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作者:面二
為人子女,能從家裡長輩嘴裏聽到的最恐怖消息莫過於:
“我有個千載難逢的發財機會。”
尤其當長輩問你“聽沒聽過Pi幣”的時候,就預示着接下來的一切都將往不可控的方向高速駛去。
多數年輕人對Pi幣的最初了解,是家裡老人口述的零星關鍵詞:
虛擬貨幣、手機挖礦、能賺巨量財富。
父母口中的發財狂熱敘事,落在多數子女耳中幾乎等於大事不妙。當心懷恐懼的子女上網一搜,發現Pi幣因太像傳銷和詐騙遭多國監管質疑。早在2023年,無錫網上公安就曾發文稱:
Pi幣騙局,專門圍獵老年人。
在了解什麼是Pi幣之前,人們總會先開始了解自己的父母。
看着他們遠赴外地在某地村口,以近似法事求財的形式,在一塊石頭前跳一通抓財舞的行徑;
或穿着統一的服飾,在一線城市郊區的五星酒店大堂,以近似年會團建的形式,和同樣裝束的同齡人碰頭;
抑或是本着就近原則,把活動挪向室外和公園,以丟手絹式的陣型席地而坐,還安排大家各奉上一項才藝表演......
光從形式和內容上看,這都是普普通通的老年活動。
但稍微了解一些細節,你就會感到哪裡不太對勁。
你忍不住問問他們最近在忙什麼,他們神神秘秘透露:
最近在挖Pi幣。
在理清中老年人為什麼為Pi幣瘋狂之前,我們先要弄清楚:
Pi幣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通俗地講,就是一種虛擬貨幣。Pi幣,全名Pi Network,江湖上的花名包括“π幣”“派幣”等。
某種程度上,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是經過包裝后的“中老年版·比特幣”。
最大的區別在於PI幣尚未在大多數主流交易所上市,價格極其不穩定,未來的價值受市場情緒、供應量和需求量等因素影響。目前,PI只能在PI Network的封閉生態系統內進行使用,無法在外部市場中兌現任何經濟價值。
也就是說:它無法像比特幣一樣進行交易,也無法兌換為人民幣或美元。
在社交媒體搜索Pi幣,常見的提醒詞是:
你買的Pi幣只是“空氣幣期貨”,交易所一關,賬戶直接歸零。
如果要用更直接的方式理解Pi幣的潛在風險,那麼你將看到:
在2023年的央視報道中,Pi幣曾被公安質疑帶有詐騙屬性。
但同一樣東西,代入中老年群體視角,卻成了完全不同的故事。
在中老年人看來:
Pi幣,是人到暮年發家致富的唯一機會,是遺落在民間的新時代發財寶典。
能入坑Pi幣圈當派友的中老年人,大多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有大把的時間卻無事可做。
長久如此,空閑時間就變成了折磨。
偶然的契機下,身邊會有一個熟人來做發財引路人來問他們。話術大致如下:
“閑着也是閑着,想不想找點輕鬆的事做?0投入,玩玩手機就能賺大錢。”
起初,這些人可能被老朋友、老同事或是親戚拉入“派幣交流群”,群里通常有一個或多個資深老師做意識滲透,傳達:
“派幣現在很值錢”,
“國外很多地方都能直接花Pi幣”,
“1Pi=2000美金”諸如此類的消息......
