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來源:On-Chain Mind,編譯:Shaw 金色財經
說到比特幣,礦工幾乎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內部人士。他們的儲備、收入和行為不僅反映了網絡的運行情況,還常常預示着市場的走向。
他們承受着持續的經濟壓力。他們如何管理資金、現金流和基礎設施,比任何圖表都更能反映比特幣的潛在健康狀況。
在本文中,我們將分析礦工們目前發出的信號、影響行業的結構性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比特幣和礦業股票的影響。忽視這些信號,你將錯過拼圖中重要的一塊。
網絡需求降溫:比特幣的平均區塊大小下降,表明儘管價格創歷史新高,但網絡活動趨於平靜。
礦工經濟強勁:即使在減半之後,每日收入仍處於多個周期的高位。
儲備結構性變化:礦工持續分發代幣而非囤積,這標志著該行業的工業化。
股票與比特幣:礦業股與比特幣高度相關,但目前處於超買狀態,因此作為直接持有比特幣的替代品風險較大。
最直接卻又最有啟發性的指標之一是平均區塊大小,以兆字節 (MB) 為單位。它衡量的是每個比特幣區塊中打包的交易數據量。
歷史上,比特幣的區塊大小限制在早期設定為1MB ,這是中本聰為了防止垃圾信息並確保可擴展性而引入的上限。但後來,該上限在2017年通過隔離見證 (SegWit) 進行了擴展,在最佳條件下允許每個區塊的大小最高達到4MB。
如今,平均區塊大小徘徊在1.5 MB左右,儘管比特幣價格創下新高,但近幾個月來這一数字略有下降。這並不意味着比特幣正在走弱——它只是反映了對區塊空間的需求暫時放緩。重要的是,礦工的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交易手續費,而區塊擁擠程度下降會降低他們的手續費收入。
平均區塊大小提供了需求的實時快照,並且會隨着價格和大眾市場投機而波動。
這種下降並不是網絡完整性的危險信號;相反,它表明交易吞吐量和網絡使用率暫時下降。
這是比特幣經濟的脈搏——時而狂跳,時而平穩。
每四年減半一次的機制會將區塊獎勵減半,這總是引發人們對於礦工將被迫退出市場的擔憂。然而,歷史表明,礦工們能夠適應——最近的減半也不例外。
如今,礦工每天的總收入約為5500萬美元,這一水平僅在2021年牛市高峰期和最近一次減半前短暫飆升至70,000美元時才被超越。
2024年4月減半之後,許多人預計收入將出現緊縮。然而,數據显示收入正在攀升,並超過了上一周期的大部分水平。
挖礦的韌性很重要,因為:
這表明儘管發行量減少,但網絡仍然安全。
高收入支持基礎設施的再投資和規模擴大。
強大的礦工經濟效益為算力(以及安全性)的持續增長提供了信心。
簡而言之,減半並沒有削弱礦工的力量,反而增強了比特幣的經濟支柱。
2019年,礦工們總共持有超過250萬枚BTC。如今,這一数字已降至180萬枚,且沒有逆轉的跡象。
這次長期的縮減講述了一個轉型的故事:
早期:礦工通常表現得像投資者,囤積加密貨幣作為投機資產。
如今:挖礦已實現工業化。運營商持續出售加密貨幣,以維持運營、進行再投資並管理現金流。
通過逐步分配代幣,礦工可以避免“投降式拋售”——突然的洪水導致價格暴跌。它促進了有機的價格發現,依賴於多元化的投資者,而不是集中的群體。
乍一看,持續的拋售似乎是看空。但實際上,這是一個积極的進展:
它能防止礦工們集體拋售儲備而引發突然的“供應衝擊”。
這使得比特幣的價格發現不再依賴於礦工,而更多地取決於廣泛的市場需求。
礦工持有儲備量的下降反映了一個日趨成熟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礦工扮演着基礎設施提供者的角色,而不是投機者。
在比特幣領域,沒有什麼比礦工是否被迫拋售比特幣更重要。為了追蹤這一情況,我們使用了“礦工投降風險指標”來比較短期(30天)和長期(60天)的算力平均值。
綠色區域=穩定的礦工,大規模拋售的風險較低。
紅色區域=壓力大的礦工,投降的可能性更高。
從歷史上看,綠色區域一直是增持的最佳位置。雖然它們不具備預測性,但通常可以降低下行風險。
目前,該指標呈深綠色。這很重要,因為:
這表明礦工的財務狀況良好,不太可能拋售所持資產。
從歷史上看,這樣的時期往往預示着強勁反彈,因為供應壓力很小。
自2023年5月以來,每次低風險讀數之後都會出現強勁的上漲行情。
這一指標是觀察比特幣內部健康狀況最清晰的窗口之一。而如今,它表明:市場形勢平穩。
公開上市的礦業股——例如Marathon、Riot和Hive——為投資者提供了間接投資比特幣的途徑。但它們的實際表現如何呢?
礦工股相關性指標追蹤這些股票與比特幣價格的相關聯程度。目前,相關性非常高——這意味着礦工股的走勢幾乎與比特幣同步。
礦工股大部分時間都與比特幣相關,真正的優勢來自於在那些罕見的紅色區域進行明智的交易。
這很重要,因為:
礦工股的功能類似於槓桿化的比特幣敞口,可以放大收益和損失,但並非完全如此。
在大多數有意義的時間範圍內,礦工股的表現都不如比特幣本身。
除非你有明顯的優勢,否則在礦業公司持有大量投資會增加波動性,而不會有持續的出色表現。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會將投資組合中超過5%的資金分配給礦工股。這隻是戰術性投資操作,並非核心持倉。基準永遠是比特幣。
為了衡量股票動量,我們可以查看礦業股的相對強弱指數 (RSI)。
高於/低於50 = 看多/看空趨勢。
高於75 = 超買。
低於35 = 超賣。
RSI 表明,即使比特幣上漲,由於估值過高,也可能出現回調。
目前,礦工股(平均而言)的RSI值達到了我自2024年初開始追蹤以來的最高水平。這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它證實了極度看漲的勢頭。
另一方面,它警告稱該行業已經過度擴張,容易受到短期回調的影響。
即使比特幣進一步上漲,礦業股也可能表現不佳,僅僅是因為它們已經漲得太遠太快了。對我來說,這意味着應當保持謹慎。
回顧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呈現的景象驚人地一致。網絡活動略有降溫,但礦工收入依然強勁。與此同時,礦工管理儲備的方式表明該行業已經趨於成熟——他們不再囤積比特幣以期未來獲利,而是像正規企業一樣運營,穩步出售以支持業務增長並覆蓋成本。這種轉變是健康的;它消除了突然供應衝擊的風險,並促使比特幣的價格發現更多地依賴於有機需求。
在我看來,最令人鼓舞的信號是投降風險較低。礦工們穩定且盈利,並且沒有面臨大幅拋售的壓力,這為比特幣本身提供了积極的背景。但說到礦業股,我持謹慎態度。它們通常與比特幣價格同步波動,而目前它們已經過熱,這使得它們成為直接持有比特幣本身的一個風險較高的替代品。
對我來說,教訓很簡單:比特幣才是基準。礦工股或許能帶來戰術性收益,但其波動性和長期表現不佳意味着,它們在我的投資組合中永遠只能算作一個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