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作者:Hazeflow 來源:@hazeflow_xyz 翻譯:善歐巴,金色財經
我們正在探討對於一個需要保持健康並激勵相符的系統來說,是銷毀資產還是重新分配資產更好。
當罰沒是懲罰惡意行為的初始階段時,重新分配資產通常是比簡單銷毀更有效的選擇。
當銷毀是設計核心特性且不涉及罰沒時(例如通縮經濟學),沒有理由實施重新分配。
當重新分配是設計的核心特性但看起來更像一個漏洞時,沒有理由用銷毀來取代它,必須在基礎層面進行改動。
很多人似乎感到困惑,並認為當某些東西被罰沒時,被罰沒的質押物會自動銷毀,從而減少供應量。這不是真的。
罰沒描述的是資產從行為惡意的某人手中“被拿走”,而銷毀和重新分配描述的是這些資產被拿走之後會發生什麼。
如前所述,它們要麼被銷毀,要麼被重新分配:一種行為減少了總供應量,而另一種行為將價值重定向到另一方(不總是受損方)。銷毀也可能在不進行罰沒的情況下發生,這取決於協議內置的機制設計。
讓我們以當今加密領域最著名的協議之一 @eigenlayer 為例。在這裏,運營商因未能履行其義務而被罰沒,這是一件好事:壞人得到了懲罰。然而,在引入被罰沒資金的重新分配之前,這些資金是永久銷毀的(今天仍然可以銷毀)。
我們認為,在這種系統中銷毀被罰沒的資金就像是自斷雙腿。當一個運營商的質押物被罰沒時,運營商受到懲罰(這是有原因的),但是:
受影響方在受到傷害后沒有得到任何補償(想象一下你被一輛車撞了,司機被監禁和懲罰了,但你沒有得到任何幫助)。
系統變得不那麼安全了(因為現在確保系統安全的資產變少了)。
那麼,當我們本可以保留這些價值並將其導向受損方時,為什麼要銷毀這些價值並自斷雙腿呢?可靠的參与者可以增加他們獲得的獎勵,受損的用戶可以得到補償,並且價值保留在生態系統中;它只是被重新定向了。這可以為應用解鎖一系列用例。
新的鏈上保險協議,可能以無需許可的方式正確運作。
更快的、有保障的 DEX 交易,如果請求失敗、過期或未能按時成交,交易者可以獲得補償。這為運營商提供了更多誠實和透明運營的激勵。
通過有保障的 APR、更高的透明度和潛在的原生固定利率來保護借款人。
經濟安全可以直接在事件發生後為用戶提供保障,而不僅僅是在事件發生前,如同銷毀機制一樣。重新分配已經在像 @capmoney_ 這樣的協議中實現,其中被罰沒的運營商資金被重新分配給受影響的穩定幣持有者。
這並非沒有缺點。
銷毀資產比重新分配更簡單,因為你不必關心這些資產之後會發生什麼;它們只是被銷毀了,沒有惠及任何人。其好處較少,風險也顯著降低。而重新分配則徹底改變了遊戲規則,其實施過程(從壞人那裡罰沒 → 重新分配給受損方)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
惡意運營商現在可以與惡意的 AVS(主動驗證服務)聯手。目前,一個 AVS 可以實施任何自定義的罰沒邏輯,即使它不公平或不客觀。在單純的罰沒機制下,ASV 惡意行事的意義不大,因為如果運營商知道他們可能會因為沒有客觀原因而被罰沒,他們就不會質押。
但在重新分配機制下,一個 AVS 可以將一個運營商的質押物轉移給另一個惡意運營商(他們相互合作),從而從系統中榨取價值。如果 AVS 的密鑰被泄露,也會發生同樣的事情,這也會影響運營商或 AVS 的整體“吸引力”。
在這裏,需要對機制設計進行額外的評估。運營商在創建后不應該有“切換類型”的選項。相反,應該有一種方法來識別被泄露(惡意)的運營商,並在價值落入他們手中后重新分配,以及進行持續監控等等。
雖然銷毀資金會簡單得多,但重新分配更公平,但它需要額外的複雜性。
