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文章作者:Token Dispatch, Thejaswini M A 文章編譯:Block unicorn
一條推文。69 分鐘。1700 萬美元。然後是混亂不堪。Base 官方賬號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整個加密社區對“內容幣”、內幕交易以及各大平台的責任產生了。
三個神秘錢包不知何故精準地知道該何時買入,並賺得了 66.6 萬美元的利潤,而數千名散戶交易者則損失慘重。
Base 聲稱這隻是“鏈上文化”的一次無害實驗——但鏈上證據卻揭示了一個更加複雜的真相。這是創作者變現的新前沿,還是一個冠以新名字的拉高出貨?
在今天的深入分析中,我們將從各個角度剖析加密領域最具爭議性的“非代幣-的代幣”發布事件。
在一個非常普通的周三下午,Base——Coinbase 的以太坊二層網絡——發布了一條看似無害的推文:“Base 對所有人開放。”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堪稱加密貨幣領域仍在演變的禮儀的完美案例,實驗與不負責任之間的界限依然模糊得令人沮喪。
在最初的推文發布 60 秒后,Base 在評論中附上了一個指向 Zora 帖子的鏈接,內容與推文完全相同。對於不了解的人,Zora 是一個“鏈上社交協議”,會自動將發布在其網絡上的任何內容轉化為可交易的代幣。發布一些巧妙的內容,人們就可以買賣你智慧的代幣。
Base 的領導層可能認為這是一個無害的“鏈上文化”實驗。而加密社區看到的完全是另一回事:一個價值 1700 萬美元的模因幣憑空出現,冠以加密領域最知名品牌之一的名字。
故事在這裏變得有趣——也變得複雜起來。
市場的反應正如你所預料的,當一個主要的二層網絡“推出”代幣時:
市值在短短 69 分鐘內從 0 飆升至 1700 萬美元
隨後暴跌近 90%(降至 200 萬美元以下)
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內有所恢復,最高達到 2000 萬美元
截至撰寫本文時,穩定在 800 萬至 1000 萬美元左右
對於旁觀者來說,這看起來是很像經典的拉高出貨。對於 Base 來說,這卻是一次關於“意外後果”定律的實物教訓。
對於在高點買入的數千名散戶交易者來說,這是一堂昂貴的教育課,明白了“內容幣”與“模因幣”之間的區別——對於剛剛虧錢的人來說,這個區別毫無意義。
Base 的創始人 Jesse Pollack 發推表示。
此次事件之所以特別引人注目,不僅僅是價格的波動,而是鏈上偵探們隨後發現的情況。
區塊鏈分析平台 Lookonchain 显示,三個錢包在 Base 官方宣布之前大量買入該代幣,然後在高點賣出,總計獲利約 66.6 萬美元。這些錢包共持有該代幣 47% 的供應量。
與此同時,作為內容創建者的 Base 獲得了 1000 萬個代幣(總供應的 1%),從交易費用中賺了大約 8.1 萬美元。儘管 Base 承諾永不賣出這些代幣,但觀感並不好。
所以我們看到三個錢包:
不知何故在公開宣布前知道要買入
共持有近一半的供應量
在高點賣出,獲利超過 66.6 萬美元
社區對這場混亂非常不滿。
因此,儘管 Base 聲稱他們從未出售其 1% 的分配,他們仍然從自己引發的狂熱中通過交易費用獲利。
那些預先購買的時機引發了嚴重疑問,是否有人提前知道了 Base 的帖子。
當然,也許三個隨機錢包只是碰巧在這個特定代幣被加密領域最大品牌之一推廣前大量買入。或許明天我也能中彩票。
如果“Base 對所有人開放”的事件還不夠混亂,Base 在同一天又推出了第二個代幣:“Base @ FarCon 2025”。
這個代幣也在 Zora 上創建,旨在推廣 Base 在 FarCon(去中心化社交媒體平台 Farcaster 的年度會議)上的亮相。
FarCon 也像它的“兄弟”一樣經歷了下跌。
面對批評,Base 及其支持者採取了一種讓人想起馬克·扎克伯格堅稱 Facebook 不是媒體公司的辯護:“這不是模因幣,這是內容幣。”
Base 的創始人 Jesse Pollak 提供了這樣的區分:內容幣代表“單一內容”,具有“單一價值”和“不設如何期望”,與彙集內容並承載高期望的模因幣形成鮮明對比。
另一位 Base 開發者 Charis 則更為直接:“這不是模因幣。這甚至不是代幣發行。Base 沒有推出代幣來拉高出貨或炒作市場。這是內容幣——這個區別很重要。”
對此,大多數加密貨幣交易者的反應無異於翻白眼。
內容幣與模因幣:有何區別?
