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再過些年,如果有人寫中國雲計算髮展史,那麼他應該會着重描述2024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
這短短几天里,發生了反差感拉滿,且都極具變革意味的兩件事。科技產業天天“重磅發布”,但其實真正具有變革意味的重磅消息並不多。但把這兩件事交織在一起看,卻真正能看到中國雲計算市場正在走向前所未有的局面。
先從較近的說。2月29日,阿里雲在北京召開2024年度戰略發布會。相比於近年所有雲計算髮布會都在講AI、講生態、講穩定性,阿里雲這場發布會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的關鍵詞只有一個:降價。
會上,阿里雲宣布全線下調雲產品官網售價,平均降價幅度超過20%,最高降幅達55%。降價涉及100多款產品、500多個產品規格,覆蓋計算、存儲、數據庫等所有核心產品,被外界評為史上最大力度的公有雲價格戰。
了解雲計算的朋友,會覺得有些恍如隔世。因為十年前差不多所有雲計算廠商都在主打降價,但近些年已經很少見雲廠商把降價作為主要戰略。一夜之間,中國雲計算似乎回到過去。
也有公司堅定地選擇走向未來。2月25日,華為雲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2024上舉辦了峰會。會上着重向全球企業介紹了華為雲GaussDB數據庫,旗幟鮮明提出了“給世界一個更優選擇”。
了解雲計算的朋友會覺得這一幕是前所未見的。全球雲數據庫基本被微軟、亞馬遜、Oracle三家佔據,在這些年中美科技摩擦的大背景下,國產雲數據庫開始崛起,但主要市場都在國內,從來沒有見過有企業把國產數據庫拿到歐洲,拿到世界上進行宣傳。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明晰的產業信號:國內公有雲市場TOP2的廠商,正在走向截然不同的路。
如果說,過去十餘年雲計算廠商都是在同一個目標下你追我趕,那麼從這個岔路開始,中國雲計算將走向分野。
上山還是下海?將成為所有雲計算廠商,乃至千千萬雲用戶必須回答的問題。
下海模式,重回互聯網的海
我們可以將阿里雲的全面降價戰略,歸納為一種“下海模式”。
這裏的海,就是互聯網的海,以低價換規模的海。這是阿里系業務最為熟悉的發展模式,也可以說是阿里雲的某種“初心”。
事實上,在經歷了快速增長期之後,阿里雲一度想要在政企市場有所作為,追求低客單、高利潤、高技術附加值的“類IT”模式。但在實際戰略執行中,這條新路卻始終沒有走通。不僅政企市場反響一般,同時還逐步脫離了原有的高增長軌道。根據相關數據显示,在2023年第4季度,阿里雲營收同比增長為3%。這意味着其在外部市場已經來到了負增長。從最終結果看,切換賽道的效果顯然是不能被阿里系高層滿意的。
於是,可以看到2023年阿里雲迎來了一系列從組織架構到市場戰略的變革。重回線上,重視增長成為新的戰略基調,而這種回歸自身擅長賽道的戰略,最終變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雲計算市場大降價,變成了把雲計算市場“拉回十年前”。
這種重回,回歸的其實就是阿里最早切入雲計算市場所應用的互聯網模式。追求低利潤,高規模,甚至不惜用降價、免費等方案留住客戶,先佔據客戶粘性,後續再考慮商業化發展。
這種早已被證明過的戰略,當然有其價值。最顯著的就是可以降低用戶成本,從而與目前正追求降本增效的用戶達成更高的契合度。同時,降價思路也有利於推動更多客戶選擇上雲。在去年,“上雲還是下雲”的爭論甚囂塵上,本質還是成本問題。降價可以擴大公有雲用戶的整體規模,而規模紅利本身是能夠攤薄雲廠商成本的。
然而有正面就有負面。用互聯網模式做雲計算並不是新鮮事,其問題也很早就暴露了出來。
首先,廠商追求降價很容易拉開行業價格戰。這會導致廠商投入到新技術、新能力中的研發成本下降。而在AI高速發展,社會經濟整體追求以科技換新質生產力的今天,雲廠商紛紛過度價格導向是與大勢不符的。
