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作者 | 朱太輝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研究員
來源 |《中國外匯》2025年第7期
要點
美國“戰略比特幣儲備”的實施,加上其加密貨幣監管政策回歸“支持創新發展”的主線,將會推動美元在現實世界與加密市場的雙循環,進一步強化美元國際地位,對全球金融體系帶來系統性變革。
2025年3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建立“戰略比特幣儲備”和“数字資產儲備庫”(除比特幣之外的加密資產),將政府通過司法程序和行政罰款沒收的約20萬枚比特幣(價值約200億美元)納入儲備,並探索通過預算中性策略增持比特幣。此舉引發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支持者視其為鞏固美國美元霸權的創新舉措,反對者則質疑其為“加密貨幣騙局”。全面把握美國“戰略比特幣儲備”的實質與影響,需要在本源上把握比特幣的貨幣/資產屬性,明晰特朗普政府推出“戰略比特幣儲備”的戰略意圖,並前瞻研判美國“戰略比特幣儲備”對加密貨幣市場、全球貨幣體系、全球金融發展帶來的重要影響。
比特幣作為貨幣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比特幣是最早推出的加密貨幣,但其貨幣屬性備受爭議。部分觀點認為,當前國家的主權貨幣、銀行的存款貨幣都是信用貨幣,背後代表的是發行機構的信用水平;而比特幣基於區塊鏈和加密技術創建,可以讓沒有信任基礎的市場主體,在不必經過中央機構信任背書的情況下開展合作,是一種創造信用(信任)的機器,同樣是一種信用貨幣。
筆者認為,從功能看,典型的貨幣同時具備三大核心功能——計價單位、交易媒介和價值儲藏,而比特幣在這三方面的表現存在明顯短板。一是計價單位功能缺失。比特幣通過“挖礦”產生,仍以美元等主權貨幣標定,只是在區塊鏈網絡中執行交易或智能合約時的支付費用(Gas費)環節直接用比特幣標價,且自身價格大幅波動,即使在加密貨幣市場也沒有成為獨立的定價基準。二是支付交易場景有限。比特幣主要在加密貨幣市場交易流通,儘管支付機構貝寶(PayPal)在2024年開始提供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支付和存儲服務,但比特幣在實體支付交易中的使用非常少,2023年全球僅2.3%的商戶接受比特幣支付,薩爾瓦多在經過40個月的試驗后取消了比特幣的法定貨幣地位。三是價值儲藏不穩定。比特幣價格最近一年時間在5.4萬美元至10.6萬美元之間劇烈波動,最大波動幅度接近100%,遠超黃金和大部分的主流貨幣。2024年比特幣價格在特朗普宣布儲備計劃后一度突破10萬美元,但政策細節公布后迅速回落至8.5萬美元,單日跌幅達15%。
綜合來看,儘管比特幣的總量固定(2100萬枚),賦予了其長期抗通脹潛力,但短期價格劇烈波動削弱了其計價單位和價值儲值功能,也限制了其交易媒介職能。此外,從貨幣供給與經濟發展的協同性來看,比特幣發行總量固定且去中心化,缺乏供給彈性,既無法適應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的貨幣增長需求,也難以適應經濟周期波動的政策調控需要。
比特幣作為資產具有明顯的獨特性
儘管比特幣的貨幣功能尚未成熟,但2024年全球加密貨幣持有者高達5.6億人(持有率最高的阿聯酋超過了25%),已經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大眾化資產。在歐盟、日本、中國香港、阿聯酋、俄羅斯等已經通過加密貨幣監管法規的國家/地區中,加密貨幣都被界定為了金融資產和投資工具。
與黃金、債券、股票等傳統金融資產相比,比特幣的資產屬性展現出了以下三方面的鮮明特徵(見表)。一是稀缺性與去中心化,比特幣在推出之初總發行量就被限定在了2100萬枚,且依賴分佈式賬本技術去中心化發行,無主權/主體信用背書,不存在政府/主體干預或調控,價格完全由市場供需決定。二是高流動性和波動性。2015年以來比特幣市值曾超過2.1萬億美元,日均交易量在200億美元左右,流動性接近標普500成分股。2025年3月美國戰略比特幣儲備行政令公布后,比特幣單日交易量激增至500億美元。波動性方面,正如上節關於比特幣的價值儲藏職能所述,比特幣價格的波動性遠超黃金、債券、股票等傳統金融資產。三是強匿名性與全球化。比特幣基於區塊鏈和分佈式賬本發行,基於秘鑰交易而不展示交易者的具體信息,從而天然是匿名的和全球化的,這在保障加密貨幣不受時間、不受地點限制的點對點即時交易功能的同時,也帶來了非法金融活動和洗錢監管難題。儘管近年來加密貨幣交易平台已主動在控制加密貨幣用於洗錢、販毒、暗網等方面的交易,但根據區塊鏈數據分析平台Chainalysis的監測數據,2024年非法加密貨幣地址收到的資金價值仍高達409億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在現代經濟中,貨幣與資產之間並沒有清晰的界限,比特幣的貨幣屬性與資產屬性並不是簡單的“二分法”。金融產品(資產)在不同程度上履行着貨幣的三大職能,如貨幣市場基金在充當價值儲藏手段的同時,也可以用於商品和服務交易的支付,因此被稱為“准貨幣”。後續如果隨着美國比特幣戰略儲備計劃的實施,加密貨幣監管政策的制定,加密貨幣的合法性和穩定性以及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供給彈性將得到大幅改善,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貨幣屬性也會相應提升。