剛入群的時候,人人都對Pi幣充滿懷疑。
但第一個人說Pi幣值錢或許沒有說服力,第二個人說Pi幣現在能換一輛奔馳讓人將信將疑;
群里第三個派友說自己準備遠赴澳門用Pi幣提車,開始讓人想追後續。
群里喜報不停傳來,摻雜真假難辨的新聞報道,群里100個人都在高呼Pi幣值錢,且在將來會持續升值。
有人聲稱自己定居海外的群友,會以不經意分享生活碎片的形式告訴大家:
Pi幣在海對面很有現實價值有購買力,連特朗普都花Pi幣買私人飛機。
等到國內可以兌換那一天,各位群友人均富可敵國。
縱使這種信息在你我聽起來有點荒誕,但中老年群體出了名地相信一切離譜信息,唯獨不相信子女。
他們相信蘋果手機收消息有延遲,是因為美國人先要看一遍;
相信手裡各路“專家”說的,喝了瓶裝礦泉水容易不孕不育。
這麼看下來,同一批人通過派友群里的大量信息,堅信用手機挖礦能發財也不稀奇。
“Pi幣能發財”意識至此成功埋下,畢竟前期挖礦也不用花錢,每天需要做的只有動動發財的小手點點手機。
剩下的只有盡人事聽天命,靜靜等待Pi幣可以兌換成現金的那一天。
時間越長,Pi幣在中老年人心中就越接近無本萬利的潛力股,很多人甚至會準備上幾部手機晝夜顛倒式挖礦。
在這種氛圍中不用浸染多久,就足夠打動一個新入圈的老年派友,完成第一輪洗腦。
由於各個地區大大小小交流群、俱樂部數量眾多雜亂,關於一Pi幣究竟值多少錢上始終無法達成共識。
據各路不可靠信息,有人說一Pi價值百萬、千萬美元上不封頂,有人說一Pi能在海邊買套別墅。
信息的極度紛雜,會逐漸推動中老年學習Pi幣的相關知識,嘗試自我求證。
中度中毒的派友們,開始每天戴着老花鏡聽課、做筆記、研究金融知識,研究什麼是“區塊鏈”“生態”“交易”“賦能”。
學習如何更快挖礦、升級算力、獲得更多Pi幣的過程,相當於中老年群體人生的第二次知識大爆炸。
大家在長達幾年漫長自學生涯中,完成了第二次自我洗腦。
了解Pi幣的下一步,就是開始在Pi幣上花錢。
在弄清楚錢都花到哪了之前,首先要弄明白挖Pi的一系列操作流程。
這也是它被指傳銷和詐騙的主要依據。
在手機上挖礦並不難,能讓眾多中老年人都玩明白的東西,本身也複雜不到哪裡去。
只要每天點進一個固定App,點擊屏幕就是獲取所謂的“算力”,算力越多挖得越快,在App端能看到的Pi幣數量也就越多,通過挖礦得來的Pi幣就累積在手機App里,僅此而已。
簽到、看廣告、邀請,都是加速算力的主要途徑。
邀請別人來挖礦,自己的算力就會提升一倍,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Pi幣在中老年群里中裂變得如此迅速。
挖礦的確不需要花錢,但不代表Pi幣的分支產業也不需要。
到了這步,但凡玩過益智類小遊戲的都能明白:
算力,接近遊戲里的體力、鑽石、金幣。
雖然免費也能玩,但玩得久了總踩着設計好的節點逐步氪金。
一部分中老年派友為了獲取更多Pi幣,籌備加速算力,就會從“業內人士”手裡買節點作為加速器,很快就能燒掉一個家庭積蓄和退休金。
而且,算力不是掏空退休金的唯一手段。
在中老年人聚集最多的下沉小城市角落裡,有着批量神秘的“Pi友”俱樂部,平時以組織聚會的形式,掌握城市中的大部分派友作為“潛在客戶”。
每逢軟件升級、點開軟件界面一直出現加載圓圈,又或是各種中老年人搞不懂弄不清的問題時,到俱樂部幫忙升級一下,解決點基礎問題,就能收費幾十到上千不等。
還有更多已經入坑的中老年人,懷揣迫切的發財需求,扎進自己一知半解的財富世界,日常接觸的都是群里聲稱“已實現財自由”的大牛,只覺得自己懂的太少太少。
自學已經無法滿足需求,開始尋求那些派友圈內功成名就的老師,報班聽課。
退休后的第一筆自我提升支出,研究怎麼獲得財富的鑰匙。
幾萬塊錢10節網課,甚至連老師也是中老年人,但某種程度上反而會讓他們更加相信課程的含金量。
過去Pi幣一直算是小眾圈子,開始引起大批人注意,還是在一段時間里,大量中老年派友都要去山東兌換Pi幣的消息。
畢竟Pi幣究竟價值幾何,一直是中老年派友圈內“房間中的大象”。
長時間接受“0.2Pi=一輛帕薩特”兌換公式洗腦的派友,也會看到Pi幣在韓國只值5碗炸醬面的消息,時常因此心亂如麻。
所以當聽到國內有地方可以兌換Pi幣的消息后,任何人都沒法阻止派友們動身前往。
聽當地對接人說,落地要先簽保密協議再接頭,全程不能使用手機和外界溝通,因為有人會瞄上這筆能掌控世界的財富。
一套流程下來,上當的中老年人最終在毫無察覺中被再次套中:
背了一身貸款或網貸。
自此成為真·犯罪環節中的一環,帶着永不清醒的發財夢,回家繼續挖礦。
無論騙錢還是騙人,騙多還是騙少,在我們看來都是熟悉的劇情和結局。
儘管官方一再發布通知提醒Pi幣挖礦有風險,頻繁登上社會新聞,又在反詐宣傳的重點名單中。
但一切都無法阻止中老年派友,始終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
家裡炒Pi幣的老人到了和兒女推銷Pi幣的這步,基本中過五步蛇毒,且已經走到了第四步。
兒女在得知父母在“玩轉Pi幣”的消息同時,也會同時收到一個請求:
“你也開始玩Pi幣吧,我帶你。”
互聯網上有無數子女和後輩的親身經歷證明,Pi幣不會一夜暴富,只會讓人精神失常。
如果說之前一直瞞着子女挖Pi幣,不敢對家裡人說究竟在這上面花了多少錢,還算是有一絲理智尚存。
而到了開始拉子女入Pi幣圈,是真正不知道天地為何物。
他們真的全然相信這一切,接受了100%程度的洗腦,還準備“利及子女”。
連在勸身邊人都挖派幣時,派友們有着極為相近的勸導話術:
“看不上一年累死累活掙的那幾個辛苦錢”;
“瞧不起你不信Pi幣”;
“不理解這麼英明神武具有高緯思想的老子,怎麼養出這麼個認知低、財商低的傻蛋”......
