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弗拉基米爾·特內夫(Vladimir Tenev)先是顛覆了金融券商行業的收費模式,如今又靠积極擁抱加密貨幣使身家增長五倍,至60億美元。他通過股票代幣化、AI驅動式投資重塑了全球金融服務,又將目光投向了“嬰兒潮一代”即將傳遞的124萬億美元財富。
戛納灣的山坡之上,坐落着一個佔地25 英畝的莊園——Château de la Croix des Gardes。這座建於“美好年代”的豪宅因成為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電影《捉賊記》(To Catch a Thief)取景而出名,看起來並不像加密貨幣金融家們會造訪的地方。
然而,6月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Robinhood“徵用”這座有着深厚積澱的莊園,舉辦了一場主題為“捉幣記”(To Catch a Token)的加密貨幣盛會。活動由Robinhood加密業務總經理、常年居住在蔚藍海岸的約翰·克布拉特(Johann Kerbrat)主持。
這場盛會以電影般的場景拉開序幕:在一段視頻中,Robinhood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弗拉基米爾·特內夫開着一輛午夜藍1962年款捷豹E-Type敞篷跑車馳騁在海濱山路,向加里·格蘭特(Cary Grant)在《捉賊記》中的經典出場致敬。畫面漸漸淡出,特內夫身着Tom Form白色細條紋西裝,搭配黑白相間領巾,手提綠色公文包現身,向300餘名受邀嘉賓致意。以太坊(Ethereum)創始人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和摩根大通(JPMorgan)、萬事達(Mastercard)、Stripe等金融巨頭的高層均是這次活動的座上賓。
這般誇張的排場倒也在情理之中。Robinhood股價已飆升至每股111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較去年上漲384%,直接讓這家券商市值躍升至將近980億美元,躋身全球最有價值公司前250強。2024年,Robinhood實現營收近30億美元,利潤14億美元,託管資產達2550億美元,過去一年凈存款增長率高達44%。在活躍或入金賬戶數量上,Robinhood以2600萬的規模迅速逼近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的3700萬,同時也是摩根士丹利旗下E-Trade的三倍、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的六倍。與此同時,特內夫的個人財富也在一年內激增五倍,達到61億美元。
圖片來源:GUERIN BLASK FOR FORBES
5月下旬,特內夫來到拉斯維加斯,向35,000名比特幣支持者講解加密貨幣將如何通過代幣化進一步顛覆全球金融格局——所謂代幣化,就是將股票、債券、房地產等資產轉化為数字代幣,可在區塊鏈網絡上全天候交易。隨後,他又馬不停蹄飛往坦帕(Tampa),出席註冊投資顧問大會,幾周后,他又現身Robinhood豪華的曼哈頓辦公室,發表年度股東大會演講。“這周我在紐約,接下來會去法國,然後是英國。”他如數家珍地介紹着Robinhood遍布歐美亞的十餘個辦公室。“這些辦公室我每年都至少會去一次,而且我們的辦公室還在不斷增加。”
特內夫留着齊耳髮型和山羊胡,神似1938年電影《俠盜羅賓漢》中埃羅爾·弗林(Errol Flynn)扮演的那位綠林英雄。雖然外表仍透着一股少年氣,但這位年輕掌門人言談間已盡顯金融巨輪掌舵者的老練。作為從全球金融危機和“佔領華爾街”運動餘波中崛起的券商新貴,Robinhood已然走向成熟。如今,公司將目光投向了更青睞数字化交易的“数字原住民”,希望成為面向他們的一站式金融服務機構。根據Cerulli Associates的預測,未來20年內,這一群體將繼承約124萬億美元的資產,主要來自他們“嬰兒潮一代”的父母。
