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作者:Tanay Ved 來源:Coin Metrics 翻譯:善歐巴,金色財經
10 月 10 日周五,宏觀新聞引發連鎖反應,加密貨幣市場遭遇海嘯級動蕩,迎來加密史上清算規模最大的一天。從價格錯位到槓桿清零,再到流動性枯竭,本文將拆解此次崩盤的全過程,並揭示當前数字資產市場的結構特徵與風險痛點。
周四,中國收緊稀土元素出口限制,引發市場對供應鏈中斷與經濟緊張局勢升級的擔憂,焦慮情緒開始蔓延。周五 15:00(UTC 時間),唐納德・特朗普總統在社交媒體上批評中國的限制措施,並警告將採取報復行動。數小時后,20:50(UTC 時間),官方政策公告發布:宣布自 11 月 1 日起,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徵收 100% 關稅。
由於傳統金融市場已休市,24 小時不間斷交易的加密貨幣,成為反映全球市場情緒的實時晴雨表。

數據來源:Coin Metrics 參考匯率
21:00(UTC 時間)后,比特幣價格跌至 10.7 萬美元,而山寨幣跌幅更為劇烈。例如,SUI 等代幣在幾分鐘內跌幅超 70%,與比特幣相對溫和的波動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差異表明,此次拋售並非單純由整體市場情緒驅動,更可能是不同資產、不同交易平台在流動性、槓桿水平、市場結構上的差異,放大了價格波動。
在崩盤前幾周,永續期貨市場的未平倉合約量大幅攀升。槓桿規模的激增,疊加流動性稀薄與關稅新聞衝擊,為後續的動蕩埋下了隱患。
當價格開始下跌,市場壓力迅速累積。高槓桿多單觸及平倉線后,交易所為避免進一步損失,自動執行清算。一小時內,中心化交易所的期貨頭寸清算規模超 35 億美元,價格被進一步壓低;同時,自動減倉機制啟動,強制平倉風險頭寸,形成 清算→價格下跌→更多清算的惡性循環。
全天清算總額最終突破 50 億美元,約為過去 3 個月日均清算額(3 億美元)的 17 倍,成為近期記憶中最極端的強制平倉事件之一。

數據來源:Coin Metrics 市場數據專業版
儘管所有資產均受波及,但不同平台、不同資產的清算嚴重程度存在差異:
資產類型:山寨幣是清算重災區,10 月 8 日至 10 日期間,非 BTC 資產的未平倉合約量下降超 25%,而 BTC 和 ETH 僅分別下降 15% 和 24%;
交易平台:幣安、OKX、Bybit 的清算規模最大,且以多單清算為主,表明這些平台的槓桿交易活躍度更高。
劇烈的清算潮,因市場流動性稀薄而進一步放大 —— 這一點可從幣安 BTC/USDT 訂單簿深度數據中清晰觀察到。下圖對比了崩盤周(10 月 6 日 - 13 日)與今年以來(YTD)BTC/USDT 在中間價 ±2% 區間的訂單簿深度。

數據來源:Coin Metrics 市場數據專業版
在正常市場環境下(虛線),BTC 訂單簿深度相對穩定,買賣雙方流動性均維持在 4000 萬美元左右。而在崩盤期間(實線),訂單簿兩側的流動性均大幅枯竭。流動性不足時,即便中等規模的拋售壓力,也會引發遠超預期的價格波動,加速下跌趨勢:
對比特幣而言,這種流動性擠壓雖劇烈但仍可控;
對山寨幣而言,本就稀薄的訂單簿深度幾乎完全消失,導致價格異動幅度更大、買賣點差進一步擴大。
此次崩盤中,最引人注目的受害者之一是 Ethena 發行的合成美元穩定幣 USDe。與 USDT、USDC 等法幣抵押型穩定幣不同,USDe 通過delta 中性基差交易維持錨定 —— 即持有現貨多頭的同時,建立等額永續合約空頭頭寸。USDe 主要用於幣安等中心化交易所的保證金抵押(幣安曾通過高收益激勵計劃推廣 USDe),其質押版本 sUSDe 則廣泛用於借貸協議的抵押品。這種獨特的風險結構,以及跨鏈上 - 鏈下的使用場景,使得 USDe 的穩定性與整體槓桿環境高度綁定。
崩盤期間,USDe 價格一度跌至 0.67 美元,而 USDT、USDC 等法幣抵押型穩定幣的價格則略高於 1 美元平價。

數據來源:Coin Metrics 參考匯率
價格錯位最嚴重的平台是幣安 —— 此處 USDe 的槓桿敞口與交易活躍度可能最高。相比之下,Bybit 上的 USDe 價格更接近平價(約 0.94 美元),Curve 等去中心化交易所上的價格甚至維持在 0.99 美元附近,這表明這些平台的 USDe 流動性更深,或槓桿敞口更低。儘管 USDe 價格隨後迅速回升,但這一事件凸顯了綜合評估二級市場流動性的重要性,以及跨平台定價碎片化帶來的影響。

數據來源:Coin Metrics 市場數據饋送
此次事件並未從根本上威脅 Ethena 的設計邏輯 ——USDe 始終保持超額抵押,鑄造與贖回功能也正常運行,但它暴露了平台專屬預言機定價與槓桿清零背後的風險。
此次周末崩盤提醒我們:當槓桿、流動性不足、宏觀衝擊三者疊加時,市場脆弱性會迅速顯現。儘管事件暴露了部分結構性缺陷,但並未改變市場長期發展的根本基礎。
永續期貨市場的槓桿堆積,疊加流動性稀薄,為 “快速去槓桿” 創造了條件。價格下跌后,清算與流動性枯竭形成相互強化的循環,成為放大波動的核心動力。
加密貨幣的 24 小時不間斷交易,使得市場衝擊能實時傳導。由於缺乏傳統市場的 “熔斷機制”,波動率被進一步放大,尤其是在周末流動性本就稀薄的時段。
不同交易所間的流動性與定價差異,加劇了價格錯位。這意味着市場亟需更完善的 “跨平台流動性聚合”“跨平颱風險管理”,以及更可靠的定價基礎設施。
USDe 的價格錯位表明,當合成資產、代幣化資產與傳統市場的關聯度提升時,風險可能在鏈上 - 鏈下市場間傳導。
儘管波動率創下紀錄,但鏈上網絡保持了韌性:即便區塊空間需求激增,區塊生成、吞吐量與交易費用仍維持穩定。
儘管多數山寨幣出現劇烈價格錯位,但比特幣及其他主流資產表現相對穩健。這既反映了市場結構的抗風險能力提升,也體現了機構參与帶來的积極影響。
這場大規模去槓桿本質上是一次壓力測試,而非系統性失敗。儘管造成了短期混亂,但它幫助市場清除了過剩槓桿,為後續發展奠定了更健康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