發生。
穩定幣與區塊鏈的時代已經到來:技術成熟、市場需求旺盛、政治意願強烈,使得這一切成為現實。今年國會可能通過穩定幣法案,監管機構也在制定將風險與監管對應的新框架。正如早期互聯網創業公司在擺脫電信公司或版權律師的打壓后迎來爆發,加密領域也正準備從金融試驗躍升為基礎設施骨幹,穩定幣將在其中領航。
我們無需修補舊系統,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更好的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