最大可提取價值(MEV)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無辜用戶和流動性提供者無緣無故被罰沒的視角。當用戶想要交換資產時,他們可能會被搶先交易或三明治攻擊,導致更差的輸出(價格)。
我們可以自信地說,他們正在被罰沒,因為他們向系統(DEX)質押了資產(用於交換),將其持有了一段時間(交換時間),最終收到的卻比他們應得的少得多。
這裡有兩個核心問題:
LPs 無緣無故被罰沒(他們沒有惡意行為)。
用戶無緣無故被罰沒;他們沒有惡意行為,甚至不打算為系統賺取收益或良好地運作,他們只是希望自己的操作被執行。
在這裏,價值被提取並重新分配,利用了漏洞的人獲得了獎勵,而那些沒有做錯任何事的人卻被罰沒。
這個問題對於用戶來說更容易修復,通過設定某些排序規則(如 Arbitrum Boost)。
這個問題對於 LPs 來說則更為複雜,因為他們通常是 LVR(與再平衡相關的損失)受害者。
銷毀可以為所有代幣持有者帶來擴散的好處,但無法具體補償那些因套利活動而遭受直接損失的 LPs。從技術上講,這可以通過銷毀來修復,一旦利潤被銷毀,套利就沒有了激勵。
然而,一旦套利利潤被提取,識別這種套利就變得困難得多:雖然鏈上交易是可見的,但中心化交易所的數據並未显示交易者的確切地址。
在這種情況下,糟糕的重新分配設計可以通過特定應用的排序來修復,其中 LPs 可以捕獲原本會流失給利用者的價值。這是 @angstromxyz 實施的解決方案之一,並且表現相當不錯。
在這個特定的 MEV 案例中,無論是重新分配還是銷毀都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它們只是治標不治本。必須在基礎層面進行改動。
我們想強調,重新分配並非萬能葯,不能總是取代銷毀。當不涉及罰沒(第一階段)時,在大多數情況下,銷毀資金是機制設計的關鍵特性。
我們可以以 BNB 為例,BNB 代幣每季度都會被銷毀,這是其通縮代幣經濟模型的核心特徵。在這裏,無法實施重新分配,因為這是一個既不涉及利用漏洞者也不涉及受損用戶的過程。
ETH 的設計中也發生了類似的過程(EIP-1559),其中基礎費用被銷毀,產生了通縮效應。考慮到以太坊的機制設計,在網絡擁堵期間費用可能會變得非常高,有人可能會爭辯說,與其銷毀,不如將基礎費用重定向到一個資金庫,以在網絡擁堵期間補償一部分費用。然而,這帶來的弊大於利:
重新分配費用可能會稀釋通縮效應,並導致更高的通脹,從而可能隨着時間的推移壓低代幣價值。
資金分配不當和收入減少(資金庫應如何優先贊助哪些交易?如果費用可以得到補償,用戶支付優先費還有意義嗎?等等)。
如果你知道你的費用會得到贊助,可能會更容易進行垃圾信息攻擊並造成更大的擁堵。
將以太坊的基礎費用假設性地重新分配給質押者,可能會激勵驗證者優先處理高費用交易,而忽略那些未得到贊助或預先支付的交易。
還有很多其他的案例,但主要觀點是,重新分配不是萬能的。如果銷毀是自主發生的(沒有事先的罰沒),幾乎沒有理由用重新分配來取代它。
最終,我們想指出的是,在不涉及事先罰沒的情況下,重新分配的表現通常不如銷毀;而在涉及罰沒的情況下,重新分配通常比銷毀扮演更好的角色。
激勵對齊的問題在加密領域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並且通常因協議而異。如果經濟價值直接有助於系統的安全或其他關鍵因素,那麼最好不要破壞這個價值,而是找到一種方法將其正確地重新分配給那些誠實行為的人,這會激勵公平和誠實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