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上一次靜下心來寫Web3的長文章,還是2年前寫的《不容錯過!香港Web3大會8個值得分享的見解》
遲遲未動筆,一方面是過去一兩年鮮有值得我專門寫下的內容;另一方面,隨着AI大規模普及,寫作門檻驟降,中文互聯網充斥着充滿AI痕迹的文章,讀來乏味刺眼,更讓我提不起筆.更關鍵的是,我這一兩年既忙着陪伴三寶出生和成長,又投入撰寫《AI起名指南》一書,‘不務正業’也忙得不亦樂乎。
可是2個月前, 在Nano Labs總部和孔劍平一席話, 把我瞬間拉回Web3的中心.孔劍平也是Web3圈的老人,是我2年前文章中的“香港Web3三個火槍手”之一,還是相互很熟的多年好友. 我們一見面開門見山, 老孔邀請我來幫他大展宏圖, 在白板上畫出他的近中遠期規劃. 我提出反饋和想法, 我們一邊喝着下午茶,一邊釐清彼此的需求和條件. 不到一小時, 我們就愉快達成一致. 隨即下樓和一群傳統投資圈的人吃飯,期間安排人事部和董秘準備聘任合同和對外公告. 飯局間便完成了簽約與公告確認。這種效率與節奏,讓同桌感嘆:幣圈的速度,果然是‘天上一日,人間一年’。
於是就有了我最近頻繁出現在香港Web3的身影, 遇到很多以前圈內的老朋友,他們現在大多從事交易所、幣圈量化投資、VC、 資管、OTC業務、項目方、公鏈團隊、媒體、社區、律師、託管和會計等。也認識很多圈外感興趣或者剛剛入圈的新朋友。他們大多來自中資外資和香港本土銀行,券商,私募基金和風投,家辦,資管。不管新老朋友,他們主要居住在香港,其次來自大灣區,剩下依次來自北京上海,新加坡,紐約,迪拜,歐洲等地區。
新老朋友經常問我對現在的香港Web3怎麼看, 特別是老粉絲一直在催促我寫香港Web3的續篇, 我一併在這篇一塊回答.
兩年前,圈內人來還只是來香港探路,對香港想成為Web3亞洲中心的雄心壯志還是抱着懷疑的態度, 兩年過去了,事實勝於雄辯, 香港的Web3之火非但沒有熄滅,反而愈燃愈旺,已然名副其實地成為Web3亞洲中心。
在短短2年時間,是什麼原因才成就了香港如今Web3的亞洲中心地位?
1.市場的火熱
牛市改變信仰,何況是2年4倍漲幅的大牛市。 任何Web3的敘事,小到一個項目的成敗,一個人的成長,大到一個城市是否成為行業中心,都離不開所處的市場背景。
彼時2023年4月,比特幣3萬美元一枚,正處在前一波牛市6萬7高點跌下來的熊市深淵中掙扎,而隨後3個月,隨着比特幣現貨ETF批准前景明朗,比特幣開啟轟轟烈烈的2年大牛市,從3萬的低點,一路勢如破竹,達到如今11-12萬的高點。整體加密貨幣的總市值也從1.2萬億美元躍升至4.1萬億美元,增幅超過三倍。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比特幣2年4倍的漲幅, 傲視任何大類資產的回報,同時也與A股和港股這兩年的波折和慘淡形成極其鮮明的對比。這樣的市場大牛市,不僅讓Web3圈內的人的信仰更加堅定,也打消圈外人對加密貨幣行業的根深蒂固的懷疑,也給香港確立成為亞洲Web3中心,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絕佳市場環境。
這兩年,大陸和香港的各行各業除了人工智能外,其他都很卷都很難,尤其是房地產和金融行業備受重創。 然而Web3行業卻是欣欣向榮,熱點頻出。2年前,元宇宙、DeFi和NFT成為行業焦點賽道,如今他們已經成為昔日黃花,取而代之的,是穩定幣,RWA, 幣股聯動或者数字資產財庫DAT(我現在從事的賽道就是這個)等。這些耀眼的新興賽道,已經衝破Web3圈層,成為跨界矚目的明星,體現了加密金融融入傳統金融的趨勢。 還有一些沒那麼耀眼,但是依然穩健發展的賽道,比如加密資產管理和DePin等基礎設施依然持續不斷地發展。
這些過去和現在的熱點,香港一個都沒落下,尤其是在穩定幣和RWA這兩個最引人矚目的賽道上,香港成為全球的焦點。 很多朋友對香港穩定幣和RWA很感興趣,這兩個話題很大水也很深,沒法在一兩篇文章說完整,有機會約見面聊。如果非要評論,可以概括兩句話:香港的穩定幣探索,更多具有戰略意義而非現實落地價值,這是大玩家的博弈,與普通人關聯有限。RWA目前雖然一片火熱,但是還沒探索出成熟路徑可以形成一個自我繁榮的生態。如果想更深入了解穩定幣和RWA,推薦閱讀我火幣前同事好友郭大治參与出版的《穩定幣: 重塑全球金融新秩序》新書。如果有耐心,我正在寫一本《数字資產:從區塊鏈到穩定幣》,年底完稿,敬請期待。