多年親子關係,經過Pi幣改造,變成了單純的上線發展下線。
到了這步可以發現,Pi幣本身就帶有相當強烈的傳銷性質。
而這也是Pi幣本身能成為最有隱藏性、迷惑性的騙局原因之一。
Pi幣的排他性、循環論證、利益承諾、重複性,甚至包括符號化加在一起,基本就是一部洗腦教科書。
通過邀請裂變分享,也和傳銷上線發展下線脈絡吻合。
區別在於,傳銷的第一步就是洗腦、拉人頭加最重要的:投錢。
Pi幣是初期0投入,純洗腦,等派友花下大量時間精力后,再被誘導做下一系列看似“自願”的金錢投入。
這樣隱形騙局的陰險之處,就在連子女知道家裡老人挖Pi幣后,都容易產生“不花錢就隨他去吧”的情緒。
但從原理層面講,Pi幣是帶有傳銷性質的溫水煮老頭。
發現時,往往已經為時已晚。
有關Pi幣反詐宣傳最難的一點,也正基於這個原理之上。
Pi幣本身作為一種上不了主網的“空氣幣”算不上什麼騙局,直白點說他們主要的盈利方式,也就是多吸點人來看廣告,賺點廣告收益。
也正因為如此,Pi幣也成為了容納大量騙局寄生的造夢工廠。
用蒙太奇式半真半假式謊言,在一步步洗腦後,掏空派友的錢包。
所以直到今天,已經被騙錢的老年人,還相信“有人在藉著Pi幣名頭做壞事,但這和Pi幣沒關係,我還能發財”。
因為從一開始,各路騙局已經就“Pi幣是真的,值錢是假的”這個問題上達成了自圓其說的邏輯鏈條。
誰說Pi幣不值錢就是單純認知低,權威人士不看好Pi幣,是怕普通派友分資本的財富蛋糕。
敢直接奔赴線下兌換Pi幣的群體,更不在乎什麼隱私泄露的風險。
有關騙局的一個經典殘酷真相,就是總有人相信自己天生比他人聰明一大截。
每深究一個騙局,就能注意到其中註定有些熟悉的橋段。
實際上所有騙局都脫離不開幾個共通的行騙模版。
從早年的“原始股”騙局,再到保健品神葯,一夜暴富或健康長壽的承諾,始終是收割老年人的利器。
每場針對老年群體的騙局,都是精準利用老年人對新技術的陌生感,和他們晚年財富焦慮。
互聯網時代的騙局,就是同一個框架的精細化升級。
時間倒退些年頭,那時候的創業話術比起現在來說要明顯很多。
過去主打的創業發財是“輕輕鬆松發大財”和“前期小投入,後期大收穫”,現在是“日常用手機挖礦,有點辛苦但能發財”。
前者美好過頭,後者相對來說更貼近現實,給人一種看得見摸得着的感覺。
更何況,互聯網流傳的“Pi幣是由斯坦福團隊”打造,對極度相信優績主義的中老年人來說,簡直是給Pi幣有潛力的一場蓋章認證。
加上Pi幣的運作過程強調勤學習、勤交流行業內知識,積极參与社群的“辛苦工作”,註定能圈住最崇尚勤勞致富的一代。
Pi幣陷阱從不會單純利用貪婪,而是以一個潛在風口形式,利用中老年群體的焦慮,對“勞動價值的認同”,怕在人生末班車錯過財富末班車的得失心,來一步步加重中老年人的時間、精力、金錢上的沉沒成本。
要怎麼從Pi圈挽救老年人,是個恆久的課題。
防騙意識提升、子女監管、嘗試建立有效溝通都不足夠建起萬無一失的防騙防火牆。畢竟對正在做發財夢的中老年人來說,這個時候誰勸阻,誰就是發財路上的最大絆腳石。
對子女來說,阻止全家破產的第一課,只能從你我先知道Pi幣是什麼,提高監管敏感度開始。
今天回家,先檢查家裡長輩手機里有沒有Pi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