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關於港元穩定幣的話題,最近半年很熱,大到國家層面,小到大街小巷人人都有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想法,憧憬在這次大的時代浪潮中抓住發展機遇。但是,冷靜下來思考,誰會成為港元穩定幣的客戶?港元穩定幣被用在哪裡?如何快速推廣?客戶的接受程度如何?競爭對手是一個什麼狀態?想清楚這些問題,才能決定港元穩定幣能否長足發展!
根據 CEX.io的分析報告,2024年穩定幣相關的總交易量已超過 25.8 萬億美元,全年穩定幣轉賬規模達 27.6 萬億美元,遠超Visa與Mastercard的合計交易額。穩定幣的龍頭當屬泰達Tether發行的USDT,其次是Circle發行的USDC,前者市場份額超過70%左右,後者僅20%左右,進一步驗證了穩定幣,尤其是 USDT 在加密交易中的核心結算地位。大家有沒有思考過,購買穩定幣的群體到底是誰?
筆者看來,大抵分為三類:
(一)投資虛擬幣群體(炒幣群體);
(二)洗錢群體;
(三)做跨境貿易的群體。
在這三類群體中,筆者敢斷言:當下,一定是“炒幣群體”使用穩定幣最多,原因是炒幣群體使用穩定幣的需求是“剛需”。如果沒有穩定幣,幾乎沒法炒幣。這裏面的邏輯在於:“虛擬幣交易所在大多數國家,基於合規問題,沒法做到像股票交易所那樣直接收客戶的法幣,然後在買賣虛擬幣的過程中進行集中競價,實時交易。”
既然,交易所直接收法幣不合規,那麼隔一層,讓客戶自己把法幣變成穩定幣,再把穩定幣都充值到交易所,這樣,穩定幣變相替代了法幣,完成在交易所裏面的虛擬幣實時競價交易。有人說,OTC也可以實現法幣買BTC以及其他主流幣啊。但是,要知道,交易所內的集中競價才是主流,否則,你給我轉好了錢,等幾分鐘等我轉幣時候,幣漲了幾個點算誰的?
總結來說:因為交易所合規問題,穩定幣成為交易所集中競價的結算工具,用戶要在交易所完成幣幣交易,就必須使用它;這個剛需想想得有多大? Binance 的期貨交易平台 Binance Futures 於 2019年9月上線,而首個產品即是 BTC/USDT 永續合約,於9月9日正式推出,首日交易量就達到19,253 BTC(約合1.7億美元)。
然而,我們再看看“洗錢群體”,和“做跨境貿易的群體”,他們對穩定幣需求重要程度,遠不如炒幣群體。
“洗錢群體”
首先,很多“洗錢群體”僅是在最近兩三年才開始接觸穩定幣作為銷贓工具,但這類群體對穩定幣的依賴程度遠不如炒幣群體,他們使用最多的還是傳統的美元紙幣;其次,穩定幣的發行方,是可以凍結鏈上虛擬幣的。我們了解到泰達公司凍結了大量的涉案臟幣,有些證據清晰的,泰達公司甚至可以直接在鏈上銷毀臟幣進行重鑄,然後返還給受害人。這說明了穩定幣是有洗錢防範的能力,並非完全無序,監管措施會在未來逐步落實到位。
“做跨境貿易的群體”
跨境貿易群體選擇使用穩定幣的動機較為單一,原因無非這麼幾個:
其一,有些國家美金儲備不足:比如伊朗,俄羅斯,中東、非洲一些國家,由於國際金融制裁等原因,無法順暢使用美元進行跨境貿易結算,本國貨幣的國際貿易接受度又比較低,所以,穩定幣成為了一種普遍能接受的替代結算工具。這些在歷史上貨幣不穩定的國家,美元支持的穩定幣又可以起到對沖通脹的作用;
其二,避稅:在外匯管制較為嚴格的國家,外貿商家使用穩定幣進行結算,有可能規避國家對跨境資金的監管,從而達到避稅目的。比如,我們國家是外匯管制的國家,我們國家外貿商家出口,都需要繳稅的,如果我國外貿商家使用穩定幣跟境外商家結算,那麼國家這一層便無法收稅。
其三,使用費率的成本及結算效率的問題:外貿商家傳統選擇是通過Swift系統進行結算,周期大概1-5個工作日,且費率較高,使用穩定幣可以幾乎做到實時結算,且手續費較低。