特朗普上台後,連續簽署《加強美國在数字金融技術領域領導地位》和《建立戰略比特幣儲備和美國数字資產儲備庫》兩道行政命令,明確做出了三方面的部署:“通過採取行動促進全球合法的美元支持的穩定幣的發展和增長”“禁止在美國管轄範圍內建立、發行、流通和使用中央銀行数字貨幣(CBDC)”“建立戰略比特幣儲備和美國数字資產儲備庫”。將這三方面的部署與近年來美元在全球貨幣體系的地位變化來看,特朗普政府推出比特幣戰略儲備表面上看是出於自己的投資利益和回饋選民支持的考慮,但更深層次的考量是主導全球穩定幣和加密市場發展,通過“美元—美元穩定幣—加密貨幣市場”循環,提升美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和美國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主導地位。
近年來美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下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截至2024年三季度,美元在全球官方儲備中的份額下降至57.3%,是1995年以來的近30年新低。與此同時,其他主要貨幣的佔比持續提升,歐元的份額超過20%,日元的份額超過5.8%,人民幣的份額接近2.2%。這背後反映了世界各國減少美元依賴、規避美國金融制裁、實現儲備貨幣多元化的趨勢。而特朗普高度重視美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2024年8月曾對外明確提出,如果美元失去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主導地位,後果將會比輸掉任何一場戰爭都更嚴重。
比特幣等加密貨幣通過穩定幣與美元實現了強關聯。在當前的加密貨幣體系中,95%左右的穩定幣是掛鈎美元的穩定幣,因此美元在穩定幣和整個加密貨幣市場中,依然直接或間接充當著“計價單位”。而穩定幣是其他加密資產投資交易的結算工具,同時在實體交易和跨境貿易支付中的使用快速增長,履行了貨幣的“支付結算”功能,在加密貨幣投資交易中處於“核心地位”。比特幣、以太坊等各類原生加密貨幣,以及各類非同質化通證(NFT),則逐漸成為可選擇的投資資產,履行了“價值儲藏”功能。而且,這些加密資產只有通過兌換為穩定幣或者法定貨幣后,才能轉化為現實世界中投資、消費、交易的購買力。更為重要的是,穩定幣80%左右的儲備資產又投向了美國國債。截至2024年9月30日,泰達幣(USDT)發行商Tether披露的美國國債持有量超過1025億美元,在全球持有量排名榜上位列第19位,高於德國和墨西哥等經濟體。
發展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有助於強化美元的主導地位。美元通過“購買穩定幣—支持加密貨幣交易—投資美國國債”這一循環,又回到美國金融市場,且仍然受美國貨幣政策調控的影響。穩定幣和加密貨幣的這一循環機制,類似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美元”的發展,將全球投資者與美元境外流轉、美國金融市場聯繫在了一起,有助於強化美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也正因如此,特朗普在2024年7月的比特幣大會上明確提出,“比特幣和加密貨幣將促進我們的經濟增長,鞏固美國的金融主導地位”,認為“比特幣對美元構成威脅是本末倒置”。
美國加密貨幣新政的終極目標是要實現“美元雙循環”。當前美國通過經常賬戶赤字和金融賬戶盈餘推動了美元在現實世界的循環: 美國增加美元發行—貿易赤字帶動美元流出—貿易順差國將美元投向美國金融市場。同時,根據比特幣持倉統計網站Bitcoin Treasuries的數據,截至2024年末,美國政府持有的比特幣數量約為20萬枚,佔比特幣總量的1%左右,占各國政府持有的總額的39%(各國政府持有的比特幣總量約為51萬枚)。如果美國加快推進“戰略比特幣儲備”,通過黃金儲備置換、外匯穩定基金、預算使用結構調整等增加比特幣的購入持有,利用美元在穩定幣市場的主導地位,有望推動美元在加密市場的循環:美元購買穩定幣—穩定幣支持加密貨幣交易—投資美國國債。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美元的計價單位職能、美國國債的穩定幣儲備投資標的地位、美國資本市場加密貨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發展,“美元在現實世界的循環”與“美元在加密市場的循環”將會實現聯動融合,且美國貨幣政策調控和加密儲備投放將會對兩個美元循環同時產生影響,最終強化美元的主導地位與美國的金融霸權。