這場城堡盛會是Robinhood首次以加密貨幣為主題向全球發布產品,公布了多項重磅消息。
自7月起,歐洲用戶將可在Robinhood交易基於區塊鏈的“股票代幣”,這種無投票權的金融衍生品可追蹤數百隻美股及ETF價格,涵蓋SpaceX、OpenAI等未上市的科技巨頭,且交易免收傭金,支持每周五天、全天24小時不間斷交易。與此同時,針對美國用戶的加密貨幣質押服務——即將数字資產鎖定在以太坊、Solana等區塊鏈網絡以獲取收益——也終於將獲得許可。Robinhood於6月以2億美元收購盧森堡加密交易所Bitstamp后,歐洲大陸用戶還可交易比特幣和以太坊的永續合約。為支撐整個體系,Robinhood正在打造自己的區塊鏈。
“我們整個行業都正處在一個關鍵時刻,”特內夫對在南法的熱浪中扇着風的貴賓們說道,“這是向世界證明加密貨幣不僅僅是一種投機資產的絕佳時機,它完全有潛力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的基石。我們的使命,就是將這一可能變為必然。”
2013年,特內夫與聯合創始人拜朱·巴特(Baiju Bhatt)這兩位斯坦福物理與數學專業畢業生察覺到,顛覆傳統金融世界的時機已至。畢業后,二人曾為那些憑藉高頻交易在華爾街呼風喚雨的頂尖對沖基金開發軟件。
這段經歷讓他們近距離見識到,這些基金對交易量有着近乎貪婪的渴求,而且願意為此付費。而已習慣在嘉信理財、富達、美林證券等傳統券商平台上為每筆交易支付10美元或25美元傭金的龐大散戶群體,正可成為交易量的絕佳來源。於是特內夫和巴特開發了一款專為新手投資者設計的手機應用,操作簡單、富有趣味性,還取消了賬戶最低餘額要求和交易傭金,因為他們清楚,對沖基金願意為執行這些散戶交易支付費用。隨後,他們喊出“讓投資大眾化”的口號來推廣自己這款零傭金平台,陣仗彷彿是在發布一個爆款电子遊戲。
Robinhood甚至尚未正式上線,蘋果App Store上的預約用戶就已飆升至近100萬人。到了2019年9月,嘉信理財、E-Trade、富達和TD Ameritrade(後於2020年被嘉信理財收購)等老牌券商紛紛取消交易傭金,Robinhood所倡導的“零傭金”模式由此確立為行業新標準。
然而好景不長。2021年初,受疫情封鎖和政府數百萬紓困支票刺激,Robinhood上的交易量激增,但也因此在遊戲驛站(GameStop)的“迷因股”交易狂潮中成為監管風暴的焦點。
在Reddit論壇WallStreetBets社區的推動下,遊戲驛站的股價瘋狂飆升,糟糕至極的基本面被全然無視。這股前所未有的波動促使清算機構對Robinhood追加巨額保證金,迫使特內夫暫停了平台上遊戲驛站股票的買入操作。這引發用戶強烈不滿,平台隨即遭遇輿論圍攻、國會拷問,甚至還因一位年輕Robinhood期權交易者的自殺事件受到責問。
但這場風波並未讓特內夫退縮,反而讓他更加清晰地意識到,美國股票交易體系是多麼落後、封閉且效率低下,也更加堅定了他一直以來的一個想法。“說真的,我們有沒有可能把股票放到區塊鏈上?我始終相信,真正的價值在於實現全天候不間斷的交易。”他說。
起初,Robinhood嘗試通過與位於西棕櫚灘的另類交易平台Blue Ocean合作,延長交易時間,但最終徒勞無功。“我當時沒料到,要改變這些核心基礎設施會這麼難,有太多東西的運作要依賴它們。我確實想得太簡單了。”特內夫坦言。
同時,公司的加密業務負責人克布拉特也在探索其他路徑,以實現特內夫的構想。在拜登政府治下,美國監管機構對数字資產始終持審慎態度,克布拉特的團隊便選擇在監管框架更為明確的歐洲展開試驗。特內夫表示:“有時候,從零開始構建新的基礎設施反而更容易。我們相信這項技術能夠擴展至全球任何司法轄區,也相信未來我們能將它推廣到全球各地。”他深知,隨着全球千百萬投資者開始像交易“迷因幣”一樣交易美股,Robinhood交易量也會實現指數級增長,帶來源源不斷的利潤。
