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作者:薛紫臣
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經歷深刻重構,現代戰爭的總體性、混合性、持久性日益顯著,基於数字系統的軍事跨域協同能力快速部署。数字貨幣作為國家總體戰、現代混合戰、数字金融戰的重要戰略性工具,其本質是傳統金融戰在現代信息化、智能化戰爭形態演變下所催生的新形態,正重塑戰時資金跨境流動與資源動員傳統模式,逐漸成為地緣競爭的重要戰略工具。
一直以來,密碼學家都有個想法:手裡的現金能不能像郵件一樣,進行加密和簽名后,從一端發送到另一端?這是最早的数字貨幣誕生和發展初衷。從「数字貨幣之父」大衛·喬姆到「加密貨幣傳奇人物」中本聰,数字貨幣經歷多輪歷史變革與洗牌,已從單一的比特幣演變為種類繁多的龐大生態系統,包含加密貨幣、穩定幣以及央行数字貨幣等。每種数字貨幣在功能、用途和技術背景等方面各具特色,但本質和通用貨幣並無區別,都具備價值儲藏、支付媒介和記賬單位等基本功能。2022 年之前,数字貨幣資產總市值快速增長。近些年,因涉及全球多處地緣衝突,数字貨幣開始進入軍事應用領域,並通過提供快速安全與匿名的交易特性,為後續数字資產軍事化奠定基礎。
数字貨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本質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佈式賬本,它將交易信息打包成「區塊」並按時間順序形成不可篡改的鏈條,確保交易數據的完整性與安全性。在戰場環境下,該特性甚至可能影響軍事行動成敗。儘管比特幣在地緣衝突中未能展現出類似黃金的「第一時間避險屬性」,但隨着戰事演化、全球風險偏好的重新配置,區塊鏈獨特的去中心化特徵使其「非主權資產」的角色逐漸被強化。例如局部地緣衝突爆發后,加密價格會在一周內形成從回調到反彈的走勢變化,凸顯加密市場對地緣衝突信息的高敏感性與流動性適應力。與此同時,地緣衝突也再次強化「戰時波動—避險修正—鏈上監控」的三段式節奏,這些都讓加密貨幣一度被視為重要的戰時避險工具。
数字貨幣能夠經受住戰時市場的韌性考驗,維持戰區經濟運轉與民生保障,對武裝衝突與戰爭場景中的資金保護至關重要。從資金調度速度看,数字貨幣的数字性使戰爭資金的調度速度更為靈活快捷,便於實現戰時資金轉移與避險保值。戰時情景下,當實體銀行基礎設施癱瘓或受到敵方金融制裁時,数字貨幣可成為轉移資產的隱性通道,實現資金快速流通並提高戰場機動性。從資金分佈來源看,加密貨幣的匿名性可使戰時資金來源更加多元化和隱蔽化,有利於跨境團結並支持人道救援。戰時資金通常來自國家財政並用於軍費支付與裝備購買等,但這些資金在戰時狀態下易受敵方監管與追蹤。加密貨幣的區塊鏈技術使資金來源更分散,並藉助匿名方式降低敵方對資金的封鎖干擾,減少被敵方追蹤攔截的概率,從而改變戰爭進程與結果,奠定當代数字貨幣軍事化應用基礎。
隨着局部地緣競爭局勢的白熱化,数字貨幣軍事化應用趨勢加速發展。從俄烏衝突到中東戰事,数字資產的戰時表現嵌入場景化重構:每一輪地緣震蕩都在重塑對数字資產風險屬性的認知,每一次戰爭都將成為加密貨幣避險功能的壓力測試。
資源型数字貨幣軍事聯盟——以資源型國家為代表的「資源代幣化」模式。資源型國家通過資源代幣化,將自然資源通過信息技術轉化為数字貨幣,並探索以國家聯盟方式實現金融自主新路徑,以規避戰時金融制裁、維持跨境支付與軍貿結算,降低戰時匯率波動風險。長期以來,部分國家受到以國際結算系統 SWIFT 為代表的經濟制裁。2018 年 2 月,委內瑞拉政府正式發行石油本位的加密貨幣 Petro。2019 年 1 月,伊朗銀行聯合推出金本位的加密貨幣 PayMon。
敏捷型加密貨幣軍事援助——以中小型國家和地區為代表的「去中心化眾籌」模式。中小型國家和地區利用加密貨幣即時到賬、成本低廉、靈活便捷等優勢,可在短期內吸收全球小額匿名融資,減少籌募捐款時間與交易成本,通過数字能力平衡地緣劣勢,實現跨境團結對軍事救援的支持效果。
制裁型加密貨幣軍事行動——以發達國家為代表的「鏈上制裁」模式。發達國家高度重視軍事技術情報,通過多部門協作與區塊鏈技術追蹤並凍結敵方数字資產。自 2023 年 10 月起,以色列執法當局關閉哈馬斯的數十個加密貨幣賬戶,並沒收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加密貨幣。該舉措是通過國家網絡部門、情報機構以及全球加密貨幣交易所之間協作完成,目標是追蹤並凍結敵方数字資產,切斷其資金籌集與組織運作的金融渠道,削弱其經濟及其地區影響力。這也是数字貨幣首次被用於國際政治和軍事衝突中的金融制裁。
歷史未必簡單重複,但路徑常有迴響。数字貨幣的發展歷程充滿傳奇,從虛擬幻想到現實經濟支柱,数字貨幣已經走過漫長道路。伴隨技術進步與監管框架逐步完善,比特幣等数字資產將重新定義貨幣、價值儲存和金融系統,並有望在戰時場景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未來,数字金融系統將進一步嵌入現代混合戰爭,它既可充當平民的生存工具、國家的籌資渠道,也可成為地緣競爭的隱形戰場。那麼,如何在金融「跑得更快」與國防「站得更穩」之間尋找平衡點?戰時場景下,数字貨幣的制裁與反制博弈之間的斡旋空間又在哪?這種新型複合戰略轉型的背後,反映的是全球金融格局、数字技術與地緣競爭的深刻變化。
数字貨幣的未來發展道路也並非一帆風順。戰爭陰雲下的加密博弈,加密資產究竟是「避險金」還是「戰時籌碼」?市場接受度和流動性有限、監管政策不確定、幣值波動性較大以及技術門檻高等限制性因素,依然會是橫亘在行業發展面前的主要壁壘。未來,當地緣競爭進入局部膠着甚至長期化階段,加密市場可能不再對單一戰事消息表現齣劇烈反應,但將會圍繞多個戰爭議題展開,例如戰爭募資、制裁規避、金融脫鈎等,使加密貨幣在國際輿論與國家監管層面持續發酵。對此,加密貨幣的鏈上交易活躍度和跨境流轉能力或成為各國政策研究的重要變量。
数字貨幣軍事化應用將突破常規功能,轉型為具有安全保障、作戰支援、数字對抗等戰略意義的多功能集成平台。對此,数字貨幣戰時應用的關鍵環節將表現在金融效率與供應鏈韌性的深度融合上。一方面,增強数字貨幣戰略的穩定性,保證戰時儲備充足以應對地緣競爭;另一方面,運用数字貨幣提高國防供應鏈韌性,確保数字交易安全高效可追溯。此外,数字貨幣軍事化進程還需平衡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特性與軍事管理的「集中化」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美國《2025 財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提到的「國防區塊鏈內部測試計劃」,或成為其未來「金融國防」的重要戰略工具,對國際地緣格局與全球金融體系未來走向的潛在影響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