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8月27日下午,香港大學舉辦了加密金融論壇2025。其中,聚焦Web3發展的深度對談中,幣安創始人趙長鵬(CZ)與香港大學副校長、金融學講座教授林晨圍繞全球Web3格局、核心賽道機遇及香港定位展開對話。
從穩定幣的全球競爭邏輯,到RWA(實物資產代幣化)的落地難點,再到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未來博弈,這場對話既有一線實踐的鮮活洞察,也有宏觀層面的趨勢判斷,為理解Web3生態與香港的角色提供了關鍵視角。
穩定幣作為Web3生態的“基礎設施”,是本次對話的核心起點。趙長鵬從行業實踐出發,復盤了穩定幣的發展邏輯,並直指香港打造本土穩定幣的關鍵命題——在USDT、USDC佔據主導的當下,如何依託離岸人民幣或港幣建立競爭優勢?
早期定位:交易所的“用戶體驗補丁”
2017年幣安作為加密貨幣交易所(BB交易所)時,發現用戶在比特幣價格波動時需提幣至法幣交易所變現,體驗繁瑣。此時支持USDT(當時仍屬小眾),最初僅想提供“短期避風港”,卻意外推動其隨交易所生態增長——亞洲用戶對美元需求難以通過傳統賬戶滿足,USDT成為替代選擇,推動其第二波增長。
商業本質:低複雜度、高盈利能力的“隱形剛需”
穩定幣業務模式簡單:拿牌後接收用戶法幣、發行對應穩定幣,用戶贖回時反向操作,卻成為行業最賺錢的賽道之一(與交易所並列)。以幣安曾合作的合規穩定幣BUSD為例,2019-2023年市值增長至230億美元,且未依賴複雜運營,僅靠品牌授權與基礎推廣(如免費提現)。
全球博弈:美元穩定幣的“貨幣霸權延伸”
趙長鵬點出關鍵:USDT等美元穩定幣本質是美元的“全球化工具”——1000多億美元USDT背後的資產多投向美國國債,且用戶90%以上在美國之外,相當於幫美元滲透至傳統金融覆蓋不到的地區。這對人民幣國際化有直接啟示:若香港能推動離岸人民幣或港幣穩定幣,可成為人民幣走向全球的“Web3通道”。
核心矛盾:外匯管制與自由流通的衝突
穩定幣作為區塊鏈原生資產,天然具備跨地域自由流通屬性,與傳統外匯管制存在張力。趙長鵬認為,雖無“完美解決方案”,但全球已有20多個國家探索法定貨幣上鏈,香港可依託自身離岸金融優勢,在合規框架內設計靈活機制(如定向流通場景)。
美國的“先手棋”:通過立法鞏固優勢
2024年7月美國在出台穩定幣監管框架(GDS)時,同步提議限制央行数字貨幣(CBDC)。趙長鵬解讀:此舉意在扶持美元穩定幣——CBDC因監管過嚴、自由度低,難以被市場接受(全球20多個國家試發CBDC均未成功),而美元穩定幣的高流動性更符合行業需求,香港需借鑒這種“政策適配市場”的思路。
隨着“萬物皆可代幣化”的討論升溫,RWA(實物資產代幣化)被視為Web3下一增量賽道。但趙長鵬直言,RWA落地難度遠超預期,只有靠近金融、高交易性的資產才具備先發條件,而非所有資產都適合上鏈。
非金融資產的“致命缺陷”:流動性不足
以香港地產為例,即便房價波動較大,但相較於加密貨幣仍屬“低波動資產”。這類資產代幣化后,因價格波動小,交易需求弱(訂單簿深度不足),大額資金難以進出(如1億資金無法快速變現),反而陷入“流動性低→交易更少”的惡性循環,甚至可能因交易清淡被短期操控。
金融類資產的“天然優勢”:数字化與高交易性
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本身已高度数字化,且交易頻率高,更易適配區塊鏈的“賬本屬性”。趙長鵬以美國為例:美國嘗試將股票代幣化,但目前仍存在“價格脫節”問題(如XStop發行的股票代幣與實際股價無聯動),核心原因是監管未明確“代幣化股票屬證券還是商品”,導致合規路徑模糊。
趙長鵬提出關鍵設問:若港交所不推動資產代幣化,是否會喪失全球影響力?他以中國互聯網發展為例——若沒有騰訊、阿里,電商市場可能被亞馬遜垄斷。同理,全球股票市場若美國率先實現股票代幣化(吸引全球投資者),其他地區將陷入被動。 對香港而言,優勢在於港交所的全球影響力與政策靈活性:目前美國政策已明確支持資產数字化,香港若能加快明確RWA監管框架(如區分證券/商品屬性、簡化牌照申請),可吸引全球資產通過香港上鏈,形成“亞洲RWA中心”。 ##
對話中,林晨教授拋出關鍵問題:香港若想成為Web3中心,需如何培育世界級交易所?趙長鵬從成本、流動性、合規三個維度,拆解了當前交易所發展的核心矛盾。
成本陷阱:複製交易所的“十億美元級投入”