讓我們來剖析“內容幣”與“模因幣”的爭論,因為這是 Base 辯護的核心。
Jesse Pollak 表示,內容幣的定義是“如果它代表單一內容,並且在預期設定為幣即內容、內容即幣的背景下創建——不多不少。”
他認為,內容幣可以幫助創作者走紅,明確的金融化並不一定是壞事。
Zora 的聯合創始人 Jacob Horne 在 2 月的撰文指出,內容幣可以解決信息免費與生產成本高昂之間的矛盾。在他的願景中,內容幣創造開放市場,獎勵創作者、分銷商和消費者,同時保持信息免費獲取。
理論上,這聽起來不錯。但在實踐中,“Base 對所有人開放”代幣的事件看起來很像拉高出貨:
代幣在大品牌的隱性背書下推出
價格暴漲
早期買家(神秘地提前知曉)賣出
後期買家損失慘重
事後所有人爭論其文字遊戲
Zora 的帖子轉發了一位匿名用戶 Larp von Trier 的簡潔總結:“Solana 小白完全不了解 Zora 的運作,所以慘遭重創。”
“Base 對所有人開放”的事件揭示了我們在思考加密領域責任時的關鍵差距。傳統金融有明確的問責線——如果銀行推廣的投資失敗,必然會產生後果。在加密領域,這些界限充其量也只是模糊的。
當 Base 發推鏈接創建一個代幣,市值飆升至 1700 萬美元后暴跌 90%,誰來承擔責任?是 Base 因為發布了鏈接?是 Zora 因為自動將帖子代幣化?是那些不了解購買內容的交易者?還是提前搶跑公告的錢包?
令人沮喪的是,答案似乎是“這很複雜”。
這種模糊性既是加密領域最大的優勢,也是最持久的弱點。這個領域發展很快,因為實驗的門檻極低。但同樣的自由也創造了一個環境,讓“內容幣”這樣的混亂事件頻繁發生。
僅僅與 Base/Coinbase 有關聯,就足以讓數百萬美元湧入一個沒有實用性、沒有路線圖、沒有未來的代幣。
這並非 Base 獨有——我們見過類似的現象,涉及據稱與 Solana、比特幣以及幾乎所有其他主流加密項目相關的代幣。
這種影響力伴隨着責任。Base 的核心使命——“構建一個促進創新、創造力和自由的全球鏈上經濟”——值得稱讚。他們的技術創新令人印象深刻。他們的增長數據(90 萬日活躍地址,24 億美元總鎖倉價值)显示出其合理的發展潛力。
這使得這次模因幣失誤尤為令人費解。Base 無需追逐短期勝利或社交媒體炒作。他們正在構建真正具有長遠意義的東西。
考慮到 Base 剛剛發布了雄心勃勃的第二季度路線圖,“內容幣”的辯護顯得尤為空洞。該計劃概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技術創新,如 Flashblocks(將區塊時間縮短至 200 毫秒)、Base Appchains(用於特定應用的第三層鏈)和增強的隱私功能。
Base 嚴肅的技術抱負與這次看似輕率的代幣化社交帖子嘗試形成鮮明對比,令人難以忽視。
創新與不負責任之間的界限或許很模糊,但能否成功地把握這條界限,才是真正具有變革意義的項目與有趣但最終失敗的實驗之間的區別。
在加密領域,如同生活中,良好的意圖不足以解決問題。“Base 對所有人開放”是一個不錯的口號——但前提是“所有人”包括那些不明白模因幣與內容幣區別的散戶交易者,他們不應該成為“鏈上文化”實驗的附帶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