其四,政治與地緣風險:伊朗、俄羅斯等國家在被主要結算體系(如Swift)排除后,被迫尋找替代的跨境結算方式。穩定幣因其去中心化、無須依賴單一國家的金融基礎設施,能夠在制裁環境下繼續進行資金結算,從而成為受制裁國家及其貿易夥伴的“生命線”工具。
(一)政策法規保守導向下的場景約束
港元穩定幣若想切入炒幣結算場景,首先面臨的是政策法規的剛性約束,這種約束並非單一地區的限制,而是“中國內地+香港”的雙重監管框架形成的管控。從香港層面看,其穩定幣監管邏輯始終圍繞“風險防控優先”。港元穩定幣的發行需滿足“100%儲備資產覆蓋”“定期審計披露”等要求,且香港對虛擬貨幣交易所的牌照發放本就極為審慎,這意味着港元穩定幣很難獲得合規接入主流炒幣場景的通道。
而內地對虛擬貨幣炒作的態度是明確的否定。中國央行明確將虛擬貨幣定義為“非法定貨幣”,禁止任何機構或個人從事代幣發行融資及交易活動,且通過“924公告”等文件加以規制。港元穩定幣雖以香港為發行主體,但考慮到香港與內地的資金往來密切性,其若用於炒幣結算,極可能被納入“跨境資金異常流動”監管範疇,面臨資金划轉限制,這種潛在風險會迫使交易所和用戶主動規避港元穩定幣,轉而選擇監管敏感度更低的USDT。
(二)炒幣共識形成行業壁壘
港元穩定幣在炒幣結算場景中難以突圍,核心源於USDT等美元穩定幣構建的多重壁壘,且這些壁壘短期內難以撼動。用戶對USDT的共識存在極強路徑依賴。USDT是首個被主流接納的穩定幣也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穩定幣,由此會形成“炒幣即用USDT”的條件反射。新用戶被老用戶和交易所引導,跨平台交易以USDT為默認單位,虛擬貨幣定價也多以USDT為基準,這種慣性如同社交軟件的用戶依賴,讓新穩定幣難以滲透。
而在信用與規模上,USDT歷經市場崩盤、擠兌等考驗仍維持錨定,數百億美元流通市值使其具備“大而不能倒”的特性,而港元穩定幣短期內難以建立同等信任。
2025年8月10日,美國國債總額首次突破37萬億美元,創下建國以來最高紀錄。自7月4日特朗普簽署《大而美法案》提高債務上限后,短短37天內債務激增7800億美元,日均增長220億美元(每秒5.5萬美元)。同時傳統海外主權投資者持續減持美債,如中國持倉降至7590億美元(2009年來新低),日本減持超680億。此外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全部剝奪美國AAA評級(穆迪降至Aa1),警示財政“持續惡化”。
而如今穩定幣法案強制綁定短期美債,2025年Q1為美債節省約24個基點利息(數十億美元)。大家都看懂了,特朗普推穩定幣的原因:
一是可以創造“離岸美元需求”,強制要求穩定幣發行商(如USDT、USDC)將100%儲備金置換成美元現金及短期美債。例如,據2025年第一季度的證明報告披露:Tether的國債持有量已突破1200億美元,這使Tether超越德國成為在國債投資方面位列全球第19位的實體。
二是創造債務貨幣化的新路徑。讓穩定幣的發行方購買美債,意味着美元可以通過穩定幣的發行方,向全球擴散。那麼全球穩定幣用戶就需被動持有以美債為底層資產的数字美元,相當於將美債信用風險分散至私人領域。為美國消化37萬億美元國債提供了“非主權投資者”的新渠道,緩解了中國、日本等傳統持有國減持帶來的壓力。
過去,基於國家貿易的原因,其他國家需要儲備美元,這也使得美國可以通過美元收割全球財富;現在,全球需要炒幣的人,無形中通過穩定幣發行方,變相的也要儲備美元。這幾年,隨着美元走弱,跨境貿易使用美元結算的份額有下降的趨勢,所以,美國政府在這種趨勢下,把美元穩定幣推了出來,試圖讓美元躲在後面,讓美元穩定幣沖在前面繼續鞏固美元霸權地位。
