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當穩定幣與 RWA 的熱度尚未褪去,另一場源自美國的数字資產新浪潮 “DAT” 正席捲香港金融圈。
8 月的香港金融圈,一場圍繞 “数字資產” 的敘事重構正在密集上演。
四季酒店內,“香港数字資產上市公司聯合會” 宣告成立,49 家會員單位涵蓋港股、美股及 A 股公司;君悅酒店的論壇上,新火科技拋出 “無上限囤幣” 計劃;港大校園裡,幣安創始人趙長鵬的分享座無虛席。
這三場同日舉辦的活動,無一例外將 “幣股聯動” 作為核心議題,原本遊離於傳統金融視野外的幣圈,正以 “DAT” 為切口,成為香港資本市場的新主角。
所謂 DAT,即 Digital Asset Treasury(数字資產庫),在當下的香港語境中,它不再是幣圈小眾概念,而是特指上市公司通過公開市場買入比特幣、以太坊、Solana 等代幣,並將其納入核心資產的操作模式。
業內將這一行為通俗稱為 “囤幣”,而隨之產生的 “上市公司股價隨幣價漲跌波動” 現象,在傳統金融圈被定義為 “幣股聯動”。
“過去半年,幣股聯動是香港二級市場和幣圈的交叉熱詞。” 一位已持有大量比特幣的美股上市公司負責人直言,僅 8 月 27 日一天,他就參与了 3 場相關活動,“從國企背景基金到港股小票公司,都在打聽怎麼進場。”
這種模式的吸引力在於 “間接破局”,趙長鵬在港大論壇上點出關鍵:“不少公司財務部門、國企央企無法直接買幣,但通過 DAT 模式持有‘囤幣上市公司股票’,就能間接參与数字資產市場。這個群體規模遠比幣圈本身大。”
趙長鵬在港大論壇指出,DAT 模式的重要意義在於,很多公司的財務部門、上市公司甚至國企、央企等,它們沒法直接買数字貨幣,但通過 DAT 模式,我們實際上可以讓這些傳統投資者獲得数字貨幣的敞口。
他同時透露,幣安集團正積极參与類似項目,旗下家辦 YZi Labs 已在亞洲布局相關資金。
幣股聯動的真正發源地並非香港,而是美股市場。2020 年,軟件公司 Strategy(前稱 Micro Strategy)創始人邁克爾・塞勒率先將比特幣納入資產負債表,其操作邏輯簡單直接:發債或發股募資→買入比特幣→借幣價上漲推高股價→再募資買更多比特幣,形成 “囤幣越多 - 股價越高 - 募資越多” 的飛輪。
這一策略在 2024 年比特幣第四次減半后迎來爆發。隨着比特幣價格從年初 4.5 萬美元漲至年末 10.3 萬美元,Strategy 股價暴漲約 30 倍,市值逼近 1000 億美元(堪比星巴克),遠超比特幣同期 11 倍的漲幅。截至 2025 年二季度,該公司持有 63 萬個比特幣,成本約 7.33 萬美元 / 個,成為全球最大 “上市囤幣主體”。
榜樣效應下,美股上市公司紛紛跟進。據幣圈數據公司 Architect Partners 統計,2025 年一季度有 90 家美股公司資產負債表包含比特幣,二季度增至 142 家;上半年更有 61 家美股公司宣布募資 306 億美元用於 “囤幣”,其中多數集中在二季度。
亞洲市場的模仿者中,日本 Metaplanet 最為激進。這家原本掙扎於盈利的經濟型酒店公司,2024 年 5 月轉型 DAT 模式,截至 2025 年 9 月持有 2 萬個比特幣(全球第六),股價一度暴漲 4 倍。
但好景不長,其股價從 6 月中旬 1895 日元跌至 9 月 2 日 853 日元,跌幅超 50%,即便任命特朗普之子 Eric Trump 為顧問 “喊單”,也未能扭轉頹勢 —— 這成為 DAT 模式風險的首個公開案例。
相較於美國的成熟與日本的激進,香港的 DAT 熱潮呈現出鮮明的 “兩端分化”:資金端熱情高漲,資產端(上市公司囤幣主體)卻進展緩慢。