底層公鏈技術是大家公認的Web3的基礎設施,我認為監管也屬於Web3基礎設施之一。因為Web3屬於新生事物,行業發展倍受監管影響常。中國和美國由於監管態度不同而造成兩國Web3發展截然相反的歷史,足以說明這點。自從2年前香港积極擁抱Web3行業,港府從上到下,落地不少監管政策和法案,尤其在2023年VASP加密貨幣交易所牌照的實施,和今年穩定幣法案的推進。 雖然2023年JPEX交易所欺詐事件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但是絲毫沒有動搖港府推進Web3發展的決心。
相比之下,新加坡作為香港成為亞洲Web3金融中心最大競爭者,對Web3支持卻急速冷卻,特別是在發生洗錢大案后,新加坡監管越發嚴苛。 而另一個極端,全球Web3中心美國,自從特朗普第二次上台當總統后,對行業的態度來個180度大轉彎,把Web3的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上。特朗普總統憑藉其巨大的行政和黨派力量,從行政、立法和司法各個方面,為Web3的發展一路開綠燈,目的是確保美國在這個領域的領導地位。迪拜是一個地區Web3中心,但是監管因過於寬鬆,使得當地Web3生態魚龍混雜,良莠難分。
這麼對比一圈下來,可以明顯看出香港監管的特點,穩中有序的推進,同時平衡開放和穩健。這其中的尺度拿捏是非常不容易的。從這幾年實際成果來看,香港監管整體上還是做得不錯的。
老蔡通過收購上市公司、購置地產打造CAI大廈等方式,構建一個集資本、場地、孵化服務於一體的Web3和AI創投生態。3位大佬在香港Web3的耕耘不負眾望碩果累累。
現在大家都看好香港的Web3, 這不稀奇,但是能在5年前,香港由於在疫情、經濟轉型、社會事件、東西方衝突等等因素作用下,在大家都不看好香港的背景下,力排眾議,堅定推動香港Web3發展的人,才算真正的遠見,才配得上行業領袖的尊稱。飲水思源,作為香港Web3的參与者與受益者,我對他們的貢獻始終懷有敬意與感激。
除了一直紮根香港的行業領袖,其他大佬也紛紛看好香港Web3, 趙長鵬,孫宇晨,沈波,楊林科,杜均,寶二爺,鄧迪,帥初,韓鋒,蘭博這些老朋友近期頻繁來香港。
其中兩位需要特別提一提。在我們中間運作溝通下,趙長鵬在8月27日在香港大學發表演講,重點圍繞香港在Web3生態系統中的戰略機遇,肯定了香港在Web3的發展, 也建議香港利用離岸金融優勢,在加密金融領域“更大膽、更快”,以平衡合規與創新。他的一番話前所未有的鼓舞了行業的士氣。
另一位是前老闆李林,他近年常駐香港。他的家辦Avenir也是紮根在香港多年,近期又把新火科技也收回來。 老李一如既往的低調,但是他在香港意義非凡,要知道火幣培養出幣圈大半人才,被尊稱“幣圈黃埔軍校”。在老李的號召下,我認識的火幣系的老同事和老朋友,大半以上現在都直接或者間身處在香港Web3。
評判香港是否已經成為亞洲Web3中心,最簡單的標準就是看是否能吸引行業的領袖人物紮根,有了這些大佬,就會帶來人脈,資金和項目,最終帶動整個行業的活力。毋容置疑,香港是Web3行業領袖的首選之地。
再宏大敘事也需要落到細微的個人感受, 我來評價一下我對香港的個人感受。 我在華爾街工作和生活11年,在北京金融科技和幣圈6年,在台北陪小孩3年, 在廈門讀全職金融博士5年,這20年來以平均5年換一本的高頻率跑遍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有資格評價香港在全世界的地位的。
香港有不足的地方,市場小,保守,遲緩,擁擠,嘈雜等等,這些都是事實,我們也改變不了。但是香港有其他上海、新加坡、東京、倫敦、紐約等國際都市所沒有的獨特魅力。
對於我們這種業界老人,工作和事業已經不是全部,生活,家庭,興趣愛好的佔比越來越高。我們需要一個地方,它能提供必須得安全和自由,能有規範的法治,能和監管機構有效溝通,能讓資金和信息自由流動,能提供便利的交通、衛生文明的生活環境,能離大陸近,讓我在工作不忙時候2-3小時高鐵就能多陪陪父母和小孩,能容易約上圈內好友,能碰上全世界各地有趣的人和事,能不用長途跋,打個出租車就能參加各種國際頂尖業內活動,還能體會到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能同時滿足這些條件的,唯有香港。
所以,不必再問香港是不是Web3的亞洲中心,這已是無需置疑的事實。真正該問的是:在這場激情澎湃的香港Web3浪潮中,你將以何種姿態,和這座小島的蓬勃生命力同頻共舞?
正如趙長鵬受我們邀請上周在港大演講時結束時所言:“四年前我以為再也回不到華語圈,今天在香港,我知道故事才剛剛開始。”全球幣圈一哥的話,值得細細品味。
願香港Web3的故事里,也有你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