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美聯儲:不再單獨盯加密
8 月 15 日,美聯儲宣布廢止 2023 年設立的 “新興活動監管計劃”(NASP)。
現在,這個小組直接撤掉了。以後銀行的加密業務,不再“單獨立檔”,而是放回常規監管框架里。
政治環境變化:特朗普政府強調扶持穩定幣與加密創新,那就順勢而為。
一句話:美國的監管思路在轉彎——不再另起爐灶,而是讓加密融入原有金融秩序。
和美國的融合思路不同,全球很多地方依舊在沿用傳統反洗錢套路。最典型的兩個案例就是 BIS 的最新報告和 FATF 的 Travel Rule。
BIS 最近發了一篇《加密資產反洗錢合規方案》。結論很諷刺:
他們能想到的“新招”是:給錢包打分、讓用戶自己檢查、在法幣出入金設卡口。
這份報告看似新思路,其實更像是 承認傳統辦法管不住去中心化世界。
FATF 2019 年強行把 1996 年的銀行電匯規則套到加密上:
-
各國標準不一:美國 3000 美元門檻,歐盟直接“1 歐分也要”,日本零門檻。
-
執行效果差:FATF 自己 2025 年的報告承認,75% 的國家還在“部分合規”或“根本沒合規”。
-
成本高企:Chainalysis 2025 報告指出,Travel Rule 幾乎沒有攔住非法資金,但卻成了交易所合規預算里最重的一塊。
而所謂“合規企業”每年還要承擔上百萬美元的合規成本配監管演習~
美國:承認傳統“特別監管”效果有限 → 廢止 NASP → 把加密吸收進現有監管體系,再配合 GENIUS Act 等立法,為穩定幣和銀行業務開路。
全球(FATF/BIS 主導):繼續搬老辦法上鏈 → Travel Rule 高成本、低效率 → 報告一份份寫,但犯罪分子依舊逍遙法外。
全球大多數國家還在 表演,用 20 世紀的工具硬管 21 世紀的技術。
美聯儲廢止 NASP,不是放棄監管,而是承認:加密不可能再被當“特殊怪胎”盯着,必須納入主流金融體系的邏輯里。
相比之下,全球在加密應用上對傳統監管體系的死磕,結果就是 成本高、效果差、創新被壓制。
去中心化的潘多拉盒子已經打開,管不住的就別假裝能管。真正的挑戰在於:
未來幾年,加密世界的監管格局,可能就是 “美國融合” vs “全球表演” 的鮮明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