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作者:danny;來源:X,@agintender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是《三國演義》開篇的名言。它描述了歷史王朝的循環,但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到區塊鏈與加密世界,是否也在重演這一宿命?去中心化,本是以抗衡垄斷、打破權威為名誕生的理想,但在 PoW 與 PoS 的演化中,我們卻一次又一次看到了“中心化力量”卷土重來的軌跡。寒門小礦工再難單打獨斗,只能依附於礦池;PoS 的世界里,資本越多越能穩固話語權。去中心化的盡頭,似乎總有中心化的影子。
比特幣的白皮書描繪過一個公平世界:只要擁有算力,就能參与共識,獲得獎勵。這是典型的去中心化願景——人人平等,節點自治。
隨着算力競爭的白熱化,單個小礦工幾乎不可能再獨立挖出一個區塊。幾百個 T 的算力,只能對抗礦池幾萬 P 的規模。於是,小礦工們只能聚合在礦池之下,貢獻算力,換取按比例分配的獎勵。
PoW的“無需許可”的理想也面臨着經濟現實的挑戰。對於比特幣這樣成熟的PoW網絡,小礦工獨立挖礦已不現實,比特幣網絡的算力競爭已達到工業化規模,需要巨額投資於昂貴的ASIC礦機和廉價電力,這已經不是獨立工作的競爭範疇。
礦池,便成了新權力的中樞。它們調度算力、選擇區塊,甚至可能在極端情況下發動“算力攻擊”。PoW 沒有走向純粹的去中心化,而是被規模效應裹挾,重構成了“中心化的聯盟”。
如果說 PoW 的不平等來自於算力設備的資本門檻,那麼 PoS 則是赤裸裸的金融資本邏輯。
在 PoS 的世界里,持幣即權力,越多的質押意味着越高的出塊幾率與收益。這意味着大資金賬戶(交易所、基金、早期巨鯨)天然具備更強的複利效應:越有錢的人越能獲得更多的錢,最終垄斷網絡的治理與安全。
新進入者很難獲得跨越式的成功,即所謂的難出“貴子”。這是由其內在經濟模型決定,除了是資本的馬太效應,大額持有者獲得更多獎勵,再投資後進一步增加其權益和未來收益,影響力如滾雪球般擴大。
高昂的入場資本也限制了進入門檻。質押池的再中心化也導致了新的中心化,大量資金彙集到少數大型服務商(如Lido、Coinbase)手中,這些實體成為新的權力中心 。
這幾乎是資本社會的鏡像:寒門難再出貴子,因為貧者沒有積累的機會,而富者不斷利用複利擴大優勢。去中心化在這裏,逐漸演化為資本寡頭的自我複製。
無論是 PoW 的礦池化,還是 PoS 的資本寡頭化,都在揭示一個事實:去中心化只是起點,中心化才是過程的結果。
這與現實世界並無二致。資本主義市場號稱自由競爭,但最後往往演變為寡頭垄斷;政治社會強調權力分散,最終仍趨於中央集權。區塊鏈作為“数字社會”的一次實驗,自然也逃不開這股歷史潮流。
去中心化的理想,強調人人平等參与,但在現實中,一個新項目要想被市場看見,幾乎繞不開幾个中心化的“造富機器”。
1. 基金會的加持。很多公鏈的生態繁榮,不是自然生長,而是基金會的輸血。
以太坊基金會:通過資助、黑客松、研究撥款,塑造了 DeFi、Layer2、ZK 技術等繁榮景象。如果沒有基金會的長期投入,以太坊生態不可能形成如今的護城河。
Solana 基金會:在 2021 年牛市中,持續投資 DeFi(Serum)、NFT(Magic Eden)、GameFi(StepN)等項目,用資金和資源把一個新公鏈快速打造成生態矩陣。
離開這些基金會的輸血,單個開發團隊幾乎很難在複雜、激烈的公鏈競爭中殺出重圍。
2. 交易所的造星效應。在加密市場,交易所就是流量入口。誰能上 Binance、Coinbase、OKX,往往決定了項目能否引爆全球關注。
Binance:沒有airdrop就沒有上幣,就沒有流動性,但這是每個項目的流動性“歸宿”。
Coinbase/Upbit 上幣效應:雖然效應正在減弱,但是仍然被項目方視若珍寶。
