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今年8月1日,香港正式實施《穩定幣條例》。據公開數據显示,截至9月30日已有36家機構遞交申請,市場預計首批牌照名單將於明年第一季度公布。
然而,昨日《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包括螞蟻、京東在內的多家內地企業在收到人民銀行和國家網信辦等監管部門"不得推進"的指示后,已暫停其穩定幣計劃。這一動向反映出監管層對民營企業發展穩定幣業務仍存顧慮。
消息傳出后,有朋友向我詢問看法,擔心香港的穩定幣政策是否會因此受阻。恰好我近期持續跟進香港相關政策動態,對此頗感興趣,便深入研究了事件來龍去脈,在此做些分析,給大家吃個定心丸。
完整報道中援引了央行官員的警告:科技公司或券商發行任何形式的"貨幣",都可能削弱央行的貨幣主權,私人發行穩定幣將被視為對央行主導的数字人民幣(e-CNY)項目的挑戰。
此次人民銀行的監管動作,本質上是因為基於人民幣(無論在岸還是離岸)的穩定幣與数字人民幣的業務場景高度重合——兩者的核心應用都是替代現金(M0),用於跨境業務結算。換言之,監管只是在香港堵住了CNY穩定幣的發展路徑,並不影響其他類型穩定幣的申請。
這需要結合我之前撰寫的香港RWA文章來理解。
從目前情況看,美元、債券、基金類穩定幣的申請前景最為樂觀。特別是有息資產類別,如美國國債、美元貨幣市場基金等,相比其他貨幣資產,通過率預計更高。
香港對美元類資產的接受度天然較高,相關路徑成熟且經過充分驗證,我預計此類穩定幣的通過率會更大,或能更早獲得批准。
從歷史維度看,香港基於美元發行港元的機制源於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外向型貿易和金融業務多以美元計價結算。但在2025年這個時間節點,中美金融貿易摩擦日益加劇,人民銀行此次叫停人民幣穩定幣發行,或許蘊含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
我個人判斷,数字人民幣的更大價值在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而香港極有可能成為重要的推廣窗口。未來港元發行機制或將呈現類似"雙軌制"的新格局——在維持現有100%美元儲備的基礎上,逐步增加数字人民幣等資產的佔比,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儲備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