從用戶角度看,也會擔心在低價階段被廠商綁定,後續會有一系列問題。比如行業競爭降低后定價權會集中在頭部企業,低價會不會有很多附加條件,以及低價是否意味着服務穩定性下降。如何打消客戶的疑慮,這也是阿里雲需要面對的問題。
重回互聯網的海,讓擅長的人做擅長的事,這個戰略在阿里雲的視角上看是非常合理的。
但對於雲計算行業,乃至整個科技產業來說,價格戰是一個需要警惕的因素。畢竟“低價的很貴,免費的最貴”,這個道理中國用戶已經再清楚不過了。
上山模式,要上新技術的山
阿里雲的低價戰略一出,確實引發了極大的討論熱度,但卻並沒有引發其主要競爭對手的跟進,這個現象非常值得觀察。
這是因為,在今天中國雲計算產業中還存在另一個模式,我們可以稱之為上山模式。這個山,是新技術的山。在今天全球AI爆火,以及中美科技對壘的特殊時代背景下,雲廠商要上的山裡,又有兩座山峰擺在眼前。
一座叫作人工智能,一座叫作自主可控。
選擇爬山的雲廠商,確實極大概率不會考慮跟進價格戰。因為這不符合他們的投入產出模型,也不符合創新科技與國產化領域的客戶需求。我們可以看到,作為僅次於阿里雲的國內第二大公有雲廠商,華為雲就從來沒有宣傳過價格戰為主的策略。同時,這些廠商可以不斷拿住具有創新力的技術。
比如說,這些年全國都在關注“科技卡脖子”問題,而在國產化、自主可控領域,華為雲已經拿出了相當可觀的內容。比如將“突破烏江天險”的大量基礎軟件、軟硬件開發工具上雲;推出國產AI算力的昇騰AI雲服務;國產數據庫華為雲GaussDB;全面自主可控的MetaERP等。
在AI領域,華為雲不僅有自研的盤古大模型系列,還可以看到一系列配合AI技術的創新基礎設施,比如不久前在MWC 2024展示的全球存算網KooVerse、分佈式QingTian架構、AI-Native存儲等。
這種專註於新技術,新能力的“上山模式”,也是優缺點分明。在AI爆發,科技創新價值提升到歷史高點的時期,這種模式更加符合社會整體利益,也有助於廠商形成正向的研發-生產-商業化循環,從而形成科技創新的滾雪球效應。這種模式在過去幾次全球科技創新中都已經被證明是有效的。
從客戶視角看,源源不斷的新技術意味着新的生產力抓手。無論是央國企打造AI戰略,還是新銳的開發者、創業團隊抓住創新機會,都需要以雲廠商提供的技術能力作為基礎。雲給客戶最大的價值,不是省錢,而是幫他們賺錢。畢竟乾脆不上雲是最省錢的,既然選擇雲,就是想要選擇具有創新能力的業務發展模式。
當然,這種模式也是有負面性的。比如在價格戰的大環境下,是否能夠持續得到客戶認同?會不會短期內喪失增長規模?能否抵擋價格戰衝擊?
當這兩種模式同時出現在中國雲計算市場上,一個新的時代正在來臨。
中國雲計算,兩種模式開始分流
過去若干年,中國雲計算市場的主旋律是非常統一的:客戶以互聯網和電商企業為主;市場上則是阿里雲追趕亞馬遜雲,其他廠商追趕阿里雲。
而在目前階段,作為後起之秀的華為雲已經實現了較為可觀的規模佔比,並且市場增速超過阿里雲。一超多強的雲計算市場局面正在漸漸淡出視野。雙雄並立,並且兩種截然不同路線并行的新時代正在到來。
中國雲計算,正在進入一個大分流時代。追求高技術,還是追求高規模,會成為一個雲計算廠商難以兼顧的選擇題。
目前來看,華為雲、百度智能云為代表的雲計算廠商,會在主攻AI等創新技術的方向上持續“上山”。運營商雲也在加速推進自主創新以及智能化等相關戰略。
而阿里雲,以及市場規模較小的雲計算廠商會選擇持續降價,將價格戰作為新時期的戰略支點。
相對特殊的可能是騰訊雲。作為國內市場份額第三的廠商,騰訊雲整體處在收縮戰略當中,既選擇小額度跟進阿里雲的降價,也在持續深耕產業互聯網等政企市場,似乎需要等待進一步調整后,才能拿出更有明確指向的戰略方向。
可以預計的是,這兩條路的分歧會越來越大,放在一起比較的價值會越來越低。
假以時日,中國雲計算或許會實質上變成兩個市場。一個打內,越來越卷,卷小單子、小企業,甚至以免費換增長。一個打外,走向國際舞台,走向把雲和AI變成新的中國光伏,中國新能源汽車。
新的時代,主旋律不再是你追我趕,而是各取所需,各自為戰。直到某一天,在更大的AI巨變來臨時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