2024年3月,身家已達67億美元的聯合創始人巴特離開公司(此前曾於2020年卸任聯席CEO一職),轉而投身太空太陽能領域的新事業。儘管遊戲驛站事件引發的用戶訴訟仍未完全平息,但特內夫已全力推動一系列新產品上線——包括個人退休賬戶(IRA)、高收益儲蓄賬戶、返現3%的信用卡(預約用戶已達300萬人)、按需配送現金的私人銀行服務,以及曾專屬於機構投資者的複雜期權工具。正如Cantor Fitzgerald總經理布雷特·諾布勞赫(Brett Knoblauch)所言,Robinhood正蛻變成“一個捕捉一切交易機會的萬能裝置”。
這一系列迅疾如風的產品發布,與特內夫本人的生活節奏如出一轍。
在片刻沉思后,這位保加利亞出生的創始人雙手一攤,透出一絲無奈:“我的日常就是起床、工作、吃飯、健身、睡覺。我妻子不喜歡我這麼說,但我確實喜歡把工作融入生活,讓二者合二為一。”
特內夫坦言,在Robinhood爆髮式增長的過程中,他並未完全預料到,這種“零門檻”式的交易方式會與企業家精神產生如此深刻的共鳴。
去年公司在邁阿密舉辦了一場私人活動,與會的頂級用戶不僅有自學成才的日內交易者,更不乏小企業主和初創公司創始人——面對市場時,他們同樣秉持着創業時的那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心態。他認為,這種強烈的自主意識正是Robinhood真正的護城河:“創業者不喜歡假手他人。他們更願意親力親為。”Robinhood的產品正是為這群渴望自己掌控財富的人量身打造。
特內夫計劃通過三個階段征服新一代的投資者。
第一階段要贏得活躍交易者市場,這一領域的投資回報立竿見影,Robinhood當前的亮眼業績便是明證。中期(約五年內)要全面覆蓋用戶的資產管理生態,從信用卡、加密貨幣到抵押貸款,再到個人退休賬戶。第三階段要以Robinhood自有區塊鏈為中樞支柱,構建全球頂尖金融生態系統。“第三階段的規模會遠超前兩個階段,”特內夫在籌備次日股東大會時表示,“機遇剛起步時進展會比較緩慢,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效果會不斷疊加放大。”
代幣化或許是Robinhood的星辰大海,但它的核心加密貨幣業務已經勢如破竹。
2024年,Robinhood的加密貨幣業務營收達到6.26億美元,相比一年前的1.35億美元大幅增長,佔總交易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進入2025年第一季度,其加密營收已達到2.52億美元。加密風投公司Dragonfly的普通合伙人羅布·哈迪克(Rob Hadick)表示,“他們正在美國市場上吃掉Coinbase的午餐。”Cantor Fitzgerald的分析師諾布勞赫指出,2025年5月,Robinhood的加密交易量環比增長36%,而Coinbase則出現下滑。他承認,儘管Coinbase仍主導着機構客戶市場(“他們的服務更廣泛且具備託管功能”),但Robinhood於6月完成對Bitstamp的收購后,獲得了5000個機構賬戶,以及在歐洲和亞洲的額外牌照。
特內夫和克布拉特堅稱,Robinhood的運營模式與Coinbase這樣的加密交易所有本質區別。克布拉特表示:“這個行業里,人們總在談論(區塊鏈)這層技術比那層優越,到頭來卻完全忽略了終端用戶。我們不是為了炫技而開發技術,我們希望打造的是一種人們每天都能用的東西,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這個東西相較於傳統金融系統的優勢。”
Ribbit Capital創始人、Robinhood與Coinbase及其歐洲競爭對手Revolut的早期投資者米基·馬爾卡(Micky Malka)表示,過分關注Coinbase與Robinhood的競爭格局是目光短淺。他直言,“在我看來,未來十年的核心問題在於它們能從傳統金融機構手中奪取多少市場份額,而不是這兩家企業之間的爭鬥。
