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文章來源:驚蟄青年
作者:牧羊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社交媒體平台上的美女賬號越來越多了。
她們的一顰一笑都精緻到頭髮絲,有時成為穿着套頭衛衣深情望向鏡頭的純情女大,有時又變身元氣活潑的氧氣美人;她們對攝影、音樂、旅行、護膚、養生都有自己的見解,也能說出讓屏幕另一端的粉絲心痒痒的溫柔情話。
當然,與美女賬號一起出現的,還有不少型男博主。這屆男博主一改油膩畫風,無論五官還是穿搭都恰到好處,讓網友怎麼看都順眼。
(圖/@小趴菜cc、@瑤瑤不吃魚、@小蘿拉)
總之,Ta們有趣、美麗,又剛好讓你感興趣,簡直就是互聯網上的完美伴侶——當然,如果Ta們不是AI的話,那就更完美了。
是的,這些賬號都是由AI生成的“假美女”“假型男”,大多由當下最火熱的AI畫圖程序Stable Diffusion和MidJourney生成。
儘管她們很少在主頁或置頂筆記處聲明自己的AI身份,但反覆上當的網友們,已經鍛煉出從圖片中找到蛛絲馬跡,進而揪出AI身份的能力。
(圖/網絡截圖)
看着關注列表裡被定性為AI的一個個賬號,愛美之徒們很難不會瞬間破防:明明上一秒還在教父母怎樣預防電信詐騙,下一秒就不自知地一頭撞進了賽博美女的溫柔鄉。
於是,一場尋找AI冒充者的偵探遊戲在社交平台上悄然展開。
雖然被美貌所吸引的方式如出一轍,但是在鑒別AI這件事上,人類的想法可謂是五花八門。
最簡單的辨別方法就是憑感覺。技藝不精的AI圖片往往像是覆上了一層油膜,人物線條也精緻得如同漫畫,就算甚少接觸AI的人也能一眼看穿。
面對稍微進階一些的“冒充者”,觀察手指就是最基礎的辨別方式。早期的AI生成圖片,因為總是給人物安上駭人的六根手指而受到網友調侃。進化后的AI很少再犯這樣的低級錯誤,但網友的辨別能力也隨之提升:凡是看到小骨架的模特長了一雙肉感的手、模特指骨關節的輪廓呈現異樣的扭曲,甚至明顯地看到多根手指,都會成為AI賬號的“鐵證”。
如果整個主頁里都沒有出現手的照片,反而更加可疑。(圖/網絡截圖)
光影色彩、透視比例都是發現不妥的重要依據,人物造型上能發現的破綻更多。
鎖骨、耳廓、肌肉線條等細節的差異,或許只有熟悉了人體結構后才能發覺。但過分膨大的頭頸、曲折角度怪異的四肢等一系列超出個人日常認知的怪異身體構造,一定會成為AI偵探們“打假”的最佳證據。
與常人明顯有異的身體構造會引發恐怖谷效應,成為AI圖片判定的最直觀標準。
(圖/《阿麗塔:戰鬥天使》)
即使對人體結構不甚敏感,背景中長着三條腿的路人、商店招牌上亂碼般的文字同樣是鑒別AI出圖的實錘。不僅如此,據博主@槲寄生 總結,背景塗抹嚴重、虛化誇張的照片,也大概率不會出自真人博主。
正常的拍攝光圈雖有背景虛化,但背景細節仍可分辨。但AI製圖往往會將背景糊成一團,人物活像站在一幅油畫面前。
就算以上幾點都沒有“踩雷”,也並不代表被測試的賬號就通過了考驗。畢竟AI也感受到了這場“審判”的壓力,開始更努力、謹慎地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個真正的人。
相比全圖直出帶來的人體與背景的不確定性,使用現實中已有的圖片,只對臉部AI化的面部重繪,則可以盡可能地減少畫面中的漏洞。
原理:將原圖上傳軟件,輸入描述詞,讓系統換臉一個帥哥。(圖/@我是AI打假人)
面部重繪的技術給偵探們的辨別上了難度,但如果細心觀察,還是能發現精緻乾淨的臉部和畫面其它部分不在同一圖層的違和感。
除了可以從照片本身判斷,AI賬號的行為也值得琢磨。為了漲粉,有的賬號會一天之內發送好幾條不同妝造的圖文,殊不知這也成為了它們的最大破綻——如此勞模,必然不是人類。
在人與AI不斷捉迷藏的過程中,一些AI賬號會主動表明自己的身份。但更多的時候,一個賬號一旦被指出是AI,就會馬上拉黑、刪評,從來不正面回應質疑。
(圖/《黑客帝國》)
