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如果按「1.0/2.0/3.0」划代,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應該已經走過了兩個階段。
1.0 時代是「非標資產上鏈」,如代幣化房產、黃金;2.0 時代則是「利率產品上鏈」,如上一輪周期中湧現的收益穩定幣/代幣化美債基金(T-Bills)等等。
而 3.0 時代,則是「結構化金融產品代幣化」甚至更多元的 TradFi 與 Crypto 融合,其中最具顛覆性的標誌,就是股票代幣化/ETF 代幣化的實踐,也就是傳統資本市場中最核心、最複雜的結構化資產,正在進入鏈上世界。
Crypto 登陸傳統金融(TradFi)的進程,是 RWA 3.0 發生的前提。
所以這場變革,其實應該追溯到 2024 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式批准比特幣現貨 ETF 上市開始,隨後迅速蔓延到以太坊(ETH)ETF 獲批,以及向 Solana 甚至 Doge 等更多加密資產蔓延,Crypto 作為一種「可交易標的」的地位在傳統金融體系中得到了最終確認。
這個前提所帶來的最大變量,無疑就是機構流動性湧入,它徹底解決了大型機構投資者和傳統基金對合規和託管的顧慮,有效引入了萬億級別的資金,將加密貨幣從「非主流資產」轉變為「可交易標的」。
當然對此前只接觸過傳統投資者而言,也意味着投資門檻大大降低,可以通過熟悉的證券賬戶,像買賣股票一樣買賣加密貨幣,極大地降低了入場門檻。
據 SoSoValue 數據,截止發文時,比特幣現貨 ETF 總資產凈值近 1500 億美元,ETF 凈資產比率(市值較比特幣總市值佔比)達 6.81%,歷史累計凈流入達 619 億美元,從這個角度看,從 2024 年開始的「ETF 化」已經讓 Crypto 成功走完了「被 TradFi 接受」的第一步。

來源:sosovalue
而 RWA 3.0,則要走第二步,即讓 TradFi 資產具備「原生加密功能」,重點就是今年以來一直站在敘事漩渦中心的美股 RWA 代幣化:
像 Robinhood 等相繼宣布在區塊鏈上支持美股交易,並計劃上線自研公鏈,與此同時,Kraken 等也紛紛上線 AAPL、TSLA、NVDA 等美股代幣交易對,掀起一股鏈上股票交易熱潮(延伸閱讀:《「股票代幣化」熱潮背後:Tokenization 敘事的演化路線圖》)。
從貝萊德(BlackRock)等傳統金融巨頭探索將 ETF 代幣化,以及 Ondo Finance 等 Web3 協議上線代幣化股票/ETF,都標志著證券這個全球最大的金融資產類型,正在與區塊鏈進行深層耦合。
這場融合的核心意義在於,它不僅將加密貨幣送上了傳統金融的快車道(ETF 上市),也正在將傳統股票和 ETF 賦予原生加密資產的超能力。
當然,從本質上講,將美股、黃金等 RWA 資產搬到鏈上,只是完成了資產的「数字化封裝」,解決了資產的發行和跨地域流轉問題,但如果代幣化資產只能靜置在錢包中流轉,而無法被組合使用,便失去了區塊鏈的可組合性優勢。
因此真正的顛覆,並非讓我們能在鏈上「買」到什麼,而是能「創造」出什麼樣的新物種和新玩法。
簡言之,RWA 多元化圖景的關鍵,在於應用和流動性(延伸閱讀《超越代幣化,從上鏈邁向流動性的 RWA 金融化終局》)。
客觀而言,2024 年開始,從 Crypto ETF 的金融化試驗,到「幣股結合」的結構創新,再到「股幣融合」的反向延伸,RWA 的想象空間正在被不斷拓寬,但 Crypto ETF、幣股都只能是資本市場的包裝或掛鈎遊戲,只有從幣股開始,才算是重新定義資產邊界的結構創新。
所謂「幣股結合」(Crypto × Equity),並非簡單混搭,而是在區塊鏈基礎設施下重塑資產類別的一種可能路徑,尤其是將傳統證券的份額和權利映射到區塊鏈上的價值,釋放了傳統金融無法比擬的潛力:
混合資產組合:組合產品中既包含股票代幣、ETF 代幣,也包含主流加密資產,例如將科技股 + ETH 組成一個代幣化複合資產,為用戶提供全新的風險分散和收益結構;
股權衍生質押:這是最具顛覆性的應用方向之一,用戶可以持有股票型代幣並在 DeFi 協議中質押(Staking),以此為抵押物獲得借貸或參与衍生交易,實現資產的雙重增效;
跨界流動性耦合:譬如股票代幣市場可引入 DeFi 流動性機制,通過 AMM 或訂單簿將其與加密資產對接,將傳統金融的流動性引入 DeFi,打破華爾街的交易時間限制(實現 7×24 小時交易);
這種融合,將促使傳統金融的資產定價機制和加密金融的流動性機制發生深度交織,帶來新的資金曲線和套利機會,甚至可以直白的說,這樣的金融結構,在傳統體系中幾乎不可能存在,但在區塊鏈上,卻天然具備實現條件,不僅提升了資本效率,更讓資產「活」起來。
所以 RWA 其實代表着一種「增量資本敘事」,它不僅能為 DeFi 提供更穩定、低相關的優質抵押品,更意味着區塊鏈世界與現實金融體系的第一次真正握手。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未來十年,RWA 或將成為 Crypto 走向現實經濟、實現主流化 adoption 的決定性轉折點(延伸閱讀《Crypto 走向「外循環」,RWA 為什麼是 Web3 的「歷史性班車」?》)。
然而,關於 Crypto 與 TradFi 繼續深度融合后的 RWA 格局,卻並非全是樂觀因素。
可以說,當 Crypto 資產逐步「華爾街化」與「機構化」,其底層邏輯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正如数字遊民郭宇 guoyu.eth 分享的觀點,在機構資本和合規產品主導的市場中,Crypto 原生資產所代表的已不再是草莽時代的超額收益,而是一個波動極高但邊際回報遞減的市場,流動性紅利開始讓位於結構性機會。

這意味着在 RWA 3.0 的新格局下,美股等 TradFi 資產,反而會重新擠壓鏈上 Altcoin 等 Crypto 原生資產的空間(延伸閱讀《回撤、出清與復蘇,美股、A 股、Crypto 的 4 年周期啟示錄》)。
資產選擇邏輯轉變:投資者從追求 Alt 的流動性溢價,轉向追求「可驗證、高確定性」的價值;
稀缺的確定性: 和 Alt 相比,美股的確定性、信息透明度與制度成熟度更高,優質資產的回撤更小、反彈更快,且由於企業盈利可驗證,政策周期可預期,消息面的邏輯總能挖出來;
從投資角度看,這種確定性,恰恰是當下流動性環境下最稀缺的價值。
而 RWA 3.0 的意義,就在於將這種稀缺的確定性價值,以最高的效率和可組合性,引入 Crypto 生態。
RWA 的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統一、高效、無壁壘的全球金融基礎設施。
代幣化通過打破了「幣」和「股」的界限,創造了金融樂高的下一階段,有望加速這一進程。但與此同時,風險也不可忽視——監管、流動性、託管和鏈下資產證明等挑戰仍在,RWA 3.0 的終局,仍是一場長期博弈。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當金融的確定性與 Crypto 的開放性相遇,一個去中介化、全球互聯的資本秩序,有望在鏈上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