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作者:David Christopher 來源:Bankless 翻譯:善歐巴,金色財經
對於比特幣持有者來說,2025 年是難以接受的一年。黃金價格飆升至每盎司 4400 美元,今年以來(YTD)峰值漲幅達 60%,期間數十次創下歷史新高。與之相比,比特幣表現疲軟,今年以來漲幅僅 15%。對於一款被宣傳為 “数字黃金” 的資產而言,看着原版黃金的漲幅超過自己 3 倍以上,難免會讓人感到刺痛。
如果比特幣本應是更優質的價值儲存工具,那為何在這場看似典型的避險資產上漲行情中,它會被遠遠甩在身後?
許多人認為,黃金可作為比特幣走勢的先行指標,二者在歷史上存在 70 至 100 天的時間差。也就是說,黃金當前的上漲,未必表明比特幣的 “数字黃金” 敘事失效,反而可能是比特幣後續走勢的前兆。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此次黃金上漲實際上標志著整個資產周期的終結,意味着風險資產的上漲將明確止步。
當然,問題的核心在於,此次黃金上漲究竟代表上述哪一種情況。要找到答案,我們需要弄清楚三個問題:當前推動黃金上漲的因素是什麼?歷史上類似的黃金上漲行情都意味着什麼?這兩種資產在投資組合中實際發揮着怎樣的作用?
2025 年黃金價格的持續上漲,源於各國央行史無前例且同樣持續的購金行為。推動這一購金潮的因素有三個:對通脹的擔憂、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各國央行在外匯儲備思路上的根本性轉變。
今年一季度,各國央行的購金量創下歷史第二高。其中,波蘭在烏克蘭衝突背景下增持了 67 噸黃金;土耳其因本幣貶值購入 19.5 噸黃金;中國則在美國的緊張關係中持續低調增持黃金,同時減持美國國債。此外,在上海,受經濟不確定性影響,投資者與央行一同湧入黃金市場,使得黃金期貨交易量自 2024 年初以來已增至原來的 3 倍。
在全球投資組合中,黃金正逐漸取代美國國債,成為 “無風險” 資產。隨着美國債務規模不斷擴大、政治陷入僵局,各國央行開始進行資產多元化配置。有報告显示,黃金甚至已超越美國國債,成為全球央行持有的第一大儲備資產,不過這一說法目前仍存在爭議。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黃金不存在交易對手風險,也不會因央行的決策而被增發或貶值。在當前對機構信任度不斷下降的時代,這一特性至關重要。

(消息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不過,黃金已顯現出明顯的超買跡象,尤其是在過去幾天價格波動加劇的背景下。像這樣的拋物線式上漲行情,其結局往往不會平穩。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如此幅度的黃金上漲,實際傳遞了什麼信號?
要理解當前黃金上漲對比特幣可能產生的影響,回顧歷史上類似上漲行情傳遞的信號會有所幫助。但答案並非一目瞭然:有時黃金的拋物線式上漲是重大危機的前兆;有時則為更廣泛的風險資產上漲行情奠定基礎,而比特幣會在數月後跟進上漲。
黃金上漲往往與經濟周期末期的不確定性相伴而行。2007 至 2008 年,隨着次貸危機爆發,黃金價格飆升。這場上漲行情在危機崩盤前就已啟動,因為投資者提前為即將到來的危機布局。無獨有偶,1999 至 2000 年,隨着互聯網泡沫破裂、經濟陷入衰退,黃金價格也曾上漲約 34%。
儘管當前局勢與過去這些時期存在諸多不同,但在地緣政治緊張、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市場同樣瀰漫著相似程度的不安情緒。此外,在加密貨幣領域眾所周知的是,資產價格的急劇上漲往往以大幅回調收尾。黃金過去也經歷過這種情況,例如 2010 至 2011 年,黃金價格先上漲 70%,隨後暴跌 45%。

但此次黃金上漲真的是周期末期的預警信號嗎?或許是。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黃金也曾上漲,但那次上漲之後迎來的是經濟復蘇,而非長期低迷。而此次,各國央行正處於 “脫離美元儲備” 的結構性轉變中,每年增持黃金超 1000 噸 —— 這一趨勢不容忽視。
有證據表明,當黃金價格突破關鍵點位時,比特幣通常會在 70 至 100 天後跟進上漲。
最明顯的例子是 2020 年。受疫情不確定性影響,黃金價格飆升至每盎司 2075 美元。約 85 天後,比特幣開始從 5000 美元漲至 10000 美元,隨後進一步暴漲 590%,在 2021 年初達到 64000 美元。當時,黃金率先作為避險資產上漲,隨後隨着市場風險偏好回升,資金轉向比特幣。
去年 8 月也出現過類似情況:黃金價格創下歷史新高,而比特幣則表現滯后。當時 Coin Market Cap曾發表一篇題為《黃金創下歷史新高,為何比特幣表現滯后?》的文章,記錄了這一現象。正如我們所知,在那之後,比特幣滯后了約兩個月,隨後在 11 月開始大幅上漲。

(消息來源:Capriole)
如果歷史規律成立,那麼此次黃金上漲可能為比特幣的下一輪上漲鋪路。一旦黃金價格見頂或顯現出上漲乏力的跡象,隨着投資者從防禦性持倉轉向進攻性持倉,資金就可能流入比特幣市場。
黃金無需停止上漲,比特幣也能開啟漲勢。在市場轉型期,這兩種資產的走勢往往會出現分化。關鍵在於要認識到:在法幣貶值的交易邏輯中,黃金會率先行動;而一旦市場形成明確共識,比特幣就會跟進。因此,儘管歷史表現不能決定未來結果,但需明確的是,黃金的上漲絕非比特幣的 “死刑”。
無論你認為黃金上漲是周期末期風險的信號,還是比特幣下一輪上漲的鋪墊,都有必要了解這兩種資產在投資組合中實際發揮的作用。
Ray Dalio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黃金是一種資產保值工具。他指出,自 1750 年以來,全球 80% 的貨幣要麼消失,要麼大幅貶值,而黃金則能維持其購買力。黃金不會被央行增發或操控,是對沖貨幣崩盤的終極工具。
因此,他建議配置黃金,並非因為黃金能帶來超額收益,而是因為當其他資產表現不佳時,黃金能為投資組合提供穩定錨。
另一方面,比特幣則是一種成長性價值儲存工具。《去中心化金融報告》中 “比特幣與黃金對比分析” 明確指出了這一點:
自 2018 年以來,5% 黃金 + 95% 標普 500 指數的投資組合回報率為 152%;
同期5% 比特幣 + 95% 標普 500 指數的投資組合回報率為 199%;
若將配置比例提高至 10%,黃金組合回報率為 155%,而比特幣組合回報率則達到 253%。
換個角度理解:黃金作為一種能在不確定性時期提供穩定性的資產,其價值已通過數千年的時間得到驗證;而比特幣仍在成長過程中,雖然波動性更大,但收益表現也顯著更優。如果你在不確定時期的目標是財富保值,那麼黃金是合理選擇;如果你願意承受波動性(儘管比特幣近期表現相對平淡)以追求超額收益,那麼比特幣仍是更優選擇。
因此,儘管比特幣持有者目前可能會因看着黃金上漲而感到沮喪,但如果歷史重演,這種沮喪情緒或許不會持續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