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作者:冰蛙 來源:X,@Ice_Frog666666
昨天,杜均總發布了 ABCDE 停止新項目投資和二期募資的推文,大家討論很多,也很悲觀。
杜老闆指出問題核心:一級市場的價值創造機制出了問題。我想這並不只是杜老闆一個人的失望,我相信,這代表了許多從業者的疲憊、焦慮,甚至是迷茫。
我作為一個長期「擼毛用戶」、也可以說是 1.5 級的長期參与者,我想從另一個角度聊聊: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問題,其實是一場遲到但迫在眉睫的——供給側改革危機。
最近,我不得不踏上維權之路,坦白說,這是無奈之舉。
曾幾何時,空投曾是 Crypto 世界最具革命性與理想主義色彩的制度創新。它不是傳統 IPO 的拷貝,而是試圖讓「共識優先於價格」,通過通證分發建立出一套去中心化的原始秩序。
它激活社區、拉動生態,甚至一度成為「無許可創業」的象徵。
但如今,空投已淪為一場「精心編排的劇本」:VC 定估值,項目方寫規則,做市商準備好出貨;空投成了 TGE 前的「最後一頓飯」;不是為啟動生態而發,而是為退出流動性而發。
空投,已經從「信任分發機制」,滑落為「資本的籌碼清倉機制」。
很多人將責任推給擼毛黨、腳本黨、工作室,但這其實是倒果為因,擼毛現象的出現,不是空投機制被濫用了,而是因為它失去了被信任的前提,人們才開始用腳投票、用手套利。
「項目方 -VC- 工作室」的三角對立,其實只是一個表象,背後真正的問題,是整個初始供給結構的激勵機制已經嚴重扭曲。
最嚴重的,是空投信用的坍塌導致了更深層的後果: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之間的信任橋樑,正在全面斷裂。
這不再是個別項目「翻車」,而是鏈上資產的供給機制本身正面臨結構性崩潰。
傳統一級估值,是圍繞「項目成長邏輯」展開的:產品做出來,用戶用得多,商業化路徑清晰,自然能定價、能退出。
但 Crypto 不是這種遊戲。
Crypto 項目不是企業,它是一組鏈上機制的組合體:一套資產生成邏輯,一套交易與博弈結構,一套權力與收益的分配製度,三者組合而成。
它不依賴現金流,而依賴流動性;
它不靠用戶增長,而靠用戶自發交易;
它不以併購或上市退出,而通過流通與治理權博弈完成價值兌現。
因此,你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反差:
一些項目用戶數據亮眼、社交熱度爆棚,TGE 當天 FDV 衝天,隨後暴跌歸零;
而一些幾乎沒有界面、沒有社區、沒有白皮書的「機制原型」,卻在一夜之間吸引巨量 TVL,變成二級市場新王。
為什麼?因為在 Web2 靠「使用」創造價值,Crypto 靠「交換」實現定價。
這背後的根本差異在於:Web2 是信息互聯網,它的目標是連接人與服務;Crypto 是價值互聯網,它的目標是連接資產與市場。鏈上的一切存在,無論是代幣、協議、規則、身份系統、交易場,說到底,都是為了優化價值流動、縮短交易路徑、降低信任成本。
所以我們評價一個 Crypto 項目,不是看它做了什麼功能,而是看它能不能構造市場、引發博弈、激發流動性。
這才是 Crypto 的真正「產品力」。
現在許多項目還在照搬「平台 + 應用」的 Web2 思維做生態:有鏈、有錢包、有任務系統、有社交、有 Launchpad,看起來「萬事俱備」,實則「毫無交易」,最後垮掉也就「毫不意外」。
歷史告訴我們:Crypto 項目的成功,從來不是因為它「能做什麼」,而是因為它「能激發市場做什麼」。
能創造持續交易流動性的機制,才是唯一護城河。
杜老闆說,不想再參与那種「以上線為終點」的遊戲。
我想說,作為被反覆消耗的用戶,我們也不想再一次次扮演「空氣共識的接盤俠」,以及迫於無奈的維權者。
今天的市場,已經不再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而是缺一套真正適配 Crypto 本質的資產供給體系:
空投機制必須重構,回到「激勵真實行為、建立可驗證信任」的初衷;
估值邏輯必須革新,徹底擺脫 Web2 對「產品 - 增長 - 營收」的線性思維;
生態構建必須重寫,從功能堆疊轉向機制協同、流動性的自組織;
VC 角色必須重塑,從出錢押注項目上所走向「可交易機制的共建者」。
這個行業不缺功能型產品,不缺敘事堆砌者,而缺的是機制型創新者;這才是 Crypto 世界的「生產力」,也是下一輪牛市的種子。
幣圈的供給側改革,其實早就開始了,只是大家後知后覺,過去行業創造了 DeFi,創造了 DEX,創造了發射台.......接下來要創造什麼?這是所有建設者和投資人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
但毋庸置疑的是,真正的變革,確實已經開始了,作為擼毛用戶的我們除了耐心等待以外,只能盡量讓自己活下來,長期留在牌桌上,別成為時代變革的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