大型交易所的基礎架構(如安全錢包、合規系統)需投入十億美元,且需數百名頂級安全專家維護。若要求交易所為香港單獨搭建“本地化系統”(服務器、數據、團隊全隔離),相當於重建一個交易所,成本極高且難以招到匹配人才——對商業機構而言,這種“重複建設”不具備可行性。
流動性死穴:小市場撐不起“有效交易”
香港僅800萬人口,若限制交易所僅服務本地用戶,會陷入“用戶少→流動性低→價格波動大”的困境:比如買入10個比特幣可能因訂單簿淺導致“滑點高”(成本增加),大額訂單無法成交;反之,全球交易所因用戶基數大(數億用戶),流動性充足,反而能通過“深訂單簿”保護用戶(如幾億訂單不引發價格劇烈波動)。
政策迭代:緊跟全球節奏,簡化合規
趙長鵬認可香港的政策進步:2024年5月出台的数字資產法案(早於美國),以及與行業的高頻溝通(包括退出機構),體現了“靈活調整”的優勢。未來需進一步放開產品限制(如當前香港交易所可上市的加密資產較少),吸引更多項目入駐,形成“產品多→用戶來→流動性足”的正循環。
生態協同:依託現有全球交易所,而非“從零新建”
世界級交易所的核心是“流動性與全球化”,香港無需“另起爐灶”,可通過政策吸引現有全球交易所(如幣安)在港合規運營,同時允許其接入全球流動性——既降低本地機構的建設成本,也能快速提升香港作為“Web3交易節點”的影響力。
隨着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如Hyperliquid、Uniswap的快速增長,市場擔憂“中心化交易所(CEX)會被取代”。但趙長鵬認為,兩者並非對立,而是服務不同需求的“互補生態”。
CEX的核心價值:降低Web3門檻
對剛進入Web3的用戶(尤其是Web2遷移用戶),CEX的“郵箱+密碼”註冊、客服支持、法幣出入金更符合使用習慣;而DEX需用戶掌握錢包操作(如地址、私鑰),且界面多為“代碼與亂碼”(如合約地址),普通用戶難以理解,還需防範MEV攻擊(趙長鵬坦言自己也曾被“夾單”)。
DEX的優勢:監管紅利與隱私需求
美國等地區對CEX的KYC(身份認證)要求趨嚴,反而催生了對DEX的需求——無需KYC、自由交易的特性,吸引對隱私敏感的用戶。此外,DEX當前手續費較高、依賴代幣激勵(如發幣補貼用戶),但長期看,技術進步(如Layer2擴容)會降低成本,代幣激勵退出后,真正的用戶需求會支撐其發展。
趙長鵬預判:5-10年內,隨着用戶對錢包的熟悉度提升、DEX技術優化,其規模可能超過CEX;20年後,DEX或成為主流。香港需提前考慮DEX的合規框架(如如何在保護用戶的同時,不扼殺其靈活性),避免因監管過嚴錯失這一賽道。
除了Web3,趙長鵬還分享了對“Web3+AI”的看法——當前兩者結合尚淺,但未來將催生“全新經濟形態”,而非單純的“概念炒作”。
AI的“支付痛點”:傳統金融無法滿足
AI Agent(智能代理)之間的交互(如訂機票、設計服務、內容分發)需要高頻、小額支付,而傳統金融(信用卡、銀行轉賬)流程繁瑣、手續費高,無法支撐“百萬倍增長的微交易”(如一篇文章向10萬讀者收費0.01元)。反之,数字貨幣通過區塊鏈可實現“秒級到賬、零手續費”,完美適配AI的支付需求。
交易規模:AI將推動Web3交易“增長1000倍”
未來每個人可能擁有上百個AI Agent(如幫訂酒店、回消息、管理資產),這些Agent之間的交互(金融+非金融)將產生海量交易——趙長鵬舉例:當前已有AI幫其處理視頻翻譯、發布,未來這類場景會普及,交易規模將是當前的1000倍以上,且以“微交易”為主,只能通過Web3承載。
趙長鵬認為,AI與Web3的結合需“基礎設施先行”:如開發適配AI的数字貨幣支付接口、建立微交易合規框架。香港若能在這一領域提前布局(如支持AI公司使用本地穩定幣、簡化微交易監管),可成為“AI+Web3”的全球試驗田。
對話最後,林晨教授總結:這場對談的價值在於融合“宏觀秩序”與“一線實踐”——林教授代表的學術視角提供了“框架性思考”,而趙長鵬的分享則揭示了“市場真實需求”。對香港而言,成為全球Web3中心的關鍵,在於既守住合規底線(如穩定幣的外匯風險管控、RWA的資產確權),又不束縛創新(如放開交易所流動性、預留DEX與AI+Web3的政策空間)。
正如趙長鵬所言:“Web3的發展速度遠超想象,8年前幣安創立時,BNB漲幅超10000倍;現在看似遙遠的賽道(如RWA、Web3+AI),可能在幾年內爆發。”香港若能抓住當前“政策靈活、全球資本關注”的窗口期,或許能在Web3的全球競爭中,走出一條“東方特色”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