諾布勞赫預估,Robinhood目前2550億美元的託管資產規模將在七年內比肩盈透證券(Interactive Brokers,當前客戶資產規模達6650億美元)。下一個趕超目標將是嘉信理財,據該分析師測算,Robinhood已連續14個月從這家老牌券商手中奪取市場份額。
昔日的Robinhood曾因過度依賴訂單流支付(PFOF)而飽受詬病,這種模式嚴重依賴高頻交易量和華爾街最激進的對沖基金。雖然交易業務仍占其營收的56%(較2021年的77%有所下降),但Needham & Company董事總經理約翰·托達羅(John Todaro)指出,如今Robinhood已布局十條業務線,預計每條都將在兩年內實現超1億美元營收。
以Robinhood Gold為例,它最初只是每月5美元或每年50美元的會員服務,提供融資融券權限、專業研報和少量餘額收益,但如今已發展成為特內夫強大訂閱模式的核心。當前會員權益包括:經紀賬戶現金4%的收益率、最高1000美元免息保證金貸款,以及個人退休賬戶3%的繳款補貼。最新推出的Robinhood Gold信用卡為所有消費提供3%返現,目前已向首批20萬客戶發放。諾布勞赫表示,“若Gold用戶規模達到1500萬,年訂閱收入將接近10億美元。這標志著公司的業務模式將從強周期性轉向穩定的經常性收入,進而實現整體營收結構的多元化。”
此外,Robinhood還推出了“Robinhood Strategies”。這是特內夫主導開發的人機協同智能投顧新產品,劍指摩根士丹利、美林等傳統巨頭主導的60萬億美元美國財富管理市場。該服務年管理費率僅為0.25%,Robinhood Gold會員年費上限封頂250美元,用戶可獲得由算法管理、人工監督調倉的定製化股票與ETF組合。自3月上線以來,這一顛覆性平台已吸金3.5億美元。
特內夫將公司的新品開發模式比作科學實驗——在Robinhood內部授權小型團隊進行假設驗證,並通過社交媒體渠道直接獲取用戶對創新方案的實時反饋。
特內夫表示:“很多公司只會跟風外部趨勢,然後照搬一套,搞些競爭對標的花樣。而我們推出新產品或新功能,是因為我們喜歡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 Robinhood近期推出的住房抵押貸款業務——目前提供30年期固定利率6.1%且補貼500美元成交費——便是從6月啟動的一項秘密線上試點發展而來。“消息走漏后,瞬間席捲社交媒體,後來我發了一條推文承認我們正在進行試點,那條推文可能是我今年最火的一條。”
特內夫的代幣化戰略有點“登月計劃”的色彩。
許多加密規則在美國國會仍處於討論階段,而在歐洲已經落地生效,因此歐洲成了Robinhood的試驗場。他解釋道,“我們在歐洲進行的實驗是,如果完全基於加密底層架構重建Robinhood,它會是什麼樣子?之後我們將評估優劣,把歐盟版本應用的精華引入美國和全球其他市場。”
目前股票代幣化規模仍然很小。瑞士Backed Finance旗下新興平台xStocks尚屬新興事物,不過已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它已將蘋果公司、亞馬遜(Amazon)等60餘只家喻戶曉的上市公司股票代幣化,並在Kraken和Bybit等大型加密交易所上線交易。但xStocks的日均交易量仍不足1000萬美元。這一模式存在諸多結構性風險:這些代幣實為鏈下資產背書的衍生品,意味着當發生分紅、拆股等常規公司行為,或周末市場休市時發生其他什麼事項時,可能就會引發抵押品計算混亂,甚至導致非自願平倉風險。
Dragonfly的哈迪克指出:“必須要有做市商來承擔這種風險,但在市場休市時,他們該如何對衝風險?如果要承擔這種風險,就只能大幅擴大買賣價差,並收取高額費用。目前鏈下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善,鏈上產品也還沒成熟……我擔心這些初期推出的產品最終會淪為雞肋。”