目前,USDT在炒幣的市場上,美元已經具有了足夠的統治地位;剩下的就是傳統跨境貿易市場,使用穩定幣這個市場了。在這個市場裏面,短時間一定是傳統的結算方式與新型穩定幣結算方式并行的局面。在當下使用穩定幣作為跨境貿易創新嘗試的背景下,仍然是USDT的使用份額最大,其次就是USDC。未來,如果我們希望用港元穩定幣去競爭,也就是要拼USDT與USDC在跨境貿易上的使用場景,在這個場景當中,我們有沒有競爭力,這需要我們當下認真考慮的。
若穩定幣被用於跨境支付,交易前驗證現有資金,確認發送方和接收方的身份后,幾乎瞬間就能完成資金清算和支付結算!得益於数字合規流程和智能合約,這些支付可以自動檢查反洗錢(AML)和了解你的客戶(KYC)問題,並通過鏈上分析服務以及自動執行的指令篩查制裁實體。這直接挑戰了傳統的全球支付網絡,比如使用Swift、代理銀行或電匯(如Fedwire)。因為中間依賴多个中介機構,所以大多數傳統支付網絡完成一筆交易可能需要1到5個工作日。其中操作時間跨越不同的商業時區,並採用定期批量處理方式。此外,在合規審查方面,比如AML、KYC和制裁篩查,傳統支付方式大部分仍還依靠人工或半人工。儘管傳統跨境支付方式有明顯缺點,但因為商業交易的利益驅動,根據Swift和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現有的傳統支付基礎設施每天處理約5萬億到7萬億美元的全球資金轉移(包括機構、商業和消費者資金轉移)。
相比之下,鏈上數據(即經過區塊鏈驗證並記錄的交易)显示大約有2500億美元的穩定幣已被發行,其中Tether發行了1550億美元,Circle發行了600億美元。這些穩定幣每天處理200億到300億美元的真實鏈上支付交易,涵蓋匯款和結算。因此,儘管穩定幣的宣傳非常廣泛,但它們每天處理的全球資金轉移量不到1%,遠遠無法和傳統支付網絡的資金轉移量相提並論。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穩定幣對現有支付網絡構成的威脅微乎其微。在過去的四年中,穩定幣交易量已自然增長了一個數量級。按照當前穩定幣的使用情況和增長速度,穩定幣的交易量可能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就有望超過傳統支付網絡,甚至可能更早!特別是在應用場景不斷擴展的情況下。代幣化現金能夠持續運作、滿足即時結算需求並提供改進的操作風險控制,解決了現實世界的痛點,為終端用戶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價值主張,從而可能加速其普及。
因此,基於支付業務的公司都有必要開始布局未來接入代幣化現金,而那些依賴傳統技術的支付科技公司也應該积極開發相關技術來支持未來這一新的支付方式。所有人都必須做好準備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新變化。
由此表對比可見,穩定幣作為新型支付工具,特別在跨境支付領域,相對於傳統全球支付網絡Swift等方式有着明顯的巨大優勢。然而,穩定幣的競爭格局也複雜且多變,未來的支付市場究竟如何會被多方因素影響,而不僅僅是一場技術革命。迄今為止,穩定幣的發行大多由私營企業主導,隨着香港港元穩定幣的推出,如何在USDT和USDC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筆者將深入探討港元穩定幣如何與USDT、USDC進行競爭,詳細闡述港元穩定幣在跨境支付支付具備的優勢與挑戰分別是什麼。
