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比特幣礦企“轉行”,開始為AI發電,比特幣礦企的估值邏輯,正在被徹底重寫。
那些曾靠算力挖幣的公司,如今正搖身一變,成了AI時代最稀缺的資源提供者——電力與基礎設施。
當別人還在追逐下一個幣價周期時,礦企已經在接入AI的大循環。
10月19日,據多家媒體報道,追蹤上市礦企的基金今年以來暴漲超150%,遠超比特幣本身14%的漲幅。
其中,Cipher Mining 股價飆升約300%,IREN Ltd. 更是上漲了近500%。這輪暴漲的背後,不再是比特幣行情,而是投資者的定價邏輯轉向了AI。
投行 Needham & Co. 分析師 John Todaro 點出關鍵一句話: “投資者現在幾乎完全基於礦企的HPC/AI機會來估值,與比特幣相關的討論不到10%。”
換句話說,礦企不再靠挖礦賺錢,而是靠“供電”賺錢。
美的比特幣礦企擁有約6.3吉瓦的已運營電力設施,另有2.5吉瓦在建產能。
在AI資料中心面臨嚴重供電短缺的背景下,這批“現成電力”成了香餑餑。摩根士丹利的報告显示,美國到2028年可能出現45吉瓦的資料中心電力缺口。
新建電力設施往往需要多年審批,而比特幣礦場早已完成最難的一步電網接入許可。
這意味着,礦企幾乎可以“即刻供電”,而AI公司正迫切尋找這樣的合作夥伴。一座礦場改造為AI數據中心只需18至24個月,速度遠快於從零建設。
轉型的故事已經開始落地。Cipher Mining 與Google投資的Fluidstack簽署了10年、約30億美元的主機託管協議。
這份協議甚至包含14億美元的所有權義務及5.4%的股權認股權。這不僅是一筆合同,更是AI與加密產業徹底融合的信號。
IREN也在加速布局,本周完成了10億美元可轉債發行;TeraWulf計劃發行32億美元優先債,用於擴建Lake Mariner資料中心;
新加坡礦企Bitdeer則宣布,將把旗下多個礦場轉型為AI資料中心,目標是在2026年底前實現年化收入超20億美元。 “AI/HPC託管的每兆瓦收入和利潤率,遠高於傳統挖礦。資本市場正在用更高倍數獎勵這類轉型。”
事實上,這場轉型並非純粹的“風口逐浪”,而是被礦業現實所逼。比特幣減半后,礦工獎勵從6.25枚降至3.125枚,利潤被壓縮到極致。
根據哈希價格指數,礦工收益已接近歷史低點——哪怕比特幣創新高,也難挽頹勢。TheMinerMag的分析師Zhao指出,Riot Platforms、IREN、Bitfarms等礦企已暫停擴張,
而Bitdeer的高管更直言:“AI/HPC是挖礦的替代方案。”
這意味着,比特幣礦企正在從加密行業的周期束縛中脫身,重塑成擁有穩定現金流與更高估值倍數的科技基礎設施企業。AI需要巨量算力與穩定電力,礦企擁有電力與冷卻設施;AI企業缺電、缺地、缺時間,礦企恰好都能補上。
當資本市場開始用“AI估值模型”去定價礦企時,比特幣挖礦的故事已落幕。新的敘事正在形成:礦機不再只為區塊鏈運轉,而是為人工智能供能。未來,礦企也許會成為AI世界的“能源中樞”——從算力的終端,變成智能時代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