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作者:Jack Inabinet;來源:Bankless;編譯:BitpushNews
Strategy 和 BitMine 都處於各自資產的数字資產金庫遊戲領先地位。然而,儘管邁克爾·塞勒(Michael Saylor)的公司開創了將比特幣(BTC)轉化為資產負債表煉金術的華爾街先驅之路,但湯姆·李(Tom Lee)的大膽、爆炸性的承諾——在創紀錄的時間內進行數十億美元的交易來積累以太坊(ETH)——也同樣引人注目。
Strategy 正在通過複雜的金融工程不斷積累比特幣,而 BitMine 則以更精簡的模式大步前進,並有許多需要證明的地方。這兩家公司玩的是完全相同的遊戲,但使用的卻是截然不同的策略手冊。
今天,我們將 Strategy 與 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 進行比較,並剖析比特幣和以太坊這兩家加密金庫巨頭之間的差異。
曾幾何時,MicroStrategy 將自己定義為一家向公司和機構銷售分析軟件的商業智能公司。如今,這個重生的“Strategy”是一家龐大的比特幣持有工具,其估值已多次超過其 2000 年代科技泡沫時期的峰值,其最受追捧的產品是金融工程。
Strategy 最初為比特幣購買融資的核心方式是“按市價(ATM)”股票銷售和可轉換票據,但在本輪牛市中,Strategy 轉向了混合型奇異固定收益和優先股發行。
2025 年,Strategy 擴展了其產品線,新增了 STRK(可轉換優先股,附帶 8% 股息)、STRF(高級永續固定收益產品,附帶 10% 股息)、STRD(初級永續固定收益產品,附帶可選的 10% 股息)以及 STRC(可變利率永續優先股,初始股息率為 9%)。
儘管這些新時代的 Strategy 產品之間的眾多區別無疑令人眼花繚亂,但為了本文的目的,我們可以忽略這些細節;更重要的是,每種工具都協同運作,從具有不同風險和回報偏好的投資者那裡籌集資金。
例如,尋求遠高於市場水平的 10% 收益,並且優先索賠權僅次於可轉換票據持有人的投資者,可以購買 STRF;同時,那些想要稍低 8% 收益並對 MSTR 股票有一定上行風險敞口的人可以購買 STRK。
這些奇異的永續優先股市場規模小於 MSTR 股票本身,但 Strategy 通過這些渠道取得了成功,自今年年初以來,通過這套產品已籌集了超過 55 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產品似乎已經取代了 Strategy 的可轉換票據,因為該公司自 2025 年 2 月以來就沒有發行過任何新的零息債務。此外,籌集的絕大部分資金來自這些證券的首次發行,只有 14% 來自隨後的公開市場銷售。
在其 7 月 31 日的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Strategy 制定了新的普通股稀釋準則,禁止在 MSTR 交易價格低於其比特幣持股量 2.5 倍乘數時進行“按市價”股票銷售,除非是為了支付債務利息和為優先股股息提供資金。
在市場下行的情況下,Strategy 可能會發行新的優先股來償還債務,但如果融資渠道真的關閉,強制性的 MSTR 銷售最終將減少每股所代表的比特幣數量。
將時間倒回到 Strategy 的近五年前,將比特幣換成以太坊,你就會得到 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BMNR)!這家前比特幣礦企在 6 月下旬宣布了其以太坊金庫策略后,便開始了加密貨幣購買狂潮;在撰寫本文時,它持有價值 52 億美元的 115 萬枚以太坊。
與 2025 年後的 Strategy 不同,後者現在依賴複雜的奇異優先股組合來籌集現金,BitMine 仍處於其“經典”時代,依靠“按市價”股票銷售和可轉換票據作為主要的融資工具。
Strategy 和 BitMine 都是將自己與單一代幣捆綁在一起的上市公司。唯一的重大區別是,BitMine 專註於市值較小的資產,並且可能擁有更顯著的公眾形象,其董事長湯姆·李(Tom Lee)是白天投資者電視網絡觀眾熟悉的面孔。
多虧了 Strategy 對加密金庫公司的常態化,BitMine 在早期增長階段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其運營的第一個月內積累的加密資產價值就超過了 Strategy 在前六個月的積累量。
Strategy 和 BitMine 都作為其所代表的加密貨幣的高beta代理而脫穎而出。兩者都在單一加密資產上進行了一系列大膽押注,其中 Strategy 扮演着經驗豐富的老將角色,而 BitMine 則是迅速崛起的挑戰者。
Strategy 在加密金庫領域的長期主導地位,加上其能夠利用多種融資來源的能力,使其在應對不利市場條件時具有更大的選擇性。相反,BitMine 較小的規模可能提供更大的投資上行空間。
儘管設計上有所不同,但 Strategy 和 BitMine 最終的興衰都將取決於其所選資產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