其一,信譽度是穩定幣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USDT由Tether公司發行,雖然它在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但由於其在透明度和監管合規性方面的質疑,導致部分用戶對其存有顧慮。USDT的底層資產是否完全支持其發行量,至今沒有足夠的審計報告能夠證明其透明性和合規性,因此它的市場信任度相對較低。相比之下,USDC由知名的上市公司Circle發行,其定期發布審計報告,保證每一枚USDC都由足夠的資產支持,具有較高的市場信任度。因此,USDC在監管和透明度方面較為優秀,能夠滿足越來越嚴格的全球監管要求。
對於香港港元穩定幣而言,如果由信譽良好的企業發行,如螞蟻集團或京東金融,其市場信任度有望得到迅速提升。螞蟻集團和京東金融作為知名的科技公司,不僅在中國市場具有強大的品牌效應,且在國際市場的擴展潛力也不容忽視。如果香港港元穩定幣能夠依託這些企業的品牌力量,提升透明度,並加強與國際監管要求的對接,便能迅速獲得市場認可。
其二,在政策法規層面,USDT長期面臨着合規問題,尤其是在歐美等主要市場,Tether公司對於USDT的底層資產的透明度和審計報告一直缺乏足夠的公開性,導致其合規性常遭質疑。香港港元穩定幣的推出,面臨的監管挑戰也不容小覷。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對於数字貨幣的監管態度相對积極,但對於穩定幣的全面合規框架仍在逐步完善。如果香港港元穩定幣能夠嚴格遵循香港和全球的合規要求,確保透明的審計與監管流程,它有望成為國際市場中的一大亮點,尤其是得益於中國政府對於區塊鏈技術的支持,香港港元穩定幣的合規性或許能得到更為有利的政策支持。
其三,穩定幣的成功不僅取決於其技術優勢,還與其能否迅速獲得市場用戶、特別是全球貿易用戶的廣泛採用密切相關。穩定幣的推廣場景非常廣泛,特別是在跨境支付、匯款和國際結算等領域。誰能在全球貿易平台中佔據領先地位,誰就能夠搶佔市場份額。USDT和USDC目前在全球市場中佔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尤其是在加密貨幣交易所和跨境支付領域。它們通過與全球金融機構、企業以及貿易平台的合作,建立了廣泛的用戶基礎和合作網絡。對於香港港元穩定幣而言,最大的優勢之一是其與香港作為全球金融和貿易中心的緊密關係。香港本身就是國際貿易的樞紐,擁有強大的金融基礎設施和網絡。如果香港港元穩定幣能夠迅速進入國際市場,並與全球跨境支付和結算平台建立合作關係,它將具備更大的市場競爭力。
關於港元穩定幣能否作為中國境內外貿商家跨境貿易結算工具?8月1日以前,很多人猜想國內可能以示範區的形式,在特殊地域,開放穩定幣作為境內外貿商家的結算工具,也就是現有的外匯管理相關法律法規要做出一定的突破,但是,從8月1日生效的《穩定幣條例》來看,顯然不太現實了。
不難猜想,之於放開內地使用穩定幣去與美元霸權擴張PK相比,決策高層更在乎的是穩定幣對境內外貿商家開放以後,資金外逃帶來的危害更難以承受。如果境內商家不能去使用港元穩定幣,利用境內外貿這一“處女地帶”去快速發展,這便意味着,港元穩定幣在擁有外匯管制的中國境內得不到釋放,失去了一張發展的王牌,港元穩定幣還是只能在境外市場去跟Swift、USDT、USDC以及其他國家發行的穩定幣去卷。
律師有話說
以上便是筆者對港元穩定幣發展對些許擔憂。但觀點僅為一家之言,受限於視野及思考深度,可能以上憂慮在決策層看來都不值一哂,並有針對性的解決路徑,若如此,筆者深感欣慰。衷心期待,在大國競爭體現為金融競爭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國家可以快速實現本國貨幣國際化發展,最大程度抑制美元霸權長期對我們的限制與掠奪。