事實上,在結結實實地上過一次當,終於發現傾心的美女帥哥博主只是一堆代碼產物之前,這屆網友總是自信滿滿,相信自己不會看不出對方是AI。
而這樣一次破防的陰影是漫長的,它透支了網絡衝浪的信任感。
對那些曾經付出真情實感的粉絲來說,從今往後每次在互聯網上看到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人,他們的第一反應或許不再會是無條件地欣賞,而是先告訴自己,“查查Ta是不是真人”。
在這場全網追查AI的偵探遊戲里,看起來人與AI你逃我追,有來有回,但是在越來越多的AI賬號包圍下,如今插翅難飛的似乎始終是人類。
因為每一個驕傲的網友被AI“調戲”過後、開始反思這場遊戲背後的真相時,都會驚訝地發現:AI不僅在模仿人類,還在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變現。
相比普通MCN公司用一兩個月的時間為真人博主打造人設、搭建團隊,還不一定有結果的培養體系,如今AI賬號背後的團隊只需要操作早已設定好的工具,就可以以極低的成本,大量生成各種各樣討人喜歡的“帥哥美女”。
接着,賬號會發出各種各樣的美圖吸粉,然後逐漸開始在文案中植入不知名品牌的美妝、護膚、瘦身、增高,甚至醫美等廣告,美其名曰“經驗分享”。聽上去荒謬,但對AIGC內容接觸得較少的普通人,確實真假難辨。
達到千粉后,AI博主們就可以開始接廣告了。(圖/@論AI科普)
儘管AI生成的模樣同質化高,在顏值博主“卷”到極致的賽道中本該生存艱難。但只要批量生產的某個“美女”能抓住一兩個無法辨別AI與真人的、對廣告營銷方式不夠敏感的普通人,就能從中盈利,獲客成本也遠低於真人博主。
於是,AI美女們的業務範圍可以從廣告投放、品牌合作、流量分紅到直播帶貨一直延展到私域賣課。在普通人難以想象的世界的B面,AI早已無處不在。
每一個不表明自己AI身份、企圖渾水摸魚的賬號,都是對互聯網上的社會信任關係的挑戰,也觸及了我們心中對“AI是否會取代人類”這一終極問題的恐懼——誰能想到,2024年的開頭,第一批被AI取代的職業,是網紅呢?
(圖/《人工智能》)
由此,網友們開始了一場偵破AI、重新自我證明的旅程。偵探們积極地尋找着AI的小辮子,試圖用揭示AI的局限性和非人類特質的方式,來確認自己的優越地位,維護人類的尊嚴和獨特性。
但與此同時,AI也在不斷的數據訓練中變得越來越像真人。有些網友甚至“放棄抵抗”,表示不管是不是AI,好看就行。
畢竟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關於一個顏值博主的目的只是為了飽飽眼福,賬號背後到底是真人還是AI,兩者區別並不大。
事實上,雖然擁抱AI是大勢所趨,但利用AI特性,批量“欺騙人類”的賬號仍舊值得關注。
AI推薦的產品,博主肯定沒有試用過,談何客觀公允?(圖/網頁截圖)
當人們關注一個真人博主時,往往期待能了解更多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未曾參与過的、新穎的生活體驗,甚至是由此帶來的與博主相對私人的情感聯結。
但是,這些寶貴的人與人之間的體驗,被由代碼和算法構成的程式化答案替代,看似掏心窩子的語句其實是網絡上隨意抓取的文字,直擊心靈的美貌實際上是成千上萬張面孔的集合。
人當然可以喜歡提供情緒價值的虛擬人設,但相比有意識的選擇,無意識地規訓將帶來更大的隱患。
清醒地痛苦,還是麻木地快樂?(圖/《黑客帝國》)
那些自以為是“曠野”的表達,其實是被批量製造出來、被潛移默化移植的想法;自以為獨特的喜好,也是被消費社會主導的必然結果。
若是每個人的喜好都可以完全被預判和設定,生活中又有多少選擇真正源自我們的意願呢?
事實上,在濾鏡、P圖盛行的當下,人與AI的容貌界限本就已經非常模糊。如果現在就可以將孰真孰假拋之腦後,那麼,人類需要拚命證明自己不是機器人的時代,或許也不會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