比特幣戰略推動的“美元雙循環”不斷髮展,長遠來看將對全球金融體系帶來系統性變革。
一是加密市場的大發展。美國實施“戰略比特幣儲備”和“数字資產儲備庫”在推動比特幣和加密貨幣合法化方面邁出了一大步,後續如果美國能夠通過大規模的 “戰略比特幣儲備” 和“数字資產儲備庫”管理降低加密貨幣價格波動,將會推動比特幣和加密貨幣的大眾化。與此同時,當前特朗普政府正在积極推動加密貨幣監管政策回歸“支持創新發展”的主線,將對其他國家的監管政策制定產生極強的導向性,帶動其他國家、金融機構、個人投資者的投資配置,長期看無疑會豐富加密貨幣的投資主體、拓展加密貨幣的應用場景和加密貨幣的發展空間。2025年以來,跟隨美國的立法腳步,英國、澳大利亞、韓國、土耳其、阿根廷等國家都對外宣布正在加快制定或出台加密貨幣監管法規。同時,在美國宣布推出戰略比特幣儲備之後,巴西自由黨議員提交法案建議政府將最多5%的外匯儲備配置為比特幣,法國公共投資銀行Bpifrance啟動一項2500萬歐元(約合2700萬美元)的加密貨幣風險投資戰略,挪威、阿聯酋、新加坡等國家的主權財富基金則投資持有不同規模的比特幣。
二是貨幣主權的重定義。在傳統的貨幣運行模式下,一個國家的貨幣主權體現在,通過法律在國內強制使用本國法定貨幣進行商品服務、金融投資的交易支付,通過中央銀行自主實施貨幣政策來推動經濟穩定增長。加密貨幣具有去中心化和全球化的天然屬性,如果美國通過“戰略比特幣儲備” 和“数字資產儲備庫”推動加密貨幣合法化和大眾化,將大大提升加密貨幣在全球的滲透率(目前全球加密貨幣的持有率為6.9%),且影響的不只是跨境貿易與投資,還包括各個國家境內的商品服務支付和金融交易,這將對一國的貨幣主權帶來深遠影響。2024年9月,國際信用卡服務公司維薩(VISA)支持的一項對巴西、印度、印尼、尼日利亞和土耳其五個國家的穩定幣使用頻率及用戶行為調研显示: 69%的被調研者使用穩定幣進行貨幣替代,39%的被調研者將穩定幣用於支付商品和服務,39%的被調研者使用穩定幣進行跨境支付,另有20%—30%的被調研者將穩定幣用於薪酬支付收取、開展業務。
三是金融發展的新範式。當前的傳統金融體系發展是中心化的,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的發展是相對獨立的。但當前穩定幣、加密貨幣市場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態也在不斷豐富,與傳統金融體系的融合正在加快推進。在金融機構方面,2019年摩根大通推出了自己的穩定幣JPM Coin,2024年日本三菱日聯金融集團、三井住友銀行和瑞穗銀行聯合推出了跨境支付系統Project Pax,使用穩定幣開展跨境支付服務,2025年3月美國紐約梅隆銀行為穩定幣USDC的發行商Circle提供穩定幣買賣的資金服務。在支付機構方面,PayPal推出了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支付存儲服務和自己的美元穩定幣PayPal USD,在線支付公司Stripe也积極推行穩定幣支付服務。在資本市場方面,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開始持有穩定幣和投資加密貨幣,加密貨幣ETF的規模和品種也在快速發展。在監管層面,美國貨幣監理署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先後宣布,銀行機構可直接開展加密貨幣託管、穩定幣相關業務等活動,無需事先尋求監管批准。目前中心化的傳統金融體系與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體系的融合是在保持各自運行模式不變情況下的淺層次融合,已經在改善金融服務效率和降低金融服務成本上取得了顯著成效(至少在跨境支付結算上已經顯現)。如果未來比特幣戰略推動的“美元雙循環”不斷拓寬深化兩者的融合,未來的金融發展範式究竟走向何方,是保持中心化還是轉為去中心化(Defi),值得跟蹤分析。
四是金融治理的新挑戰。在美國比特幣戰略推動的“美元雙循環”帶動下,未來加密貨幣市場的快速發展將會給金融監管與金融治理帶來重大難題。一方面,當前的金融監管體系是按照中心化金融服務模式構建的,而加密貨幣體系的去中心化意味着套用已有的金融監管體系是無效的,對加密貨幣和去中心化金融推行“相同活動、相同風險、相同規則”的監管原則可能行不通。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是,當前的金融監管和治理是國家化的,而加密貨幣和去中心化金融是全球性的,加密貨幣和去中心化金融發展導致“業務全球化、治理國家化”的全球化悖論問題更加突出。對此,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等國際監管組織研究制定全球加密資產的統一監管標準和建設全球加密貨幣的協同治理機制的迫切性將更加突出。在此過程中,如何應對美國在加密貨幣監管規則制定和全球治理體系中的霸權主義,也是一個需要前瞻性考慮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