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原文標題:Reflections on On-Chain Censorship and Fork Debates in Bitcoin
原文作者:Lorenzo(@lorenzonical)
編譯:Odaily 星球日報 Asher(@Asher_ 0210)
一個經常被提出的問題是比特幣鏈容量有限,並且已經包含了一些非法內容,那麼是否有必要對這些數據進行審查甚至刪除?
歸根結底,這其實是一個責任問題。是否應當要求中本聰——以及後來的比特幣核心開發者和維護者——確保所有用戶上傳到區塊鏈上的數據,都符合世界各個司法管轄區的法律標準?
在我看來,比特幣核心開發者的責任在於持續優化系統,讓區塊鏈更好地服務其主要目的——促進交易——同時降低它作為存儲非法內容的媒介的便利性和適用性。
這種優化其實已經在發生,並且效果良好。相比之下,如何防止非法數據在不同司法轄區內被展示和傳播,這應該是區塊鏈數據服務提供商的職責。這正是目前缺失的一環,亟待加強。
從技術角度看,維護比特幣的不可篡改性是合理且必要的。區塊鏈被理解為一種建立在密碼學之上的“信任載體”。這種信任源自數學本身,而不是源自人類,而正是這種特質使得系統能夠積累長期價值。
如果系統一旦受到人為的審查與操縱,這種基礎性的信任就會遭到結構性破壞。
區塊鏈數據服務提供商不能忽視現實中的法律與合規壓力。他們才是有能力、有責任決定用戶能通過其平台訪問哪些鏈上數據的一方。
將合規的責任推給區塊鏈本身是不合理的,因為區塊鏈只是一个中立的數據載體,本身無法承擔法律責任。以互聯網為例,無數含有非法內容的文件客觀存在,如果某個服務商不加區分地讓用戶能夠訪問這些數據,那麼它實際上就是在推動非法內容的廣泛傳播。在這種情況下,合規責任歸屬是明確和具體的。
審查一直是 Ordinals 在比特幣上面臨的一個明確威脅。如果有一天比特幣維護者採取這樣的立場:“Ordinals 是垃圾數據,未來版本應當屏蔽”,那麼 Fractal Bitcoin(分形比特幣,一個基於比特幣的分叉網絡)就能夠完美地鏡像比特幣主網上的所有銘文——只需要大約1/38 的額外數據量。
重要的是,提供這種潛在能力,並不與在特定司法轄區內防止非法內容展示或傳播的責任相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