公開數據显示,當前港股持有比特幣最多的公司是博雅互動,截至 8 月底僅持有 3670 個;華檢醫療、華興資本、雲峰金融等則選擇布局以太坊、幣安幣(BNB),其中雲峰金融已累計購入 1 萬枚 ETH,耗資 4400 萬美元。而更早涉足的美圖、國富量子等,持幣量始終有限。
“港股上市公司整體持幣市值及合規投入,目前未超過 20 億美元。” 香港数字資產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張華晨透露,協會 49 家會員單位(38 家港股、9 家美股、2 家 A 股)中,多數有囤幣計劃,但落地進展緩慢。這種 “謹慎” 背後,是港股募資工具的天然限制。
美股市場的 DAT 玩家可藉助 PIPE(非公開定向增發)和 ATM(市場化增發)快速募資:PIPE 能在數天內完成監管審批,ATM 則像 “股市信用卡”,獲批后可分階段實時售股募資(年募資上限為流通市值 1/3)。以 Strategy 為例,2024 年通過這兩種工具分別募資超 40 億、240 億美元。
香港則主要依賴定增、配售等方式,每次募資均需完整監管審批流程,靈活性遠遜於美股。“香港適合攢項目、找錢,但最終落地要去美國。” 一位幣圈資深投資者直言,美股的流動性和募資效率,是香港目前無法替代的 。這也是趙長鵬 YZi Labs 支持的 B strategy 基金(10 億美元囤幣規模)暫選美股標的的核心原因。
儘管香港並非 DAT 模式的 “主場”,但這裏已成為幣圈大佬的 “聚義廳”。
趙長鵬旗下 YZi Labs(管理資產超 100 億美元)是最活躍的資金方:除支持 B strategy 基金外,還曾注資 1 億美元助力華興資本成為 “港股 BNB 版 Strategy”,其負責人 Ella Zhang 近期頻繁在港對接項目,據知情人士透露,“找上門談合作的團隊已有幾百個”。
火幣創始人李林也不甘落後,其控股的港股公司新火科技 8 月宣布啟動 5 億美元囤幣項目,CEO 翁曉奇透露 “投資者認購額已超 5 億美元”。此外,幣圈活躍投資者沈波、美圖創始人蔡文勝等,也陸續涉足相關項目。
這些大佬的入場,無形中抬高了 DAT 項目的門檻。“小金額已無意義,至少 10 億美元規模才有可能衝進細分幣種持幣前三。” 多位在港籌劃項目的資管人士表示,當前比特幣賽道已被 Strategy 垄斷,後來者多選擇以太坊、BNB 等。
新火科技就認為 “以太坊的溢價空間比比特幣更大”,而持有 171 萬個以太坊、市值 77.5 億美元的 Bitmine,已吸引 “木頭姐” ARK 基金買入超 2 億美元股票。
DAT 熱潮背後,質疑聲也在升溫。
部分傳統機構投資者指出,當前市場已出現 “盲目複製” 傾向:大量小市值、資質一般的上市公司湧入,核心業務淪為 “募資買幣”,缺乏實際營收支撐。“Strategy 市值近千億美元,營收卻僅 1.5 億美元;同期星巴克市值相當,營收超 75 億美元。” 一位香港傳統機構投資者直言,“現在靠幣價漲撐股價,若比特幣回調,這些公司該怎麼辦?”
日本 Metaplanet 的教訓已敲響警鐘:即便轉型 DAT,若無法持續擴大持幣規模、或幣價波動超出預期,股價仍會大幅回調。此外,港股公司的庫存周轉、現金流壓力也可能被忽視。正如張華晨所言,“上市公司是打通傳統金融與数字資產的最好媒介,但前提是不能只靠‘囤幣’講故事。”
當下的香港金融圈,“幣股聯動” 仍在持續發酵。有人將其視為数字資產融入傳統市場的新路徑,也有人擔憂這是一場 “擊鼓傳花” 的遊戲。無論如何,這場由 DAT 掀起的敘事重構,已讓香港成為連接中美幣股市場的關鍵節點。只是最終能否從 “鏈接者” 升級為 “主導者”,仍需時間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