儘管如此,這並未阻止其他參与者入局。
今年6月,加密貨幣投資人文克萊沃斯(Winklevoss)兄弟旗下的Gemini為歐盟客戶推出MicroStrategy股票代幣化交易服務。據悉Coinbase正尋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批准開展代幣化股票業務,就連貝萊德(BlackRock,資產管理規模達12.5萬億美元)CEO拉里·芬克(Larry Fink)也敦促SEC批准股票債券的代幣化。Robinhood則更為激進——除上市公司股票外,其代幣化版圖已延伸至非上市公司,近期更宣布推出估值均超3000億美元的兩家公司OpenAI和SpaceX的代幣化股票。OpenAI隨即發表聲明劃清界限,強調公司從未授權也未認可此類代幣。哈迪克警告道,“沒有任何創始人願意看到自家股權在鏈上流通,而且還掌握在一些他們完全不認識的人手中。”
他承認,“這套系統目前沉渣還是有點多,”這裏他用了個程序員圈子中帶有貶損意味的黑話,指的是軟件中堆砌太多毫無必要或過時的代碼。“各大券商可不想輕易讓我們抽走他們的股票資源。但如果未來實現自主託管會怎樣?一旦你可以對股票進行代幣化並自己保管,你就徹底擺脫了券商體系的束縛——就像在MetaMask、Robinhood或Coinbase上加載加密錢包那樣,未來幾乎在所有場景下,你都能通過任何交易界面來無縫持有和買賣股票。”
這就是特內夫為何如此執着地要將Robinhood打造成年輕用戶處理一切金融事務“唯一工具”。在零售金融服務領域,用戶慣性的威力僅次於複利效應。客戶本身就有黏性,但特內夫深知,隨着“嬰兒潮一代”將萬億資產將轉移給数字原住民後代,富達、嘉信和美林等傳統金融巨頭正顯露防守劣勢。事實上,他認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並非Coinbase或富達等機構,而是Anthropic、OpenAI這類科技公司:“這些公司行動最迅猛、做的事情最有趣。不過現在就斷言ChatGPT會顛覆金融業,還為時過早。”
作為Robinhood的早期投資人,馬爾卡被特內夫尊為導師。據《福布斯》估算,其公司已通過持股獲利超50億美元。這位投資人毫不掩飾對特內夫的推崇:“Robinhood擁有一位未滿40歲的領導者,他天生具備AI思維,深諳AI發展趨勢,還精通代幣化技術,並能將這兩大策略運用得爐火純青——能做到這點的人寥寥無幾。我們才剛剛搭建好基礎架構,即將迎來金錢領域的‘互聯網時刻’,屆時全球任何人都能使用同一種金融產品儲蓄。隨着信用評估體系更加精準高效,貸款成本也將降低。這一切都將成為現實。”
特內夫堅信,Robinhood終將通過AI智能體復刻並提升高凈值家族理財室的服務,實現“口袋裡的家族理財室”這一願景。
AI在特內夫的藍圖中佔據核心地位,這位前數學博士候選人近期更是親自下場聯合創立了AI初創公司Harmonic,並出任董事長。他與計算機科學家都鐸·阿基姆(Tudor Achim,曾主導自動駕駛初創公司Helm.ai)共同領導該公司。7月,Harmonic完成由凱鵬華盈(Kleiner Perkins)、Paradigm和紅杉資本(Sequoia)參与的1億美元B輪融資,估值達8.75億美元。這家專註於“數學超級智能”的實驗室正在開發一款高級推理引擎,據稱能“確保準確性、消除幻覺”——在AI與金融深度融合的時代,這無疑是個實用的功能。
特內夫若有所思地說,“如果能通過一款手機應用解決黎曼猜想或其他千禧年數學難題,那將意義非凡。”他所說的正是那些數學界最深奧的未解之謎,“我不希望自己只是旁觀者,我希望能親自參与其中。”
J傑米·戴蒙(Jamie Dimon)、拉里·芬克和肯·格里芬(Ken Griffin)——各位華爾街大佬可要留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