OKX/Bybit Launchpool:同樣通過“挖礦即上幣”的模式,讓新項目迅速獲得曝光與用戶基礎。
在> 10b 美金市值的生態中,小團隊幾乎沒有獨立博弈的機會,必須依附交易所的背書和投名狀。
3. VC、資本網絡和KOL。著名的 VC(a16z、Paradigm、Yzi Labs、Multicoin等等)不僅僅是資金提供者,更是敘事製造者和話語權放大器。
a16z:在 DeFi Summer 期間力捧 Uniswap、Compound,後來又推火 NFT 與 Web3 概念。
Yzi Labs:投資並推動 BNB Chain 生態,進入不了核心圈意味着得不到生態加持。
沒有這些資本的聚光燈,絕大多數協議即便技術再好,也可能被埋沒。
今天的區塊鏈生態,表面上是去中心化的開放網絡,但事實上:
資源分配不均:基金會的錢、交易所的流量、VC 的資本,更多集中在“關係網”之內。
敘事控制權:頭部資本與交易所能決定市場熱度,定義什麼是“下一個風口”。
沉沒成本高企:一個新項目如果沒有(做市商)足夠資金支持,很難獲得市場的認可以及流動性,就更別說是上所的可能性。
交易所 > 做市商 > 流量 > 項目方, 項目方處於食物鏈的底層
這導致“去中心化的寒門”,即普通開發者或草根團隊,越來越難再單靠技術或理念殺出重圍,最終只能依附在“中心化的權力網絡”中,才可能成長為“中心化的新貴”。
當嚴肅創新的上升通道被資本和權力網絡牢牢把控,新入圈的“寒門”自然會尋找新的出路。既然在“價值投資”的牌桌上無法與巨頭博弈,他們便轉向了另一場看起來更公平、也更瘋狂的遊戲——Meme 。這正是目前的現象:新入圈者不再執着於白皮書和技術敘事,而是湧向 Meme,湧向 Pump fun,因為在舊的範式里,他們已經看不到出路。
Meme 幣的崛起,本質上是一種對 VC 主導的加密世界的反叛。它拋棄了複雜的效用和路線圖,回歸到最純粹的互聯網文化核心:社區、娛樂和病毒式傳播 。對於看不到希望的新人而言,Meme成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出路。在FOMO、社群歸屬感和追求刺激的多巴胺快感等心理因素驅動這種彩票效應吸引了大量渴望快速盈利的投機者。
新入圈者湧向 Meme 和 Pump fun,並非出於無知,而是一種在看清了“中心化貴子”遊戲規則后的理性選擇。當通過技術創新實現階層跨越的道路被堵死時,投身一場高風險、高回報、規則更透明的 Meme 狂潮,便成了他們唯一能看到的、也是唯一願意參与的出路。這是一種無奈的吶喊,也是對舊有權力結構的一次解構式狂歡。
可悲的是,現在連Meme 也成了莊家流水線上的產物,成為包裹着文化梗圖與注意力經濟外衣的資本權力遊戲。
那麼,去中心化是否只是一場幻覺?未必。
去中心化並非一個可以一勞永逸的終極狀態,而是一場持續的、動態的鬥爭。它是一種理想和抗衡力量,用以對抗中心化固有的效率優勢和權力集中的自然趨勢。
它更像是“歷史分合律”的又一輪輪迴。就像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心化可以帶來秩序、效率與安全,但也必然積累僵化、腐敗與壓迫;去中心化則釋放自由、創新與多樣性,卻也容易導致分裂與低效。
技術只是加速了這一循環,而不可能打破它。PoW、PoS 也許只是不同的周期階段,一個強調“算力民主”,一個強調“資本秩序”,但它們都難以逃離“強者恆強”的歸宿。
後記
“去中心化的寒門,再難出中心化的貴子。”
這不是悲觀,而是對現實的冷峻認知。去中心化不是終點,而是一股周期性的力量,它衝擊舊的秩序,創造新的可能,但最終會孕育新的中心化。
問題不在於“去中心化是否會走向中心化”,而在於下一輪分與合之間,我們能否構建出更公正、更透明、更可持續的秩序。這或許才是區塊鏈的真正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